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人物傳記 >康熙教子密語 > 第七章 慎重持敬謹終如始
第七章 慎重持敬謹終如始
作者:趙潤田   |  字數:6136  |  更新時間:2015-04-03 14:45:39  |  分類:

人物傳記

訓曰:凡天下事不可輕忽,雖至微至易者,皆當以慎重處之。慎重者,敬也。當無事時,敬以自持;而有事時,即敬之以應事物;必謹終如始,慎修思永,習而安焉,自無廢事。蓋敬以存心,則心體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飭家務,此古人所謂敬以直內也。禮記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備焉。

注解

輕忽:輕視,疏忽。敬:恭敬,端肅。此處意為警戒。自持:自己克持,保持一定的操守、準則。謹終:慎終。小心謹慎,始終如一。慎:謹慎持重。修:學習,遵道。永:長久。習而安:此處意為習慣。湛然:厚重、澄清的樣子。直內:指內心變得正直。

譯文

對于天下發(fā)生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視、掉以輕心,即便是最小最容易的事情,也應當采取慎重的態(tài)度。慎重,就是所謂的“敬”。在沒有事的時候,用“敬”來約束自己的操行。在有事的時候,以“敬”心去應付一切。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一定要始終如一,謹慎小心,堅持謹慎持重、從長計議的做事原則,并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就不會有什么過失、錯誤發(fā)生。

所以說,一個人心中如果有了“敬”意,那他的身心就會處在一種厚重、澄清的狀態(tài)之中。把“敬”放在心上,就如同主人在家,自然能夠整理好家務,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敬”能夠使一個人的內心變得正直的含義。禮記一開篇就以“毋不敬”開頭,圣人的這一句話,至理名言。

評語

“既敬既戒,惠此南國”,這是詩經上的話(見詩經·大雅·常武)。鄭玄箋曰:“敬之言警也,警戒六軍之眾?!笨滴醢l(fā)揮了經書上“敬”的含義,指出對天下之事,哪怕是“至微至易”者,都應當慎重持敬,不能掉以輕心。這與他一貫所提倡的“居安思?!?、“有備無患”的思想是一致的。其次,“敬”也是修身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能夠恭慎地對待人與事,就能夠使內心變得正直;能夠敬重他人及一切事,就能處理好紛紜復雜的人際關系,做起事來才顯得游刃有余。

防微杜漸預其未萌

訓曰:凡理大小事務,皆當一體留心。古人所謂防微杜漸者,以事雖小而不防之,則必漸大;漸而不止,必至于不可杜也。

譯文

處理任何事情,都應當小心謹慎。古人所說的“防微杜漸”的含義,就是指無論任何事情,即使很小,如果在它勁露端倪或剛剛發(fā)生的時候不加以防范,小問題就一定會逐漸變成大問題;如果在它逐漸發(fā)展變化的時候,仍然不加以防范,那么,就必定會發(fā)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評語

凡事當前,無論大事小事,都有其發(fā)生的原因和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古人有:“事有因革,風起于萍”等訓語,講的就是這一道理。

作為君王或一任領導,事情繁雜,頭緒眾多,這時候常常忽略或有意視而不見一些小事,正是這些小事的發(fā)展,讓人們措手不及。

康熙教導后輩,無論處理大小事務,都應當處處留心,都應當防微杜漸,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中。此話值得我們借鑒。

事無巨細不可懈慢

訓曰:頃因刑部匯題內有一字錯誤,朕以閫筆改正發(fā)出。各部院本章朕皆一一全覽,外人謂朕未必通覽,每多疏忽。故朕于一應本章,見有錯字,必行改正;翻譯不堪者,亦改削之。當用兵時,一日三四百本章,朕悉親覽無遺。今一日中僅覽四五十本而已,覽之何難?一切事務,總不可稍有懈慢之心也。

注解

閫筆:紅色筆跡。清制,內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閫筆批示書寫,表示出于親筆。

譯文

近來,因為刑部呈送上來的公文中有一個字錯了,我就用紅筆加以改正并頒發(fā)下去。各部、各院的奏折、奏本等我都一一通讀過,外邊的人以為我未必能夠做到通覽,所以,每每多有疏忽。故此,我在所看的全部奏章中,一旦發(fā)現有錯別字出現,就加以改正;那些翻譯極差的文字,也加以刪改。

當年,國家有戰(zhàn)事時,每天送上來的奏章、奏本有三四百件之多,我都一一通覽,無一遺漏?,F在,一天之中,送上來的奏章等僅有四五十件而已,通覽它們又有什么困難呢?做任何事情,無論大小,都不能有一點懈怠、拖延的念頭。

評語

“一切事務,總不可稍有懈慢之心”,這是老生常談的話,其道理的正確性自不必說。這篇庭訓給我們刻畫了一位勵精圖治、日理萬機的封建帝王的形象?!耙蝗杖陌俦菊隆?,皆“親覽無遺”,且其中有一錯字都能發(fā)現、改正,這豈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凡事拖拖拉拉、拖延扯皮之人,終將一事無成??菇鹈麑⒃里w曾有“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一語,留傳于世;古人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句,傳誦民間。世上的人若能像康熙這樣身體力行,當日事當日畢,又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

以德服人心悅誠服

訓曰:王師之平蜀也,大破逆賊王平藩于保寧,獲苗人三千,皆釋而歸之。及進兵滇中,吳世璠窮蹙,遣苗人濟師以拒我。苗不肯行,曰:“天朝活我恩德至厚,我安忍以兵刃相加遺耶?”夫苗之獷猂,不可以禮義馴束,宜若天性然者。一旦感恩懷德,不忍輕倍主上,有內地士民所未易能者,而苗顧能之,是可取之。子輿氏不云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睂幹^苗異乎人而不可以德服也耶?

注解

王平藩:吳三桂部將。應作王屏藩。保寧:地名。在四川境內,今閬中縣。吳世璠:吳三桂孫。吳三桂病死后,他繼承帝位,改元洪化。后兵敗自殺。獷:蠻橫。宜若:就好像。倍:通“背”。背叛。顧:反顧,反而。子輿氏:孟子的字。贍:充足,豐富。

譯文

我們的軍隊平定四川時,在保寧打敗了逆賊王平藩,俘獲苗人三千多,后來把他們都釋放了,并讓他們各自回家去。等到我朝軍隊進軍云南中部時,吳世璠走投無路,就只好派人鼓動苗族人支援他的軍隊,以抗拒我們天朝大軍。苗族人不肯依從,他們說:“天朝曾讓我們活命,恩重如山,我們怎能忍心用武力對待他們作為報答呢?”

大家都知道,苗族人生性蠻橫,按常理是不能夠用義禮來馴服他們的,這就好像天性使他們這樣。但是,他們一旦產生感恩和懷念別人好處的感情,就不忍心輕易背叛自己的主人和上級,這樣的事,內地讀書人、普通百姓一般都很難做到,而苗族人反而做得很好,這是很可取的。孟子不是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么:“用武力征服他人的,他人并不心服,而是怪自己的力量不夠;只有用德去感化、征服他人的,才能使人家心悅誠服。”難道說苗族人和一般人不一樣,不能用德去感化、征服他們嗎?

評語

用武力征服他人,他人并不是心服,而是怪自己的力量不夠;只有用德去感化、征服他人的,才能使人家心悅誠服。這句話說得真好。縱觀康熙皇帝一生,可以得知:處亂世之時,“威猛”二字是治國之本;處治世之中,“仁者無敵”乃是最佳統(tǒng)馭之術。

恒勞知逸自強不息

訓曰: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恒勞而知逸。若安于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故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庇墒怯^之,圣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也。

注解

易云句:見易·乾傳第一,卷一。天行健:是說天體、萬事萬物的運動晝夜不息,周而復始,無時虧退。這是天之自然現象。君子以自強不息:是說君子應努力自強,不要停息。

譯文

世上的人都喜好安逸而厭惡勞動,我心里則認為一個人只有經常勞苦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安逸。如果他一味追求安逸而不求進取,那他就不會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安逸,因此,一碰上勞苦的事情就覺得不能忍受。易經上說:“上天和自然界萬事萬物的運動晝夜不息,周而復始,在運動中存在和發(fā)展,君子應當勉力自強,一刻也不要停息、放松?!睆倪@一點上看,圣人把勞苦看作福分,把貪圖安逸看作導致災禍的起因。

評語

世上萬物,生生不息皆在運動之中。這就是易經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生太閑,私欲雜念就會暗中悄悄滋生;人生太忙,又會使人喪失純真的本性。大凡有德有才的人物,既不愿使身心過度疲勞,也不愿整天沉迷在無所事事、醉生夢死的享樂之中。

實心相待不務虛名

訓曰:吾人凡事惟當以誠,而無務虛名。朕自幼登極,凡祀壇廟神佛,必以誠敬存心。即理事務,對諸大臣,總以實心相待,不務虛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誠,無纖毫虛飾。

注解

壇廟:壇,指天壇、地壇,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廟,指祖廟。神佛:泛指天地神祇佛圣。

譯文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實實在在地去做,不要去追求虛名。我從幼年即皇帝位以來,凡是遇到祭祀天地、祖廟、神佛的事情,都懷著虔誠、敬仰的心思去對待。即使處理日常的朝中事務,對待各位朝中大臣,也總以誠心相待,不求虛名。所以,我的為人行事,完全出于一片誠心,沒有絲毫的虛飾之意。

評語

有修養(yǎng)的人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首先在于待人的恩怨觀。大凡君子是以恕人克己為前提的。一般自私自利者總是容易記仇而不善于懷恩,因此有“忘恩負義”、“恩將仇報”、“過河拆橋”等等說法。古之君子卻有“以德報怨”、“涌泉相報”、“一飯之恩終生不忘”的傳統(tǒng)。

事實上,為人不可斤斤計較,少想別人的不足、別人待我的不是;別人于我有恩有勞應記取于心。人人都這樣想,人際關系就和諧了。用現在的話講,多看別人的長處,多記別人的好處,行事就順了,上下左右的關系就良好了。

修德之功在于主敬

訓曰: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鄙w明在禮樂,幽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為禍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氣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內主于敬,則非僻之心無自而動;外主于敬,則惰慢之氣無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時時敬斯時時,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無在而不敬,故無在而不正。詩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紛矠?!逼渌怪^與?

注解

德:恩惠,福利。齊明:齋戒嚴整。齊,同“齋”。盛服:衣冠華美。洋洋:欣喜貌。明:人間,陽世。幽:鬼界,陰間。非僻:錯誤,偏邪。惰慢:輕薄下流。禮·樂記:“惰慢邪辟之氣,不設于身體?!蹦钅睿褐笜O短的時間,起滅連續(xù)不斷。又作剎那解。此處作常常想念、不能忘記解。昭:彰明,顯示,公開。紛:語氣助詞,用于句首或句中。

譯文

孔子說:“鬼神造成的恩惠懲罰確實不小啊。”“他們使天下的人齋戒肅穆,衣冠整齊,小心翼翼地從事祭祀這種活動。祭祀之時,人們心懷虔誠、恭敬的心情,就好像鬼神高高在上,鬼神就在他們的身邊。”所以,陽世間有禮樂,而陰曹地府則有鬼神。

我認為敬奉鬼神之心,主要不是因為鬼神會帶來災禍或幸運,而在于他們能使人健全正氣。正是這個原因,君子修養(yǎng)德行沒有比以“敬”為主更重要的了。一個人內心以“敬”為主,那么,錯誤、邪僻的思想就難以自外而入;自身之外的事能以“敬”為主,那么,輕薄下流的習氣也就無從產生。每時每刻每事,都懷有“敬畏”之心,這正是君子無處不有敬心的緣故,也是他無處不正派的原因。

詩經上說:“無論在下邊的,還是上面的,都是明察的、顯赫盛大的。”“正是這個周文王,他小心翼翼,畢恭畢敬侍奉上天,所以他才享有治國平天下的諸多福分?!辈痪褪侵复硕詥??

評語

康熙在這篇庭訓中認為鬼神不可不信,但又頗有見解地認為主要不在于通過敬神去祈福或避禍,而是由此培養(yǎng)出一種隨時隨地隨事都必須具有的敬畏之心。這里雖明顯地表現出康熙作為封建君王的唯心主義觀點,但從他的鬼神論中卻引出了難能可貴的人本主義態(tài)度。這就是以對鬼神的敬畏來達到修身的目的。如果把這一則與第八則聯(lián)系起來看,我們更能體會康熙的用意。

持齋必戒感發(fā)善念

訓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為持齋,豈知古人之齋必與戒并行。易·系辭曰:“齋戒以神明其德。”所謂齋者,齊也,齊其心之所不齊也。所謂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古人無一日不齋,無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的某天某日持齋,已與古人有間。然持齋固為善事,可以感發(fā)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譯文

現在的人們認為只要是不吃肉就是在持齋了,豈不知古人持齋是和守戒連在一起的,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易經·系辭中寫道:“通過齋戒使自己的道行更加完善?!边@里所說的“齋”,就是“齊”,意即完善自己內心不夠完善的地方。所說的“戒”,就是戒絕心中不健康的想法和狂妄的念頭。古人沒有一天不持齋,沒有一天不守戒。現在的人們只在某月某日持齋,已經和古人不一樣了。持齋本來是一件好事,可以激發(fā)人的善心,只是不知道他戒心做得如何。

評語

“齋”和“戒”是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系。持齋一定要守戒,否則就是一種徒具形式的偽善做法。相反,“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卻有其可愛、可稱道之處。當然,持齋在某些宗教的教規(guī)中是必須恪守的儀式,規(guī)定是必須遵守的。但不管哪種宗教的教義都倡導向善向上,倡揚戒除非心妄念,這就是其積極內容之所在??滴踉诖苏f教、強調的是持齋與守戒并重,內容與形式并重,這也是這則庭訓的積極意義之所在。

立志于道猶入圣域

訓曰:子曰:“志于道。”夫志者,心之用也。性無不善,故心無不正。而其用則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縱之圣,猶必十五而志于學。蓋志為進德之基,昔圣昔賢莫不發(fā)軔乎此。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志于道,則義理為之主,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據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藝,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輕重之倫,本末兼該,內外交養(yǎng),涵泳從容紛矠,不自知其入于圣賢之域矣。

注解

“子曰”句:見論語·述而。志:志向,立志。夫子:孔子。天縱:意為上天所賜稟賦。發(fā)軔:拿掉支住車輪的木頭,使車前進。比喻新事物或某種局面開始出現。軔,剎車木。行車必先去軔,故稱“發(fā)軔”。屆:至,到。義理:道理。又作經義名理講。宋以后稱理學為義理之學,簡稱為義理。游于藝:即游藝。論語·述而:“志于道,據于德,游于藝?!彼?,指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游于藝,言置身于六藝的活動,后來泛指學術修養(yǎng)。倫:道理,次序。本末:指主次、先后。又指農業(yè)與工商業(yè)、禮義與法制。兼該:包括兩方面或兩方面以上。交:結交,往來;此與彼受。養(yǎng):陶冶,修養(yǎng)。涵泳:深入體會。

譯文

孔子說:“立志于學道?!彼^的“志”即志向,用心的意思。人性沒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沒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則有正和不正之分,這一點我們不能不觀察清楚。

孔夫子憑著上天所賦予的圣明,尚且在十五歲時就立志于學。所以說,“志”是發(fā)展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昔日的圣賢沒有不是從這里開始的。志向的發(fā)展,無論多遠,沒有達不到的;志之所向,無論有多大的困難都能克服。一個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將以義理作為根本,使任何物質欲望都改變不了他的志向。從這點來看,一個人的志向以德為依據,以仁為依托,又有良好的學術修養(yǎng),自然不會失卻其先后、輕重的次序,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應到,內、外都能得到陶冶,還可以從容不迫地深入領會一切。達到這種境界,就已經自覺不自覺地進入了圣人的行列。

評語

一個人的精神修養(yǎng)功夫如果能達到至誠地步,就可以感動上天,變不可能為可能。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反之一個人如果心存虛偽邪惡的念頭,那他只不過是空有人的形體架勢而已,肉體雖存但靈魂早已死亡,與人相處會使人覺得面目可憎而惹人討厭;一人獨處,面對自己的影子也會覺得萬分羞愧。

做人是這樣,做事也是這樣,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又有什么事做不成呢?篇中從志與道、志與心的關系,比較深入地闡述了立志的意義和如何立志的問題,強調一個人只要立志,再經過后天的努力,也可成為圣賢。從這位有作為的君主所處的時代來看,這無疑是振聾發(fā)聵之言!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