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社科心理 >給女人的第一本人情世故書 > 第十章 什么話能說,什么話不能說——言語中的人情世故
第十章 什么話能說,什么話不能說——言語中的人情世故
作者:吳靜雅   |  字數:11785  |  更新時間:2015-02-28 17:15:02  |  分類:

社科心理

成人世界里,再也沒有“童言無忌”

古人說:“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對人要有防備之心,不可把自己的底牌全部透露,否則就很容易陷入被動的局面。很多女孩,總是會有意無意地陷入空虛的幻想之中,事實上,成人世界里根本沒那么多“童言無忌”。

說話要注意場合,不能把話說得太透,這樣才能給人留回旋的余地。無論你是提忠告,還是勸說別人,都不能把別人的退路堵死,切勿將別人批評得一無是處,該委婉的還要委婉,否則很容易引起對方的逆反心理,搞得大家不歡而散。這就是說話的智慧。

一天傍晚,正值下班高峰期,地鐵里擁擠不堪,偏偏這個時候上來一位抱小孩的老太太。大家上了一天的班,都非常疲憊,沒有人起身讓座。過了好一會兒,才有一個年輕小伙子起身示意那位老太太去坐。

小伙子還沒完全站起身,那位老太太就沖了過去,馬上一屁股坐下來。一旁的小伙子被擠得失去了平衡,但老太太坐下來之后,只顧喘氣定神,絲毫沒有道謝的意思。

一旁的林女士看不下去了,她假裝不經意地逗小孩:“小朋友,叔叔給你讓座,你還不謝謝叔叔啊?”這一句話提醒了那位老太太,她忙對孩子說:“快,謝謝叔叔?!蓖瑫r,她也對小伙子表達了謝意。

那位小伙子聽到了她的感謝后,忙笑著說:“不客氣,不客氣?!?/p>

看似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卻提醒了不懂禮貌的老太太。在公共場合,林女士既傳播了文明禮貌的觀念,又不至于讓老太太沒面子,這一句提醒可謂高明。

試想一下,如果林女士在一旁用責怪的口氣說:“這位老人家怎么一點都不懂禮貌?。咳思倚』镒咏o你讓座,你那么粗魯,而且一句感謝都沒有?!蹦敲?,老太太非得和她大吵一架??梢?,要想勸服別人,需要保護別人的自尊心,這樣才能把話說到別人的心坎里。

曾有一位書生向一位高僧求教說話的藝術,高僧給他開了一副藥方,藥方的內容是:“熱心一顆、溫柔兩片、說理三分?!边@副藥方是什么意思呢?具體而言,“熱心一顆”和“溫柔兩片”說的是要心懷好意、與人為善、語言溫柔,而“說理三分”則包含兩層含義:

第一,“說理三分”指的是一種說話技巧。如果你的話有道理,而對方又不傻,那么你無需把道理講得過于透徹、詳細,只要一點,對方就會頓悟過來。所以,話說三分就足夠了,根本沒有必要講得面面俱到。

第二,“說理三分”指的是一種處世態(tài)度——寬容。因為人無完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點。對待別人的缺點時,你只需巧妙地點幾句,對方自然就明白你的用意。而且你點醒他還給他留了面子,他還會感謝你。

事實上,“說理三分”就是教我們說話不能太露骨,不能太咄咄逼人,而要學會半含半露。這是一種大氣,是一種涵養(yǎng),還是一種風度,是說話辦事的大智慧。你在批評別人的時候,需要這種智慧;你在忠告別人的時候,也需要這種智慧;你在提醒別人的時候,更需要這種智慧。當你參透了這種說話的智慧之后,你就不再是一個胸無城府、口無遮攔的招人煩的女人了。

點到為止,有些話不能說得太透

說話,點到為止即可,有些話不能說得太透。不看場合、不分對象說話,很容易得罪人。沒有誰希望別人揭自己的傷疤,相信你也不希望這樣,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于別人不愿意提起的事情,不要“一根筋”地問;對于別人忌諱的話題,不要“死心眼”地說;對于別人的缺點,千萬不要當眾指出。否則,不但會傷害別人,還會失去朋友。

失戀的時候,人的情緒反應強烈,內心痛苦不堪。這不,陳曉的一個朋友最近失戀了,情緒特別低落,瘋狂地吃零食,于是她勸慰朋友說:“失戀就失戀,沒什么大不了的,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呢!”朋友聽了這話,當即拍桌子對她叫道:“你別站著說話不腰疼,又不是你失戀,你在這里瞎嚷什么?”陳曉一下子驚呆了,因為平時她的這個朋友非常溫和,她想不通朋友說話為什么變得這么粗暴。

站在一旁說風涼話,這是安慰人嗎?誰聽了不生氣呢?一個說話不看情況的人不僅可悲,更是可恨,可悲的是她一生很難有真正的好朋友;可恨的是,揭人傷疤,戳人痛處,讓人勾起一段不快樂的回憶。

張亮精心準備一個星期的企劃案被上司“斃”了,原因不是他的企劃案不精彩,而是因為他的企劃案和另一位競爭對手的企劃案太相似。上司懷疑張亮抄襲別人,或模仿得太像,所以,狠狠批評了張亮,還以張亮為反面教材,警告大家今后一定要有創(chuàng)新思維。

一周之后,李娜因為新的企劃案正在發(fā)愁,就請教張亮:“張亮,上次你的那份企劃案的創(chuàng)意是怎么來的……”她的話還沒說完,張亮就打斷了她:“你給我閉嘴?!币粫r間,大家都很尷尬。

說話看對象、分場合、看情況,點到為止即可,女人千萬要記住一點。

首先,說話要強調場合意識。說話看場合,說適合場合、氛圍的話,才能讓人喜上眉梢;說與場合、氣氛相背的話,就會讓人怒火中燒。比如,在壽宴上,不要說賣保險的事;在婚宴上,不要談離婚、婚外情等話題;在喪禮上,不要嘻嘻哈哈開玩笑……否則,你只會遭人白眼,招人反感??傊?,說話要分場合,在輕松的場合可以幽默一點,在嚴肅的場合,說話要嚴肅認真。

其次,說話要強調環(huán)境因素。所謂的環(huán)境因素,就是你在什么地方,說什么話。比如,在飯桌上,就說美味佳肴,說能激起大家食欲的話題。在廁所里,就別說吃飯類的話題,否則,就有失大雅。

中國人很熱情,兩個熟人碰面了,不管在什么場合,都會問候一聲。多半是問:“吃飯了嗎?”尤其是在餐前餐后,使用這句問候更頻繁。

有個人在洗手間里碰到一個熟人,對方正從里面出來,他張口就問:“吃飯了嗎?

對方答道:“剛吃過了,你呢?”

“還沒呢,馬上就去吃?!?/p>

很簡短的對話,卻給人非常不雅的感覺。這就是典型的說話不看環(huán)境的表現,女人在這一點上要特別注意,否則,會給人沒教養(yǎng)、不文明的印象。

再次,說話要看具體的情況。別人心情好的時候,你怎么開玩笑,哪怕開玩笑罵他,他也不往心里去;別人心情不好的時候,你還嘻嘻哈哈,說話沒輕沒重,別人就可能跟你急。這就叫說話看情況。不注意這點,也很容易得罪人。

張悅和劉梅是好朋友,平時愛逗悶子。比如,幾天沒見,見面后來一句:“你還沒‘死’呀?”對方也不計較,回一句:“沒呢,等著你給我送花圈呢!”然后兩人哈哈一笑,感覺特別輕松。

有一次,張悅病重住院了,劉梅去醫(yī)院看望她,見面后想逗逗她,又說:“你怎么還沒死???”這一次,張悅變臉了,生氣地說:“你給我滾出去,快點滾?!比缓螅阉s了出去。

試想一下,人家正重病在床,心理壓力很大,心情也不好。這個時候,你對她說“死”,顯然是沒有分清情境。盡管你們平時關系再好,再怎么開玩笑,這個時候你也不能亂說話。這個事例充分說明,說話看具體情況是非常重要的。

即便你手握真理,也不要咄咄逼人

語言是一把雙刃劍,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傷害到自己。很多人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喜歡用一些犀利的語言,以咄咄逼人的態(tài)度,去表明自己的觀點,希望能在語言上戰(zhàn)勝對方。但是在生活中,很少有人是任人宰割的小羊羔,所以咄咄逼人并不是件好事,因為這樣做并不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味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任何人內心都有自尊,適當地給人臺階下,才能求得人際關系的和諧。當一個人肆無忌憚地揮著道理的“鞭子”,闖入別人的內心領地,一味沖動地捅破這張網,結果只會引起對方強烈的抵抗和反感。以游刃有余的態(tài)度去面對,既不得罪人,又能達到目的,這才是聰明人該去努力的方向。

當我們每次和別人意見相左時,就該問問自己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才能達到目的。所以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陷入一個兩難的境地:究竟是該咄咄逼人與人斗爭到底,還是軟弱屈服、妥協讓步?作家三毛告訴我們:從容不迫的舉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態(tài)度,更能令人心折。因此,你在說話之前,如果能先去掉霸氣、傲氣,換成和氣,那么就能更好地與人相處,也能更好地獲得人緣。

“不輕易指責別人”是美國前總統林肯最偉大的優(yōu)點之一,這也是值得每一個現代人借鑒的地方。但是林肯年輕的時候比較狂妄,待人處事不夠謹慎,喜歡咄咄逼人。

那時,林肯一旦發(fā)現對方的錯誤就愛寫信指責,有時還會將這些信故意扔在路上,讓過路的人能夠拾起看到。一次,林肯手下的一位將軍因判斷失誤而錯失了一次取勝的良機,林肯知道后非常憤怒。他馬上坐下來,給這位將軍寫了一封信。

林肯在紙上發(fā)泄完之后,抬頭望了一眼天空。他突然覺得:也許我有些操之過急了,如果我和他一樣在葛底司堡打仗,看見那些血肉橫飛的慘狀,也許我也不會急不可待地下令去進攻。如果我遇到這樣的情況,也許我也會有將軍那樣的膽怯心理,并和他犯同樣的錯誤。但不管怎么說,事情已經過去了,把這封信發(fā)給他又有什么意義呢?也許我會傷害一個指揮員的威信。

自此,林肯再也不寫那些諷刺別人、傷害別人的信了,再也不去咄咄逼人地對待旁人,而且他還經常告誡自己的朋友:“不要過于指責別人,咄咄逼人只會使你也受人譴責?!?/p>

周國平說:大智者必謙和,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尊,在和朋友直面討論時,我們卻很少想到這一點。緣于自己的優(yōu)越,我們常常用咄咄逼人的態(tài)度無情地剝掉了別人的面子,傷害了別人的自尊心。這是種多么淺薄,心胸多么狹窄的表現。

所以,即使你現在手握真理,也不應過于咄咄逼人,傷害別人的尊嚴。在無關得失的小事中,可以稍微謙和一點,可以讓對方一步。這當然不是為了博得對方的歡心,作為自己晉升的階梯,而在于可以獲得多方面的好感,給人一個臺階下,也可使自己不會因小事而受到不必要的損害。

小華是一個食品公司的銷售員,在一次公司例會上,大家都在討論有關食品銷售的問題,因為最近有一款食品的銷量下跌得厲害。于是小華站起來建議實行買二送一的促銷手段:就是用買兩包食品的錢就能拿到三包食品。盡管小華表面謙虛,但心里卻暗自得意,等待著同事們的夸獎。然而不僅沒人說話,還有人質疑,提出了幾個問題。然后,小華又整整花了1小時來說服大家:“相信我,這絕對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好機會?!钡谴蠹乙琅f沒有說話,于是小華脫口而出:“為什么你們對我所有的建議都抱以這種奇怪的態(tài)度?你們倒是說說看,你們還能想出什么更好的法子嗎?”更糟糕的是,小華又添了一句:“是不是我的建議太絕妙了,你們想不出來,所以嫉妒吧!”

之后就聽見一陣交頭接耳的聲音:“是誰把這個咄咄逼人的家伙招進來的?”“真是個笨蛋!”

沒過多久,又傳來一個壞消息:某款食品的銷量又下降了7個百分點。小華原以為又到了英雄的用武之地,但是由于上次在討論會上的“精彩”表現,所有部門的員工都一致淘汰了小華的建議,即使它具有可行性,而小華從此也落了個自大狂的“美名”。

一提到咄咄逼人,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緊張的氣氛和不愉快的心情。但是婉言卻能使談話在輕松愉快中進行,收到“咄咄逼人”所達不到的效果。

在現實生活中,像小華這樣說話喜歡咄咄逼人的人不在少數,當自己有想法或意見時,總是迫不及待地提出來。盡管有時候完全是出于一片好意,而且自己所提的意見也很有價值,但由于態(tài)度不對,結果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可能還會使對方心存芥蒂。

正如圣經·馬太福音里所寫:“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彼栽谡f話辦事時,應該和和氣氣,以最委婉的方式表達你的想法。這樣既容易讓對方接受,避免了傷害別人的自尊,又能增進彼此的感情。

話不說滿,要給自己留后路

月滿則虧,水滿財溢。說話太滿,必定會自討苦吃。

凡事多一些考慮,給自己留一絲余地,到最后也能有條后路可走。在人際交往中,少說絕對的話,盡量用“可能”、“也許”、“大概”,因為一旦有變故,還可以有回旋的余地。不把話說絕,是一個人老練成熟的標準。

古語說:“待人而留有余,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系無厭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贝笠饩褪钦f話要留有余地,以防事情變化。在待人辦事方面如此,說話更要如此。

誰都明白,說話是一門藝術。一個善于說話的人,說出來的話定是嚴謹、穩(wěn)妥、留有余地的,而那些不善言辭的人,往往會把話說得太絕對、太滿。我們常說“禍從口出”,有時候把話說太滿,等于是自尋死路,會把雙方都推入尷尬的境地。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善于學習,就會發(fā)現很多名人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都喜歡用這些字眼:或許、盡量、可能、考慮、征詢各方意見等。之所以這樣回答,就是為了給自己留一點兒空間。人算不如天算,我們料不到明天會發(fā)生什么,說話不要太滿,給自己一點容納“意外”的空間,如果一下子把話說死,結果往往會事與愿違。

小張在一家公司做廣告策劃,他做的策劃方案非常有創(chuàng)意,深得公司領導喜歡。但是小張有個毛病就是過于自信,說話太滿。

有一次,公司來了個大客戶,領導準備把這個大餅分給小張,領導把小張叫到辦公室說了此事,臨走時還問他:“這可是條大魚啊,小張!我相信你的創(chuàng)意沒有問題,但是時間比較緊,他們只給了一星期的時間,你能不能做到?”

小張拍著胸脯回答道:“絕對沒問題,放心吧!三天之內我就能搞定它!”

時間一天天過去,小張剛開始做的時候還有點頭緒,后面因為被一些瑣碎的雜事影響,于是越到后面越沒有想法。三天后,領導見小張一點動靜都沒有,便問他進度如何,小張老實回答說:“哎,話說太滿了,三天之內根本做不完……”

領導拍著他的肩膀示意他繼續(xù)努力,但是再也不敢把一些大方案交給他,而且對于他拍胸脯的信誓旦旦也已經逐漸開始反感。

沒有人喜歡大話連篇的人,特別是吹得天花亂墜,卻不見實際行動的。這難免會讓人覺得華而不實,不值得信任。其實把真實情況說出來,給自己留點緩沖的空間,既無損誠意,又顯出你的謹慎,別人反而會因此更信賴你,就算把事情搞砸了,想必也不會太責怪于你。

說話不留余地,就等于不留退路;凡事不留退路,就等于自尋死路。就像氣球留有空間,是為了不會因再灌一些空氣而爆炸;杯子留有一絲空間,就不會因太滿而溢出來;人說話留一定的空間,便不會因為“意外”而出現下不了臺的局面。因此,話不說太滿,還有從容轉身的機會。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給自己留下一點空隙。留有空隙,事后才會有回旋的余地。就像兩車之間總會有段安全距離,留一點緩沖的余地,我們才可以隨時調整自己,進退有據。

畢竟謙虛一些總能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而一味拍胸脯,只是讓人覺得不夠穩(wěn)重、不能信任。不管是生活中的為人處世,還是在職場,盡量不要用“我保證、一定是這樣”,而應該多用“我試試看,應該沒問題,我盡量”等字眼,這是為了防止自己做不到的時候所留下的退路。話不說太滿便能收放自如,從而在適度和完美之間找到平衡。

美國一個非常著名的推銷員,當記者問他為什么會成功時,他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我在推銷幼兒百科全書,當時已經賣出很多本了,我便覺得自己還不錯。于是到了客戶家里后,我便向客戶說這套書能解答孩子們提出的任何問題。然后,我就跟那家的一個小男孩說:“小朋友,你隨便問我一個問題,看我怎么從書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毙∧泻⑾肓讼氡銌栁遥骸拔蚁胫?,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車子?”我當時一聽,立馬就面紅耳赤,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從這次經歷過后,我就總結出一個經驗,那就是話不能說得太滿,牛皮不能吹得太爆。正因為我明白了這一點,后來才逐漸走上了成功之路?!?/p>

客家有句俗諺:“人情留一線,日后好見面?!逼鋵嵣钪泻芏嗟膶擂味际俏覀冏约阂皇衷斐傻模渲杏幸恍┚褪且驗樵捳f得太絕。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要提醒自己,在說話時要留一絲余地,使自己進可攻、退可守。

說話不說太滿,給自己留余地,需注意以下兩點:

1說話不要違常理

楚國有個賣兵器的人,拿著自己的盾向大家夸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堅固的,什么尖利的東西也刺不穿它!”接著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夸道:“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什么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有人問道:“如果用你的矛去刺這盾,會怎樣?”

有一些人說話就喜歡偏向于夸張,愛用夸大事實來吸引別人的注意。但是夸張卻不能違背常情常理,一旦事實夸得太大,便容易給別人留下話柄。

2說話不要太絕對

如果有人斬釘截鐵地說:“答案絕對是這樣!”那么別人心里定會有疑問:“難道真是這樣?”

對于絕對的東西,很多人在心理上都會有一種排斥感。即使表達的是事實,但是心里總會存有一絲疑慮。所以倒不如除去絕對,用這樣的口氣說話:“答案大概就是這樣?!?/p>

人們常說“話不要說滿,事不要做絕”,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談話時,即便這件事我們絕對有把握,也不要把話說得太滿。話太滿便容易有漏洞,絕對的東西容易引起他人的反駁,還不如把話說得委婉些,給自己留有更為廣闊的空間去承受變化。

贊美的話要迎合對方的身份和地位

“一句贊美的話能當我十天的糧食?!瘪R克·吐溫的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贊美的作用和力量。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也說過:“人類性情中最強烈的,是渴望受人認同。”在贊美的時候,如果你能迎合別人的身份和地位,給足別人面子,那么你就能輕松俘獲別人的心,贏得別人的好感。關于這一點,我們來看一個典故。

有一天,秦昭王在朝廷上和大臣們商議事情,期間與大臣中期發(fā)生了爭論,結果中期獲勝了。而且中期非??裢?、執(zhí)拗,竟然一句客套話都不說,就大搖大擺地走了,讓秦昭王感覺很沒面子。秦昭王非常生氣,想殺掉中期以解心頭之恨。

就在這時,一位忠臣出來圓場,他說:“中期這個人也太狂妄了,要不是碰到陛下這樣仁慈豁達的君主,而是碰到夏桀、商紂那樣的暴君,恐怕中期就要掉腦袋了?!?/p>

秦昭王聽了這位忠臣的話,心里美滋滋的,氣很快就消了,中期也幸免一死。

在這個故事里,這位聰明的大臣給秦昭王戴了一頂“仁慈豁達”的高帽,當眾贊美了秦昭王,使之龍顏大悅,還救了中期一命,真可謂“一言救命”。由此可見,恰到好處的贊美可以讓人絕處逢生。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因為這是一種精神享受。但并不是每個女人都善于贊美,畢竟贊美是一門藝術。因此,如果你想一句話籠絡人心,就必須學習贊美的技巧。在贊美的時候,要掌握好火候,拿捏好分寸,張弛有度,才能讓人如癡如醉。

美國的“化妝品女王”玫琳凱特別善于贊美別人,常常讓人受寵若驚,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她的推銷。有一次,玫琳凱上門推銷化妝品,開門后,看到一張冷淡的臉。玫琳凱理解主人的不悅,畢竟誰也不希望有人冒昧地上門推銷。

在玫琳凱表明來意之后,女主人毫不客氣地對玫琳凱說:“對不起,我現在沒有錢,或許我哪天有錢了,會買你的化妝品?!?/p>

就在那短短的十幾秒鐘內,梅林凱敏銳地察覺到女主人懷里的狗價值不菲,非常名貴,知道女主人是假裝沒錢,想拒絕她。于是,玫琳凱笑著對她說:“你的小狗真可愛,一看就是名貴的狗?!?/p>

“那當然!”女主人見玫琳凱贊美自己的愛犬,馬上露出了笑容。

“這么可愛的狗,你肯定要花不少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和培養(yǎng)吧?”

“是的,是的!”女主人開心地接話,并為玫琳凱介紹她為了照顧這條狗花了多少時間、精力和金錢。

玫琳凱非常認真地聽著,給女主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一個恰當的時機,她插話道:“看你的小狗這么名貴,你肯定不是一般的階層。就像這些化妝品一樣,價格比較貴,只有那些有身份、有品位的女士才享用得起?!?/p>

女主人已經對玫琳凱產生了好感,自然不會再拒絕,很爽快地買下了一套高檔的化妝品。

從玫琳凱贊美客戶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恰如其分的贊美,能給人沁人心脾的愉悅感,讓人不知不覺間被俘虜了。玫琳凱在贊美客戶的時候,提到了“身份”和“品味”,這對客戶來說是非常高的評價和恭維,難怪能那么輕易地打動客戶。

在贊美別人的時候,迎合對方的身份和地位非常重要,具體要注意什么呢?下面來詳細分析:

首先,贊美要迎合別人的身份。

贊美別人之前,要考慮別人的身份。如果不看身份,對什么樣的人都用同樣的贊美,其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比如,贊美為人父母者,可以把他們的孩子作為贊美的切入點,夸他們的孩子聰明伶俐,比夸他們更管用;贊美戀愛中的情侶,可以贊美他們般配,這比夸男的長得帥、女的長得漂亮更管用;贊美廚師,可以贊美他的廚藝高超,炒的菜是美味佳肴;贊美老師,可以把他的學生作為切入點,贊美他名師出高徒,等等。

其次,贊美要迎合別人的地位。

地位,指的是在具體的團隊組織中擔任的職位和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位置。下級贊美上級,就要側重于贊美上級的能力、權威和影響力,表現出欽佩之情;晚輩贊美長輩,就要側重于贊美長輩的仁慈、智慧,表現出尊重之意;同事贊美同事,就不必表現得屈從和逢迎。尤其是在公共場合,贊美更應該考慮別人的身份。

一句“對不起”,可以解決很多麻煩

人常說:“女人是水做的?!蹦膫€男人不喜歡如水一般的女人呢?所以,女人如水一般的溫柔,是男人最難抗拒的。可遺憾的是,女人們往往不愿“服軟”,于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演變成了說不清道不明的“誤會”。

“女人是用來寵的”這句話固然沒錯,但是在愛情里,爭強好勝的做法并不可取。一個男人離開家,只有兩個原因:一是外面有什么東西對他有絕對吸引力;二是被老婆的不可理喻逼走。現在有不少年輕的女人在愛情中蠻不講理,也從來不會向愛人認錯。雖然愛情里無需區(qū)分地位高低,但無理取鬧并不是哪一部分人的特權。而那些過分蠻橫的女人,大多數男人都無福消受。所以,女人在犯了錯時還是要會示弱,大多數男人的耳根都很軟,女人只要低頭委屈地說聲“對不起,我錯了”,他馬上就會舉手投降。

一句“對不起”的威力是巨大的,它是女人征服男人的軟武器,是以退為進、解決麻煩的策略,可以維護家庭的和諧,可以讓大吵大鬧的兩個人冷靜下來,好好地自我反思。

李琦和前妻離婚后,沒過多久就碰上了溫柔的王欣,兩人很快便結了婚。也許在別人看來,他們不是很相配。李琦今年30歲,事業(yè)有成。王欣只是一個小職工,比李琦小3歲,長得也不漂亮,但是兩人一直過得很幸福。

但是前妻對于這件事一直耿耿于懷,覺得李琦之前就和王欣好了,所以才和自己離婚的。于是她三天兩頭地鬧,有一天李琦實在是受不了,便對她說:“我早跟你說過,我和她之前不認識。你想知道我為什么和你離婚嗎?我告訴你,你明天來我辦公室聽電話?!?/p>

第二天,李琦故意把自己的鑰匙放進王欣包里,然后上班去了。王欣到了單位,看到包里有老公的鑰匙,馬上給他打了電話,而此刻,李琦的前妻就在旁邊聽著:“喂,老公,實在是對不起,我把你鑰匙帶走了,我下班比你晚,看來你得來我這取了。辛苦你了老公,對不起?!崩铉硎鞠掳嗪笕ト?,然后掛了電話。

站在一旁的前妻,以前也犯過同樣的錯??僧敃r的她趾高氣揚,不僅沒有好臉色,還厲聲地責怪李琦。在她看來,跟老公說“對不起”是不可能的,女人本就不應該為自己的過錯道歉。自那以后,她仿佛明白了,從此再沒有騷擾過李琦一家。

現實生活中,對于那些本該理性面對的問題,就要勇敢去面對,不要讓自己成為不知分寸的女人。特別是在犯錯的時候,就趕緊說句“對不起”,這沒什么丟人的,也不代表你就處于劣勢。相反,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方式,會讓他更加疼惜你,也能增進彼此的親密度,和諧地相處,這比“我愛你”更加有效。而且一般在“對不起”后,你犯的錯已經不重要了。

很顯然,男人對于“對不起”三個字有特殊的情結,一方面,女人在道歉的同時,會讓男人感到如釋重負。二來,女人的一句“對不起”,可以增加男人的滿足感,讓他們覺得有面子。對女人而言,主動說“對不起”,也是管理愛情和婚姻的“良方”。當你費力爭辯,努力為自己的錯誤辯解時,這就是個腦力加體力活。在你證明自己強大的同時,也失去了靜心享受生活的時間。可見,只有那些勇于說“對不起”的女人,才會有更多的時間欣賞沿途的風景,也不會讓愛人掛心。

古今中外,有許多男人被女人打敗,但女人靠的不是力量,而是以柔克剛的智慧。婚姻中不可能沒有矛盾,硬碰硬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多半男人對弱小的事物都有一種保護和遷就的心理,女人沒必要爭強好勝。一句“對不起”,既讓他心存感激,又讓他因你的“懂事”而更加疼惜你,何樂而不為呢?

若我們跳出兩性關系的“怪圈”,去反思女性在職場上的困境,就會發(fā)現:“對不起”的主動原則同樣適用。實際上,職場上的“風波”和麻煩一點兒不亞于家庭。

很多時候,盡管女人小心翼翼地應對,可還是會惹上麻煩,導致雙方產生矛盾。矛盾產生之后,女人應該及時消除矛盾,而不是讓矛盾擴大、升級。同事之間產生矛盾,往往是因為工作上的事情,但這并不妨礙大家繼續(xù)交往。所以,如果在工作上與別人產生了矛盾,或別人對你有成見,你沒必要耿耿于懷。你的一聲“抱歉”,反而會給他人留下大度、包容的印象,有利于贏得人心。

如果和同事之間產生了不愉快,女人應該直面現實,而非刻意地逃避。在擺正立場的前提下,女人應該采取主動的姿態(tài),拋開個人成見,更積極地待人接物,就像對待其他同事一樣與“你的敵人”相處。一開始,他們可能會心存戒備,對你的好意表示冷漠,但只要你堅持不懈地善待他,他內心的堅冰自會融化。

如果與資歷較老、年齡較大的同事產生了矛盾,除非有十足的理由,否則不要輕易與他撕破臉面。最好的辦法是在雙方冷靜之后,心平氣和地溝通。如果發(fā)現自己有冒犯他的地方,不妨真誠地向他道歉,這樣才有利于彼此關系的改進。

不會說“不”,永遠都難成高手

周末你想在家休息,但是朋友打電話約你出去逛街;你想出門辦事時,推銷員不期而至,說什么“給您送禮來了”,軟磨硬纏不肯離去;你本來手頭緊張,但是朋友找你借錢……遇到這些情況時,你會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害怕別人不高興嗎?

對于老實女人來說,或許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老實女人太過善良、太過心軟,寧愿讓自己委屈,也不好意思對別人說“不”。然而,勉強地答應別人之后,會給自己帶來什么不利影響呢?你沒時間休息,結果搞得身心疲憊;你不好意思拒絕推銷員,結果耽誤了辦事;你把錢借給朋友了,自己卻節(jié)衣縮食。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林春教授認為,在人際交往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懂得拒絕別人,委曲求全成了一種習慣,他們過多地為別人著想,卻忽視自己的利益。這種人看似很高尚,他們自己有時候也覺得自己很神圣,但是這樣會給自己的正常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另一方面,一味地答應別人的要求,你的內心自然會慢慢覺得不平衡,進而產生自責和內疚心理,甚至有一種挫折感。為了避免這種情緒,你會慢慢縮小自己的交際圈。這對你也是不利的。所以,堅決不要做“仗義”的老實人,而要學會拒絕。

然而,拒絕不是簡單地對別人說“不行”,拒絕需要智慧,拒絕是一門學問。在拒絕的時候,要注意場合和態(tài)度,要注意措辭和態(tài)度,這樣才能保證既不得罪人,又不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如果女人不懂得正確拒絕,那么就很可能給自己的人際關系造成惡劣的影響。

劉女士是某公司的財務部主管,她一向性情溫和,在單位很受人歡迎。一天,她向小昭催了三遍報表,但每次小昭都態(tài)度超好地說:“好的,好的,馬上就交?!钡枪疽?guī)定的期限都過了,小昭還沒有交報表。

劉女士非常無奈,她找到小昭的同部門同事小琪:“小琪呀,小昭的報表還沒交呢,你可以幫她填一下嗎?你對填報表很熟悉,幾分鐘就能搞定的?!?/p>

不巧的是,那天小琪心情不好,她聽到劉女士讓她幫小昭填報表,冷冷地拒絕道:“你還是讓小昭自己填吧!”

這時忍無可忍的劉女士終于爆發(fā)了,當著辦公室那么多同事的面咆哮道:“你們怎么回事???一個報表催了10多天,怎么不配合一下???耽誤你們發(fā)工資你們樂意嗎?”

小琪覺得委屈,也惱怒地叫道:“你沖我發(fā)什么火???我的報表又不是沒交,誰沒交報表你找誰去??!在這里瞎嚷嚷什么?”

小琪因為拒絕的方式不當得罪了劉女士,從這以后,劉女士和小昭老死不相往來。

小昭自認為自己很委屈,但說真的,她的拒絕方式真的不恰當。要知道,在辦公室中,當著那么多同事的面,她那么冷漠地拒絕財務主管,讓財務主管的面子往哪兒放呢?也許你可以說小琪那天心情不好,自然態(tài)度不好,但這不是理由。當然,財務主管當眾發(fā)火也有些不理智,但這是后話。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錯誤的拒絕非常容易得罪人。那么,正確的拒絕方式是怎樣的呢?在拒絕別人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在聽到別人的請求時,不要聽到一半覺得自己無法幫忙就拒絕,而要耐心地聽別人說完,這是對別人最基本的尊重。其次,要為你的拒絕表達歉意,這是為對方著想的表現。同時,你要說出拒絕的理由,讓對方理解你的難處。再次,拒絕的時候態(tài)度要溫和,語氣要委婉。盡管說“不”是你的權利,但仍需考慮別人的感受。當你做到了這樣幾點,別人在感情上就比較容易接受你的拒絕,從而避免了一些負面影響。

另外,拒絕的方法有很多種,下面大概介紹一下:

回避法:“今天咱們先不談這個,還是說說別的吧!”

借力法:“要不你問問小黃,這件事我真的干不了?!?/p>

謝絕法:“對不起,謝謝,我覺得這樣做可能不合適?!?/p>

嚴詞拒絕法:“這可不行,我已經想好了,你不用再說了?!?/p>

緩沖法:“我和家人商量一下吧,過幾天再給你答復,好嗎?”

婉拒法:“對不起,我還沒有想好呢,你給我時間考慮一下吧!”

無言法:不說話,只是搖一搖頭,露出無奈的表情,表明拒絕的態(tài)度。

補償法:“真對不起,我真的愛莫能助,不過,我可以幫你做另一件事?!?/p>

幽默法:“啊,對不起,我今天有事要辦,不能陪你逛街了,只能當逃兵了?!?/p>

自護法:“你也為我考慮一下吧,我怎么能做沒把握的事情呢,你想讓我出洋相?。俊?/p>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