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曰:朕自幼所讀之書,所辦之事,至今不忘。今雖年邁,記性仍然,此皆素日心內(nèi)清明之所致也。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鮮也。
譯文
我小時候讀過的書,做過的事,直到現(xiàn)在還記得一清二楚。雖然現(xiàn)在上了年紀,但記性卻和過去一樣好。這都是因為我平時內(nèi)心清靜、思慮明晰,才有現(xiàn)在這樣的良好狀態(tài)。一個人要是能清心寡欲,不存貪念,不僅記性好,而且得病也少。
評語
孔子曰:“老戒貪?!笨滴醯塾栒]子孫: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心境清澈,又少有欲望,不僅能保持良好的記憶力,并且疾病也少。篇幅短,卻告訴給我們一個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只有專心致志,才會收到好的效果。不僅讀書是如此,干其他事情也如此。
君子“三戒”不可貪得
訓曰:孔子云:“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彪藿衲旮?,戒色、戒斗之時已過,惟或貪得,是所當戒。朕為人君,何所用而不得,何所取而不能,尚有貪得之理乎?萬一有此等處,亦當以圣人之言為戒。爾等有血氣方剛者,亦有血氣未定者,當以圣人所戒之語各存諸心而深以為戒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年輕時血氣未定,所要戒的主要是色;等到壯年,血氣方剛,所要戒的主要是斗;等到年老以后,血氣已經(jīng)衰竭,所要戒的是貪得?!蔽椰F(xiàn)在年紀大了,戒色、戒斗的時候已經(jīng)過了,只是或許還貪得,這是應當戒除的。我作為人君,要什么東西得不到,取什么東西取不來,還有貪得的道理嗎?萬一有貪得的地方,也應當以圣人的話為戒。你們當中有血氣方剛的,也有血氣未定的,應當把圣人所說的戒語牢記在心中,并引以為戒。
評語
在這篇訓誡中,康熙帝告誡子孫要在不同年齡戒色、戒斗、戒得。他對人生不同時期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歸納得十分正確,在今天也是很有警示作用的。
與醫(yī)配合方能治病
訓曰:人有病,請醫(yī)療治,必以病之始末詳告,醫(yī)者乃可意會,而治之亦易。往往有人不以病原告之,反試醫(yī)人之能識其病與否,以為論難,則是自誤其身矣。又病各不同,有一二劑藥即瘳者,亦有一二劑藥不能即瘳者。若急望效,以一二劑藥不見病減,頻換醫(yī)人,乃自損其身也。凡人皆宜記此。
注解
瘳(chu):病愈。
譯文
人得了病,請醫(yī)生診治,一定要向醫(yī)生詳細講述自己的癥狀,以便于醫(yī)生對癥施治,這樣容易收到好的療效??扇藗兺室怆[瞞自己的病因,反而去考驗醫(yī)生是否能知道自己的病狀,以此為難醫(yī)生,這樣做豈不是白白耽誤了自己。再說每個人身體條件各不相同,有的人服一兩劑藥就好了,有的人服了一兩劑藥卻好不了,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得了病就想立即好,一兩劑藥下去不見效,就頻頻更換醫(yī)生,這是耽誤自己。所以求醫(yī)時一定要記住這兩條。
評語
在這篇訓誡中,康熙帝談到治病不能急望痊愈,因為服食一二劑藥而不見生效,就頻繁更換醫(yī)生,結果是自誤其身。我們做其他事情也一樣,不可急于求成,一口想吃成個胖子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欲速則不達”、“病去如抽絲”的道理。
忍耐一時便覺無事
訓曰:天下未有過不去之事,忍耐一時,便覺無事。即如鄉(xiāng)黨鄰里間每以雞犬等類些微之事,致起訟端,經(jīng)官告理;或因一語戲謔,以致角口爭斗。此皆由不能因一時之小忿,而成爭訟之大端也??鬃釉唬骸靶〔蝗虅t亂大謀。”圣人之言,至理存焉。
注解
黨:古代地方組織,五百家為黨。謔(xu):開玩笑。
譯文
天下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要忍耐一時,自然會平安無事。就像鄰里之間每每因為雞犬之類的瑣碎小事,以致引起訴訟,經(jīng)由官員訴訟審理;或者因為一句玩笑話,以致引起口角爭斗。這都是因為不能忍耐一時的小憤怒而釀成告官訴訟的大事端。孔子說:“小事不能忍受,就要敗亂大的謀劃?!笔ト说脑?,最深切中肯的道理就包含在其中。
評語
這篇訓誡對于我們處理人事之間的關系很有教益。但須說明的是:強調(diào)“忍”,并不是說凡事都可以做無原則的退讓、妥協(xié);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卻是絲毫忍不得讓不得,反而是應當堅持原則,針鋒相對,對人對己都會更好一些。
神靜心和心和形全
訓曰:莊子曰:“毋勞汝形,毋搖汝精?!庇忠W又栽唬骸拔闶谷晁紤]營營?!鄙w寡思慮所以養(yǎng)神,寡嗜欲所以養(yǎng)精,寡言語所以養(yǎng)氣,知乎此可以養(yǎng)生。是故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會也。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恬靜養(yǎng)神,則自安于內(nèi);清虛棲心,則不誘于外;神靜心清,則形無所累矣。
注解
營營:往來不絕的樣子。清虛:清靜虛無。棲心:保其根本,養(yǎng)其元氣。
譯文
莊子說:“不要勞累你的身體,不要擾亂你的精神?!辈⒁酶W拥脑挘骸安灰屇愕哪X袋里思慮重重?!边@是因為少想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可以養(yǎng)神,少一些不良的嗜好和欲念可以養(yǎng)精,少說話可以養(yǎng)氣,明白了這樣可以涵養(yǎng)自己的精氣神,就能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因此,人的身體是生命的基礎,心是身體的主宰,神是心的具體體現(xiàn)。精神恬靜,內(nèi)心就會平和,內(nèi)心平和身體就會完滿無缺,無懈可擊。平和恬靜頤養(yǎng)精神,就會使內(nèi)部協(xié)調(diào)安定;心靈清靜虛無,一塵不染,就不會被外物引誘;精神淡靜,心靈清明,身體就不會有什么牽累了。
評語
少思慮、少嗜欲、少言語,才能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這篇庭訓所談養(yǎng)生,其實是很難做到的。但對我們有啟示的是:物質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只有節(jié)制自己的這種欲望,才能保持心態(tài)的平衡,從而養(yǎng)生。
心小膽大防患未然
訓曰:凡人于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則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以定其慮,則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膽欲大?!庇鍪庐斎绱颂幰病?/p>
譯文
當人們在沒有事的時候,應保持一種有事在身的狀態(tài),時刻注意防范可能發(fā)生的問題,這樣,就不會有任何意外之事發(fā)生。如果人們在有事的時候,能夠像沒事時那樣泰然自若,使種種憂慮平靜下來,那么,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也會自然消失。古人說:“心中越謹慎小心越好,在行事風格上則又要潑辣大膽,雷厲風行?!蔽艺J為,遇到事情都應該如此對待。
評語
這里的“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談的是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有事之時,卻如無事”,談的是遇事不慌,從容應付。一個有志成就事業(yè)者,需具備這樣的素質;一個政治家,更需具備這樣的素質??v觀康熙執(zhí)政期間,征討葛爾丹,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抗擊沙俄,赫赫功勛,舉世矚目,而指揮若定、舉重若輕,就是這種良好素質的體現(xiàn)!本則作為庭訓的開篇,其訓誡的意義是雋永深長的。
嘉納良言聞過則改
訓曰:今天下承平,朕猶時刻不倦勤修政事。前三孽作亂時,因朕主見專誠,以致成功。惟大兵永興被困之際,至信息不通,朕心憂之,現(xiàn)于辭色。一日,議政王大臣入內(nèi)議軍旅事,奏畢僉出,有都統(tǒng)畢立克圖獨留,向朕云:“臣觀陛下近日天顏稍有憂色。上試思之,我朝滿洲兵將若五百人合隊,誰能抵敵?不日永興之師捷音必至。陛下獨不觀太祖、太宗乎?為軍旅之事,臣未見眉顰一次?;噬先羧绱耍瑒t懦怯不及祖宗矣。何必以此為憂也。”朕甚是之。不日,永興捷音果至。所以,朕從不敢輕量人,謂其無知。凡人各有識見。常與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見,即以奏聞,言合乎理,朕即嘉納。都統(tǒng)畢立克圖漢仗好,且極其誠實人也。
注解
僉:皆。都統(tǒng):官名。清代始設八旗都統(tǒng),分掌滿、漢軍二十四旗政令。畢立克圖:蒙古正藍旗人,始博爾濟吉特氏。順治時累擢正藍旗蒙古都統(tǒng),列議政大臣。康熙間王輔臣叛于平?jīng)?,討降之,封二等男。天顏:帝王的容顏。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眉顰:皺眉。嘉納:贊許,采納。漢仗:指體貌魁梧。
譯文
現(xiàn)在,天下安定太平,但我卻仍每時每刻不知疲倦地勤奮處理著國家大事。以前,吳三桂等“三藩”發(fā)動叛亂時,因為我主意見解堅定,因而才能成功地平定叛亂。只是在大軍永興被圍那一次,事情危急到連消息也不通了,我內(nèi)心憂慮,不免流露于言語和表情。
一天,眾大臣進宮商議軍事問題,他們進奏完后都退下了,只有都統(tǒng)畢立克圖單獨留下,對我說:“為臣觀察陛下近日的臉色,稍帶有憂慮之情。皇上您想一想,我大清八旗官兵如果五百人集合編隊,沖鋒陷陣,誰又能抵敵住他們呢?過幾天,永興方面的我軍必定會送來勝利的喜訊。難道陛下不了解當年太祖、太宗他們用兵的情況嗎?為臣從未見過他們皺一次眉頭?;噬夏绻@樣怯懦心虛,就趕不上祖宗了!您何必為這樣的情況而憂慮呢?”我很以為他的話是對的。過了不幾天,捷報果然來到。所以,我從來不敢輕視人,說人家無知。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
我經(jīng)常和各位大臣說,你們但凡知道什么、見到什么,都可以進奏,讓我知曉;對于那些合理的意見,我將贊許并樂于采納。都統(tǒng)畢立克圖,體貌魁梧,面目俊好,而且是一個十分誠實的人。
評語
大兵被圍永興,前線消息不通,一向鎮(zhèn)定自若的康熙對此也不免憂心忡忡而現(xiàn)于言表??滴醯男那槭强梢岳斫獾模故谴蟪籍吜⒖藞D說他“懦怯”有點言重了??少F的是,如此“批逆鱗”的話,康熙不但能夠當時虛心接受,引以為戒,且作為“庭訓”傳之子孫,正所謂博采眾長,必有所得。自古以來多少“圣君”、“明主”之所以能創(chuàng)建宏圖大業(yè),主要不是因為他們自己如何聰慧,而在于他們是否聽取和采納各種意見。歷史告訴我們,偉人之所以是偉人,就在于他們能夠借助別人的熱情和能力,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不在于個人的聰明,而在于他的智慧——一個人能從自己的教訓中汲取經(jīng)驗,這叫聰明;一個人能從他人的教訓中汲取前車之鑒,才是智慧。
自任其過大人之為
訓曰:凡人孰能無過?但人有過,多不自認為過。朕則不然。于閑言中偶有遺忘而誤怪他人者,必自任其過,而曰:“此朕之誤也?!蔽┢淙绱?,使令人等竟至為所感動而自覺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過者,大人居多也。
注解
大人:品德高尚之人。
譯文
作為人,誰能不犯錯誤?只是人們有了過失,犯了錯誤,大多自己不愿承擔或承認自己所犯錯誤。我就不是這樣。平常和人閑談偶有因為自己遺忘而錯怪他人的事情發(fā)生,事情過后,我一定會主動認錯,并說:“這是我的過錯啊!”正因為這樣,竟至于使別人被我的行動大為感動并覺得不安起來,這種情況確實有過。大抵能夠自己認錯并能主動承擔責任的人,多為德行高尚的人。
評語
“自認其過”與“文過飾非”是截然對立的?!白哉J其過”是主動承認自己的過失,主動承擔責任;“文過飾非”則是千方百計地推卸自己的責任,千方百計地掩飾自己的錯誤。前者是“大人”的行為,后者則是小人的行為。康熙不以自己是“言出九鼎”的一國之君而勇于向臣下認錯,其磊落的胸襟與領袖的風度值得學習借鑒,其“令人等竟至為所感動而自覺不安”,這是衡量一個人品德優(yōu)劣,甚或是領導藝術高低的標準??滴踝鳛橐粋€封建君王,他不僅這樣做了,并以此告誡兒孫后人,這正是他的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