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社科心理 >別讓不好意思毀了你 > 第八章 讀懂他人心,該抹開面子時別“不好意思”
第八章 讀懂他人心,該抹開面子時別“不好意思”
作者:謝國計   |  字數(shù):14687  |  更新時間:2015-02-27 10:29:07  |  分類:

社科心理

讀懂人心似乎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不好意思似乎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常態(tài),這二者結(jié)合起來更是讓人手足無措。我們感激這個世界給我們的善意,但是如果你發(fā)現(xiàn)了對方的惡意,卻因為面子而不好意思拒絕,那么給自己帶來的只能是無窮的煩惱。我們一生中會接觸到無數(shù)關(guān)于面子的問題,而得到的機會卻少之又少,如何才能抓住這少之又少的機會?這就需要我們睜大雙眼,看清對方的意圖,當機立斷,該果斷抹開面子時就要果斷抹開面子,抓住機會,這才是我們的成功之道。

1不要被人賣了,還幫別人數(shù)錢

從小我們就一直被灌輸著“做人要有面子”之類的思想。小時候家長告訴我們學習成績好可以讓他們臉上有光,找到好工作出人頭地就能光宗耀祖,老了兒女有出息說出去會很有面子?!懊孀邮呛脰|西”這種觀念在我們心里深深地扎了根,我們總覺得別人給了面子,對自己而言就是莫大的榮耀??墒怯忻孀诱娴暮脝幔?/p>

要知道,別人給你面子,很多時候只不過是對你的一種吹噓,根本不切實際。接受這樣的面子,往往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麻煩。而且這種麻煩往往不是小麻煩,之前的給面子就像給彈簧不斷蓄力,當力道飽和的時候,也是你最受傷的時候。所以,我們必須懂得對面子加以甄別。

張文和劉濤是鄰居。張文在一家國有單位任職,兢兢業(yè)業(yè),周圍人都羨慕張文有個穩(wěn)定的工作。但是張文也有自己的苦惱,他在單位十年了都沒有變動,好多進入公司比他晚的人現(xiàn)在職位都比他高,他一直想找個機會升遷。劉濤聽說這事非要張羅著給他“活動活動”,幫張文跳槽。

起初張文考慮自己年紀不小了,學歷也不是特別高,不是很想跳槽。但是他禁不住劉濤整天說他人脈廣,又說張文水平高、技術(shù)好,找個好工作肯定沒問題。張文考慮了一下,辦了停薪留職開始整天跟著劉濤參加各種酒會,在酒會上他見了許多公司的主管。席上劉濤不斷地說張文是原單位的骨干,學歷高、技術(shù)強、業(yè)務(wù)好,各個主管也跟著夸張文是個人才,不留住太可惜了。張文聽了雖然覺得有點夸張,但是心里也是喜不自禁,嘴里說著“哪里哪里”,臉上卻紅光不斷。

酒過三巡,劉濤開始提出張文跳槽的事情,主管們喝得面紅耳赤,有的說回去了就組織討論這個事,有的說張文這種人才到哪都沒問題,有的說你就等著信吧。張文聽了也很高興,當然飯后也少不了買單,也沒忘給劉濤買條好煙。在小區(qū)里,張文也總是夸劉濤有路子,夠朋友。劉濤也一直說張文能力強,去哪都是小意思。慢慢地整個小區(qū)都知道張文要跳槽的事了。

可是過了兩個星期,還是沒有動靜,張文有些著急,就去問劉濤。劉濤說,現(xiàn)在調(diào)崗不太好操作,需要點經(jīng)費去“活動活動”。張文覺得都這樣了,就給了劉濤一筆錢讓他幫忙。又過了半個月,還是沒有消息。張文急了,連連追問劉濤。劉濤卻說,自己盡力了,那些錢都花了還不夠,自己還墊了不少錢,張文也不好再說什么。過了一段時間,張文才知道,劉濤跟那些主管根本就不是特別熟,自己的那些活動經(jīng)費也有沒多少用在活動上。鄰居問起來張文什么時候跳槽,他也只能說快了快了,別人說劉濤有路子的時候,張文也只能苦笑,畢竟是自己吹出去了,也不好意思再說別的了。

有句話叫“沖動是魔鬼”。張文就是這樣,因為別人遞來的面子而忘記了真實的自己,為了別人給的面子,給自己造成了時間上和經(jīng)濟上的雙重損失,中間面對鄰居的詢問,還不斷地夸獎劉濤有本事,等到最后真相大白了,也不敢聲張自己被騙了,白白讓劉濤落了個“有路子”的名聲。

其實我們都可以輕易看出來,張文的做法并不妥當,但是我們身邊卻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張文”,他的故事經(jīng)常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明明自己只是一般水平,別人夸自己兩句,就真覺得自己是精英,還要因為別人的夸獎而不得不感恩戴德,時刻想著還別人面子。追求更好的職位是人之常情,但是不顧自己的水平,被人夸兩句就直接行動、不計后果,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會莫名其妙地得到所謂的面子。這時候我們就要注意了,同事拋過來的面子,可能背后藏著誰也不愿意的工作;上司拋過來的面子,也許就是一口黑鍋;客戶拋過來的面子,沒準是合同里的陷阱;陌生人拋來的面子,說不準就是一場騙局。當我們看到天上掉下來的面子,欣喜之余,要好好想一想,不要被喜悅沖昏了頭腦,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當免費午餐來臨的時候,大家卻愿意相信自己的運氣,而這往往就是悲劇的開始。

那么我們怎么做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呢?

首先,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你沒有那么大的面子,該不好意思就不好意思。理智堤壩的崩潰,往往是從一個個細小的縫隙開始,當你不好意思拒絕別人遞過來的糖衣時,你的不好意思往往就會被別人操縱,最終使自己的利益受損。

其次,不輕易承諾,當你覺得不好意思,怕傷了彼此面子的時候,一般是你要做出讓自己為難的承諾的時候。人一旦做出承諾,無論是從自己的內(nèi)心還是外部環(huán)境來說,總希望自己能兌現(xiàn),這也就給人控制你想法的機會。無論對方給你多大面子,都不要不好意思拒絕那些超出自己能力或者不應(yīng)該做的事情。

最后,要守住自己的底線。底線,就是你內(nèi)心所能接受的最低限度。超出底線,甚至是接近底線的時候,不妨直接拒絕,無論對方說什么,不需要再考慮面子,直接說“不”。這種做法看似生硬,但是十分有效,而且也十分應(yīng)該。

面子是個好東西,它讓我們心靈得到滿足,但我們需要謹記,在這個世界上得到任何東西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不要僅僅滿足于一時的心理快感,而忘記對現(xiàn)實的判斷。否則,怕是你被人賣到了新疆,你也還惦記著給人家?guī)咸迅伞?/p>

2偶爾暴露一下缺點,別人更容易接受

我們每天都在追求更好,我們會精心搭配服飾,我們會細心涂抹妝容,我們挑選最新款的手機,我們想買更好的房子和車子,我們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留心自己的動作,生怕一個小細節(jié)給自己減分,我們力圖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完美的人。的確,完美會給我們帶來同事的贊揚,家人的夸獎,孩子的羨慕。聽到別人的艷羨,我們嘴上不說,但是會覺得臉上有光,心靈會得到極大的滿足。在這樣一個講究包裝的社會里,我們也常禁不住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而對自己的欠缺耿耿于懷。于是我們更加追求完美,想把一切做得更好。

殊不知,這樣其實是把自己困在了自己的想象里。漸漸的,你就會跟外界隔著一道看不見的墻。而避免這堵墻出現(xiàn)的方法,就是偶爾露一下怯,別不好意思暴露自己的缺點,這會讓你成為一個更真實的人。

有一個電視臺組織了一次訪談節(jié)目,請了三位嘉賓。第一位嘉賓臉上臟兮兮的,頭發(fā)上也全是油,褲子上有破洞,皮鞋上也布滿灰塵。在主持人提問問題的時候也是前言不搭后語,有時候主持人問他小時候的經(jīng)歷,他卻開始敘述自己工作的經(jīng)歷;主持人問他對工作的看法,他又開始抨擊社會。主持人講話的時候他還一次次打斷,被問到問題的時候又很不耐煩。

第二位嘉賓上來的時候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西裝筆挺,皮鞋锃亮,頭發(fā)也梳得一絲不茍。他始終保持著一臉笑容,面對主持人的發(fā)問對答如流。敘述自己經(jīng)歷的時候妙語連珠,經(jīng)常引起觀眾的一陣陣笑聲,講到自己辛酸的過去的時候,又一直揪住觀眾的心,訴說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史讓觀眾感覺到了其中的跌宕起伏??傊畯娜魏畏矫婺愣颊也怀鰜硭唤z缺陷。

第三個嘉賓看起來沒第二個人那么精明強干,他穿著整齊但透著那么一絲隨意,頭發(fā)梳得也不是特別整齊?;卮饐栴}的時候大部分也是對答如流,但是偶爾有點小磕絆。講述自己故事的時候很用心,但是卻沒有第二個嘉賓那樣帶動起了整場的節(jié)奏。甚至喝水的時候還不小心把水杯碰倒了。

節(jié)目錄制完以后,主持人組織全場觀眾進行了一次投票,看哪個嘉賓最受大家歡迎。最不受歡迎的自然是第一位嘉賓,但最受歡迎的卻是第三位嘉賓。當主持人問大家為什么不選第二位的時候,大家都表示第二位表現(xiàn)得太好了,還是第三個給他們的感覺最舒服。

結(jié)果看似有些奇怪,表現(xiàn)得堪稱完美的二號嘉賓竟然不是最受歡迎的,反而是帶著一點瑕疵的三號選手贏得了大家的喜愛,這是為什么?其實不難理解,正是因為三號選手的不完美才使他更受歡迎。他的不完美拉近了他和觀眾的距離。二號嘉賓的完美就在觀眾和他自己之間筑起了一堵墻,把自己和觀眾的喜愛隔開。

太過完美,人就像是一尊塑像,一個符號,一幅標語,讓人覺得生冷而不能接近。我們更喜歡的是有溫度的、活生生的人,會哭會笑、會吵會鬧的人,而不是一個似乎永遠都不會犯錯的人。跟這種人在一起,普通人會產(chǎn)生壓力,會自慚形穢,也有人會因為這種完美而產(chǎn)生厭煩,發(fā)生矛盾。太過精密的機器會給人恐懼,就像黑客帝國里的矩陣,當對方十全十美的時候,也就不再需要我們。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需要依靠集體生活,而人組成一個集體的基礎(chǔ)就是相似性,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更能使我們從內(nèi)心里接受的,是和我們相同或者相似的人。超出自己太多,我們會覺得沒有共同語言,也就沒有了交流的可能性,久而久之,隔閡也就出現(xiàn)了。

有道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一絲缺陷的人會被人本能地認為虛假,因為這世界上完美的人實在是太少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可謂是第一智者,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手中錦囊無數(shù),胸中妙計良多。而劉備則以仁厚著稱,無論是對漢獻帝還是對百姓,劉備都是鞠躬盡瘁。但是魯迅先生曾如此評價這兩個人:“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本褪且驗檫@兩個人實在太過于完美,他們從來不犯錯,也就離普通人越來越遠。諸葛亮的智慧讓所有的武將像是泥雕木塑,他們要做的就是在適當?shù)臅r候打開錦囊而已。劉備無處不在的仁厚讓人覺得在他的身邊會顯得自己像是一個小人。試問這種人怎么有人愿意能長期與之交流?慢慢地,距離也就越拉越大,我們在地上,他們在天上。

完美固然好,但是過分追求完美就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多麻煩。過分追求完美的人會讓自己有很大的壓力,他們會太過留心自己的舉動,注意自己的言行,會變得謹小慎微,縮手縮腳,生怕犯錯誤會破壞自己完美的形象。

特別是,過分追求完美的人,會把這種追求完美的心態(tài)轉(zhuǎn)移到外界的人或事物上。當其他人或事讓他們覺得不完美的時候,他們就會焦慮,就會生氣。這樣就會讓別人覺得你恃才傲物,給其他人帶來壓力的同時,也讓別人對自己有了不好的評價,增加交流成本,造成不必要的爭執(zhí)。

所以在平時,偶爾暴露一下自己的缺點是很有必要的,這是拉近彼此間距離的一個手段。一個人再有力量,終究還是離不開集體,我們要做的是盡量融入這個集體,讓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更加有效率、更加開心。群體里是一個個普通的個人,各自有各自的缺點,各自有各自的優(yōu)點,集體讓每個人的優(yōu)缺點互補。如果你表現(xiàn)得沒有缺點,那么你將失去與整個群體連接的節(jié)點。

不要過于追求完美,人是一定會犯錯的,我們不可能永遠正確,大可不必用完美來要求自己的每一件事。我們也要時時刻刻地準備去接受別人的錯誤,接受別人的同時,也是別人在接受你。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去接受,去包容,一同創(chuàng)造和諧。

3堅決把搗蛋鬼拉下馬

心理學上有“酒和污水”效應(yīng),說的是一桶美酒,只要加上污水,哪怕只是小小的一勺,都會變成污水;而一桶污水,無論加多少美酒,也只能是污水。一個好的團隊就像是一桶美酒,但是團隊里總有那么幾個搗蛋鬼,他們就像酒里的污水一樣,污染了整個團隊,讓整個團隊效率低下,管理失效,作風散漫。慢慢地,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和親和力與執(zhí)行力就會喪失殆盡。對于這種人,我們要堅決予以清除,不讓害群之馬耽誤了整個團隊。

有人覺得這只是個人的問題,對團隊影響不大,其實不然。一個人的目標與團隊目標有差異是非常正常的,但是這種差異不能是具有破壞性的。當一個人出現(xiàn)破壞團隊的效應(yīng)卻不能及時地被制止,這種情況就會帶壞整個團隊的風氣。管理學上有一個“爛蘋果效應(yīng)”,說的是一筐蘋果里有一個爛蘋果,如果不盡早把它拿出來,整筐蘋果很快就會全部爛掉。一個團隊里的爛蘋果,會危及整個團隊。我們要做的就是及早把它揀出來,不讓它的危害擴大。決不能因為它“畢竟還是個蘋果”這樣的理由而不好意思解決問題。

趙經(jīng)理手下有一個營銷團隊,有老員工老王和老李,還有新員工小錢和小柳。老王和老李算是團隊里資格最老的兩個成員。老王兢兢業(yè)業(yè),工作做得一絲不茍,很少出現(xiàn)差錯,跟客戶的關(guān)系也處得非常好。老李起初也是名優(yōu)秀的員工,但是最近日益懶散,上班總是遲到早退,文件也總是交得晚,客戶資料也經(jīng)常弄混。

趙經(jīng)理找老李談話,希望老李能改一改自己的缺點,可是老李抬出了一大堆理由,一會說老婆工作不順心,一會說孩子上學的事一直沒能解決,一會說自己的身體不太好,總之就是一直找借口。趙經(jīng)理看老李是老員工,也不好說太重的話,指出了他的問題,希望他能收斂。

可是老李最近的表現(xiàn)越來越差,出現(xiàn)了曠工的情況,客戶也不斷流失。但是分紅的時候,老李總是第一個跳出來說自己為團隊做了很多工作,總想得到最多的獎勵。對此老王很不滿,他覺得自己工作要努力得多,但是得到的回報卻比老李多不了多少。老王去向趙經(jīng)理反映,趙經(jīng)理卻讓老王多理解一下老李,體諒一下他的難處。又說你們都是老員工,要團結(jié),不要因為這種問題就傷了和氣,還說一定會督促老李改正。

起初老王也沒再多說什么,但是同樣的事發(fā)生了幾次以后,老王的積極性越來越差,他覺得,反正干不干都是一個樣,自己干嘛還這么賣力?慢慢地,老王的工作狀態(tài)越來越差,業(yè)績也不斷下滑,后來干脆在外面接私活,不再為公司謀利。后來干脆也開始遲到早退,忙自己的事情。幾個新員工看到這種情況,最初的朝氣也漸漸沒了,每天都在座位上聊天打游戲,也懶得再找客戶了。

趙經(jīng)理這時候著急了,迅速開除了老李,可是為時已晚,老王已經(jīng)決定帶著客戶跳槽了,幾個新人也覺得沒有前途,紛紛離開了公司,把一個爛攤子留給了趙經(jīng)理。就這樣,過去優(yōu)秀的團隊再也找不回來了。

這樣的例子其實并不少見,其實我們每天都在和這些“搗蛋鬼”相處。也許他們殺傷力沒那么大,但是特征是一樣的。

一個團隊里的“搗蛋鬼”會有這么幾個特點:首先,他們在團隊里處于中間位置,既不是最優(yōu)秀的,也不是最差的,這讓他們有動機,同時也有能力給團隊造成不利影響;第二,他們犯的錯起初都是很輕微的,這其實是一種試探,這種行為可能最初對團隊毫無傷害,但是如果任由事態(tài)發(fā)展,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第三,他們在公司里有一定的話語權(quán),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支持者,這使他們有一定的基礎(chǔ)動搖團隊的和諧;第四,在被指出之后,他們往往有無數(shù)個理由為自己辯解,從來不想辦法解決。管,可能會讓人覺得管理者不近人情;不管,可能會讓人覺得管理者心慈手軟。他們就是利用這種左右逢源的位置來觀察動向。

對付這種害群之馬,決不能心慈手軟。也許他們有很多的理由、各種各樣的借口,但是犯錯就是犯錯,我們可以理解,決不能姑息。他們的借口都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當你容忍他的時候,其實是對其他人的不公平。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人的苦衷,也時刻要想著這是一個團隊,一個團隊就要有團隊的利益,這種利益是不能被個人利益凌駕其上的。

當發(fā)現(xiàn)了這種“搗蛋鬼”的時候,不能因為他有資歷、有貢獻就不好意思采取行動。一時的心軟只會讓你將來在面對其他成員的時候更加“不好意思”。你的不好意思只能讓“搗蛋鬼”覺得你軟弱,從而更加有恃無恐,同時對其他人也是一種負向的刺激,滋長其他人的不良情緒。這同時也是對紀律的一種褻瀆,讓人覺得紀律就是一紙空文,完全無力約束人們的行為。當紀律不再有權(quán)威的時候,就是群魔亂舞之日。

對付搗蛋鬼,在具體的實踐中,不妨試試以下幾種方法:

拒絕法:這種方法適用于“搗蛋鬼”還沒進入團隊之前,或者進入團隊之初??梢韵确峙浣o他一些短期的工作,仔細觀察,看其有沒有偷奸?;男袨?,如果有,堅決拒絕他進入團隊。

隔離法:如果團隊暫時還需要這種人,不妨予以隔離,譬如另外租一間辦公室,既讓他覺得受到重視,又讓其他員工不受他的影響。等他完成手頭的工作以后,再行處理。

溝通法:也許最初這些人確實有難處,但是如果放任,他們就會嘗到用這些難處當擋箭牌的甜頭,開始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我們應(yīng)當及時與他們溝通,讓他們在工作的時候沒有后顧之憂。短期可能會多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但是長期來看一定是合算的。

如果“搗蛋鬼”屢教不改,我們必須采取雷霆手段,迅速解決,堅決不能讓一個爛蘋果毀掉整個團隊。堅決不能因為不好意思而畏畏縮縮,不敢行動,這不但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也是對團隊其他人的傷害。因為一時的“不好意思”而毀掉整個團隊,那可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4寧可得罪十個君子,也別得罪一個小人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人,有君子也有小人。對待這兩種人需要用不同的方式。為什么這么說?有道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边@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和小人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君子會把正義放在最先,只問是非,不管立場。他們會先考慮社會的準則、自身的底線、周圍的環(huán)境,他們愿意讓周圍的人得到共贏,最終得到一個和諧的結(jié)果。

小人優(yōu)先考慮的則是利益,只問立場,不顧是非。他們不會在乎別人怎么想,不會在乎什么是對的,只要對他有利,他就會欣然前往。當你成為他的絆腳石的時候,他會毫不留情地把你踢開。

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會直接地表達自己的不滿,他們覺得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而小人不管聽到什么樣的話,無論他心里怎么想,臉上始終會戴著面具,讓你覺得很舒服,其實面具之下的表情可謂精彩萬分。君子有君子的胸襟和情懷,得罪了君子,他也不會記仇,頂多一笑置之,最壞也不過不相往來;而小人有小人的算盤,得罪了小人,無論多小的虧,他也一定會錙銖必較,而且還會加上無盡的利息。

小李是科室里出了名的心直口快,有事他總來不藏著掖著,都愿意直接跟人說,他為人熱情爽朗,辦事公道,大家也都挺喜歡他。

最近兄弟單位來了個工作組,跟科室里合作一個項目,小李被委派跟著工作組協(xié)助工作,主要負責兩個單位的協(xié)調(diào)工作。工作組有兩個主要負責人——王教授和趙組長。王教授是一名資深的專家,在業(yè)內(nèi)很有名氣,但是為人比較嚴肅,整天板著臉,看起來不太容易接近;而趙組長看來整天笑瞇瞇的,比較和氣。

一次工作會議上,王教授提出了新的工作計劃,按照這個計劃,項目的質(zhì)量會有很大提高,而小李覺得這樣會拖慢整個項目的進度,兩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這樣在會議上兩個人就這個計劃爭執(zhí)了起來,鬧得很不愉快。會后兩個人一起去找了領(lǐng)導,領(lǐng)導看完計劃以后,決定還是應(yīng)該按照進度的要求,不能耽誤日期。第二次工作會上,小李把這個問題跟大家說明了一下,強調(diào)了工程進度的重要性,而王教授沒什么表情,似乎這事跟他沒關(guān)系。

之后的工作中,小李發(fā)現(xiàn)兄弟單位有些職工在財務(wù)問題上處理得不太好,一次工作總結(jié)會上,小李提出這個問題,希望趙組長能注意一下。趙組長很熱情,表示這是他的失職,他一定會督促工作組進行整改,小李看趙組長這么積極,心里也很高興,覺得還是趙組長通情達理。

項目做完了,兩個單位交換了工作意見,領(lǐng)導把小李叫進辦公室,說兄弟單位覺得小李做事方式方法有問題,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需要改進。小李覺得很奇怪,認為自己做得挺好,但是卻受到了批評。小李覺得一定是王教授對他不滿意,畢竟他在會上否決了王教授的建議折了他的面子。他偷偷給兄弟單位的熟人打了個電話,得到的事實卻讓小李大吃一驚,其實是趙組長覺得他在會上批評了他的屬下,他的臉上掛不住。

小李覺得很委屈,也覺得很奇怪,他只是在會上正常地提出了意見,趙組長也表現(xiàn)得很熱情,為什么結(jié)果會是這樣?

小李的經(jīng)歷其實是非常典型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仔細觀察,辨別哪些是君子,哪些是小人。得罪了君子還好,他們會堂堂正正地跟你爭辯,光明正大地和你對抗,而且一般我們也很難得罪一位君子,因為君子會時常反省自己、改正自己。若得罪了小人,他會永遠記得你欠他的,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讓你知道得罪他們的后果。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盡量遠離小人。哪些人可能成為小人呢?以下幾種人,我們不要輕易去招惹,他們很可能就是你身邊的一顆顆定時炸彈:

愛奉承的人。這種人往往沒有什么真才實學,靠的一般是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來給自己謀求利益。如果這種人發(fā)現(xiàn)你的才能可能會超過他,他就會有危機感,自然會對你采取行動。而且行動的方式往往是利用自己的奉承來借助高位者打擊你。

愛吹捧自己的人。這種人虛榮心往往十分強,喜歡靠虛假的經(jīng)歷來讓自己顯得很有能力,這種人容不得別人比他好,更不允許有人敢否決他,因為謊言是非常容易被戳破的。

嫉妒心強的人。也許這種人很有能力,但是他們眼里揉不得一點沙子,任何可能超過他的人對他來說都是威脅。當我們看到有的人見到別人取得成就就會不開心的時候,最好敬而遠之。

不孝的人。不論他怎么工作認真努力,有上進心,但是他對待自己的父母、家人卻很惡劣,必定是小人無疑。試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至親都不關(guān)心,那么他平時的熱情一定不那么單純,這種人必須遠離。

喜歡拉幫結(jié)伙的人。這種人只認圈子,不問是非,如果你選擇與他們的圈子相隔,拒絕和他們?yōu)槲椋麄兙蜁硨τ谀?。你的正常舉動,都會被認為是對他們的敵對,他們自然也就會為了圈子的利益而想盡辦法除掉你。

5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中國有句古話,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意思是用對方的辦法或是手段來打倒對方。這句話流傳很廣,也很好理解,可是真正去實施的人少之又少。

一般來說,我們在被攻擊之后,常常想用其他的方式來予以還擊。這樣還擊的效果其實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方法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樣做的意義在于,對方可以從中體會到你的感受,進而反思自己的作為。如果你總是逆來順受,對方認為理所應(yīng)當,這無異于在彼此間埋下了炸彈,不利于雙方長期融洽相處。

首先,對方處心積慮地想出一個法子來對付你,那么這個方法必定是他深思熟慮才得出來的,是一個十分成熟的方法,順著對方的思路進行還擊,既省去了你構(gòu)想思路的時間與精力,又讓對方產(chǎn)生了挫敗感。

其次,對方用某種方式攻擊你,就說明他很在意這方面的東西,這時候你把這種東西原樣奉還,一定能攻擊他的痛處。拿金錢攻擊你的人一定會在意別人拿金錢攻擊自己;攻擊對方人格的人一定懼怕別人攻擊他的人格。

最后,用同種方式回擊會使對方印象更深刻。這在心理學研究中被稱為“同等返回”行為。根據(jù)心理學的相關(guān)理論分析可知,過去的經(jīng)驗在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在以后類似的情景或有必要的情景中,舊經(jīng)驗“復活”了,也就會讓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善于運用這種方法,不但能擺脫很多尷尬的境況,而且能幫助自己順利達成目的。

晏子出使楚國。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洞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yīng)該從這個洞進去?!庇淤e客的人瞠目結(jié)舌,無言以對,只能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晏子進了宮,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了嗎?怎么連你都能做使臣了。”晏子嚴肅地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就能擋住太陽;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后跟,怎么能說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就打發(fā)你來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要根據(jù)不同的對象,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里去,不成器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成器的國王那里去。我晏嬰是最不成器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國來了?!?/p>

楚王接連敗下陣來,心中不服,便對侍臣說;“晏嬰算是齊國能言善辯的人,我想羞辱他,你們說用什么辦法好呢?”侍臣回答說:“他來了以后,我們就押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您就問:‘這是什么人?。俊覀兙突卮鹫f:‘是齊國人?!笸跤謫枺骸噶耸裁醋铮俊覀兙突卮鹫f:‘犯了偷竊的罪?!@樣您就能侮辱他了”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宴請晏子喝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大家喝得正高興,兩個差役綁著一個人從楚王面前走過。楚王說:“綁著的這是什么人???”差役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背躅┲套硬粦押靡獾卣f:“齊國人都善于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回答說:“我聽說有這么一回事,橘子長在淮河以南結(jié)出的果實就是橘,長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橘和枳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果實味道卻完全不同。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現(xiàn)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來到楚國就偷盜,難道楚國的水土會使人民善盜嗎?”楚王笑著說:“圣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討沒趣了?!?/p>

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瓣套邮钩钡墓适?。故事里,晏子沒有從別的角度還擊楚國的侮辱,而是選擇了直來直去的方式,使楚國從侍從到楚王都無言以對。晏子就是巧妙地運用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既能快速應(yīng)對,沒有因為遲疑而丟了齊國的面子,又讓對方蓄謀已久卻吃了虧,從而印象深刻,再也不敢招惹晏子。

牙齒碰了舌頭,疼的是舌頭,如果舌頭選擇去碰牙齒的話,疼的還是舌頭。舌頭如果不想辦法讓牙齒一樣感到疼,那么舌頭終究是被欺負的命。我們做事情也一樣,有時候如果不讓對方長長教訓,讓對方知道疼,他是不會收斂的。

在生活中,該放下矜持的時候我們就放下矜持,直接用對手的方式還擊對手,讓他知難而退。一時的不好意思,不選擇最有力量的方法,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我們?yōu)槭裁匆獱奚约旱睦妫瑑H僅為了那一點面子?所以,該出手時就出手,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出擊時猶如獅子搏兔,務(wù)求一擊必勝,這樣才能讓敵人不敢再犯。

6別因為對方示弱,就放松你的警惕心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愿為人先,不甘落后,我們覺得只有超過別人才是贏家。為此我們不肯丟掉任何一點分數(shù),時時處處想著如何強過別人。總覺得,語言上、行動上都要占上風,我們才算是有足夠的面子。其實不然,示弱有時候也是一種強大的力量。

示弱并不意味著不爭,這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懂得示弱的人往往是能屈能伸的人。古代就有韓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勾踐委身為仆。他們?nèi)套×艘粫r,贏得了一生。這種人在面對周圍的環(huán)境時往往選擇隱忍,而懂得隱忍的人是可怕的。他們從弱者的角度觀察,會讓自己更加理智、更加清醒,也使自己有了危機感,就會得到更多的機會。

示弱不一定意味著隱藏敵意,也有可能是真的示好。對于真正的示好我們應(yīng)該愉快接受,并且給予回報。詩經(jīng)有云:“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并不能看透人心所想。所以,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你發(fā)現(xiàn)對方向你示弱,先不要竊喜,這可能是對方另有所圖。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要讓一時的快感麻痹了自己。

對方有意的示弱,也許是為了助長你的驕傲,也許是為了降低你的防范心理。也許是他察覺到了將有災(zāi)禍來臨,把你推到風口浪尖承擔風險,原因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面對示弱,我們應(yīng)該加倍地小心,而不是笑納。千萬不能覺得“伸手不打笑臉人”,而不好意思發(fā)難。

小潘和小吳都是科室里的老員工,學歷資歷都差不多,大家對他們的評價也都還不錯。孫處長快到離退的年齡了,需要選拔一名年輕干部,大家都說能坐這個位子的除了小潘、小吳外,不可能有第三人了。小潘和小吳也暗暗較起勁來。

由于他倆年紀相當,工作成績也差不多,大家也不敢說到底誰才能得到這個職位,領(lǐng)導也沒有表態(tài),所以支持誰的都有。小潘和小吳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了,兩人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在自己的業(yè)務(wù)上,經(jīng)常加班到很晚,對待同事們也都更加熱情。

不僅如此,他們兩個在工作上的爭執(zhí)也越來越多,無論是在平時還是在會議上,兩個人總是各自提出自己的方案,爭論不休。對什么事發(fā)表議論時也往往是針鋒相對,誰也不肯吃虧,總想著把對方駁倒。時間長了,大家也不知道該支持誰了。

但是,漸漸地,大家發(fā)現(xiàn)小潘似乎開始落了下風,平時爭論時的意氣少了很多,語氣也不那么強烈了。工作上有了分歧,他也往往先說自己的不是。小吳覺得這是小潘服軟的表現(xiàn),覺得很高興,認為這次的競爭他是勝券在握了。他覺得自己應(yīng)該抓住這個機會,一次性壓過小潘,不讓他再有翻身的機會。

于是小吳在工作上越來越強勢,小潘越是退讓,小吳的攻勢越是凌厲。小吳還聽說,小潘在和下屬喝酒的時候透露他覺得自己沒希望了,肯定競爭不過小吳。小吳聽了竊喜,就把小潘約出來喝酒,喝了兩杯以后,小潘的話就開始止不住了,一會說自己的妻子不支持自己的工作,一會說自己的學歷還是差那么一點,沒法比,一會說領(lǐng)導不喜歡他這樣的性格。小吳聽了心里有底了,一邊安慰小吳,一邊開始盤算自己升職以后的日子。

后來小潘干脆直接叫小吳“吳處”了,小吳客氣了兩句,其實心里早就接受了這個稱呼。平時在單位,小吳也越來越以領(lǐng)導自居,喜歡對同事指手劃腳,語言上也不那么客氣了。

人事任命下來以后,小吳大吃一驚,自己竟然落選了。

后來小潘跟家人道明了自己升職的原因:其實他早打聽好了,領(lǐng)導不喜歡太強勢的人,領(lǐng)導更看重謙虛穩(wěn)重的人才。他故意示弱,就是為了讓小吳驕傲,這樣領(lǐng)導也不喜歡他,同事肯定也看不慣他的做派,他不下去誰下去!

一般來說,人們心中對忠厚更有好感,而對強勢有厭煩的感覺。恰當?shù)氖救鯐o人舒服的感覺,讓人容易親近。人們通常認為,肯吃虧的人容易相處,步步緊逼、不給人留余地,這種方式其實不符合千百年來中國人信奉的“中庸之道”。小潘就是利用了這一點,巧妙地示弱,口頭上吃足了虧,自己卻偷偷地收獲了果實。看似吃了小虧實則贏得了更大的圓滿。

溫水青蛙的實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面對油鍋,青蛙會奮力躍出困境,而面對溫水,青蛙只能坐以待斃。人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只青蛙?對方如果強勢,你一定會有提防之心,時刻保持著警惕。而對方的示弱,就像一鍋溫水,讓你在樂在其中,當你醒悟過來的時候,溫水已經(jīng)變成了滾水,而你卻再也跳不出去了。

人人都有好勝心,當別人成全你的好勝心的時候,不要順勢而上,試圖將對方批駁得體無完膚,這樣做是非常愚蠢的,非但對自己沒有益處,得不到認可,終有一天會自嘗惡果,被對方攻擊回來。我們要順著對方的思路,想想他為什么要送面子過來,如此,給對方留有余地的同時也給自己留了回轉(zhuǎn)空間。

面對對方的示弱,適當?shù)闹t卑、適當?shù)目蜌?,是一種成熟的標志。正所謂“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想要事事處處占據(jù)上風,是一種貪婪的表現(xiàn),人是很容易被自己的欲望控制的。對方的示弱,也許正是自身欲望最好的養(yǎng)料,它看起來很甜美,殺傷力卻很大。

海嘯來臨之前,總會有一段退潮期,這個時候,海灘上布滿了魚蝦,如果貿(mào)然跑過去撿,等待你的只有被海浪吞噬。我們不能只看到海浪退去就認為是大海畏懼了自己,要始終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面對對方的示好,我們要多想一個“為什么”,為什么他要對我這樣,我值得他這么做嗎?這不是自慚形穢,只是讓我們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里多一份機警,讓自己在充滿風雨的社會中屹立不搖。

7面對突然升溫的友情,要冷靜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一個很長時間不聯(lián)系的朋友,突然打電話過來,或者是在QQ上主動跟你說話,寒暄幾句過后,不外乎就那么幾句話,“我要結(jié)婚了,到時候一定來啊”、“我最近做保險了,你要不要來一份”、“你在×××有熟人沒”……這些問題總會給我們帶來這樣那樣的損失,也許是金錢,也許是人情。

面對這種熱情,我們往往哭笑不得:說對方勢利,但是人家確實想起你來了;說對方珍惜友情,但是他們最后提出的要求總是讓人覺得很別扭。現(xiàn)在有些人,接到這樣的電話或者信息,總是禁不住心里一顫,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害怕。

友情不像親情,靠血緣關(guān)系維系,也不像愛情一樣是很強烈的,具有排他性的情感。友情是一種相對松散的感情,變化性很強,流動性很高。親情和愛情可以歷經(jīng)時間的考驗而不褪色,這點無數(shù)的文學影視和現(xiàn)實都已經(jīng)驗證,但是友情,似乎就不是那么結(jié)實了。

并不是說這種友情一定會帶來不好的結(jié)果,我們需要體會這個世界對我們的善意。但是俗話說“事出反常必有因”,“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我們在體會這個世界善意的同時,也要提防人心險惡。

所以,雖然突然升溫的友情也許是好東西,但是我們還是要冷靜面對。要知道,一個處心積慮算計你的朋友,要比你的敵人可怕得多,能造成的傷害也會大得多。

張放和方舟曾經(jīng)是大學同窗,兩人既是一個班的同學,又是一個宿舍的舍友,是無話不談的好友。他們曾經(jīng)開玩笑地說,將來誰要是有發(fā)達的機會,一定要帶上另一個人一起飛黃騰達。雖是一句玩笑,可也看得出他們的友情。

畢業(yè)之后,兩人天南海北,各自為了自己的前程奮斗著,聯(lián)系在不知不覺中也就斷了,尤其是這兩年,電話都不怎么打了。張放心里有些遺憾,但是也知道這事不能強求。

可是突然有一天,方舟突然打電話過來,在電話里跟方舟聊了好久。之后,方舟的電話也越來越勤,張放覺得過去的日子回來了。又過了兩個星期,方舟說他決定去張放所在的城市發(fā)展,張放因為能見到老朋友覺得很高興。

就這樣,幾個月過去了,張放和方舟仿佛又回到了大學時代。兩人經(jīng)常通話,時不時地也一起出來吃個飯。一次飯桌上,方舟說起上學時代的那句“茍富貴,勿相忘”,兩人感慨萬千,不停干杯。喝到興頭上,方舟說自己有個門路,想開個公司,他沒有忘記張放,想帶他一起發(fā)財。張放很感動,覺得這個朋友沒白交,這么長時間了還記得過去的事。

第二天張放就取出了所有積蓄,決定跟方舟一起干。方舟看起來也很上心,租辦公室、雇員工都親力親為。張放中間去方舟租的辦公室看了看,覺得不錯,員工們看來也很勤奮的樣子。過了一個月,方舟就給了張放三千元的分紅,張放越來越放心了。

又過了一個月,方舟突然來找張放,說公司接了個大活,急需資金周轉(zhuǎn),他手里沒那么多錢。又說如果過了這一關(guān)公司就能上個新臺階了。張放覺得這公司是他倆的夢想,也是他倆友情的見證,必須挺過這一關(guān)。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把房子抵押了出去,把錢交給了方舟。別人說這樣不牢靠,風險太大。張放卻說,之前公司已經(jīng)掙錢了,怎么可能不行,再說這么多年的朋友,不可能有問題。

方舟拿了錢,很長時間不見蹤影,開始還有電話,到后來根本找不到人了。張放心虛了,去辦公室找張放,去了一問才知道,這根本不是他的公司,上次來參觀的時候是方舟花錢讓人假裝的。張放一聽心都涼了,趕緊報了警。最后錢追回了一部分,可是張放卻一直消沉了下去,每每他想起這事,就會一聲嘆息。

友情這種東西,是一種時間的累積,它不像親情一樣有血緣關(guān)系打底,可以細水長流;也不想愛情那樣轟轟烈烈。時間長了,才能知道一個人是不是真朋友,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突然降臨的友情像是一種恩賜,對方有可能真的突然被你感動,但是這種情況少之又少。我們心里不能整天認為自己有那么大的魅力,可以感動所有的人。

面對這種友情,我們應(yīng)該保持一顆冷靜的心,用自己的頭腦去分析。千萬不可因為這種熱情,覺得自己得了莫大的面子而感到無比的榮耀,你可能感覺自己很重要,很受別人關(guān)注。其實當你的內(nèi)心進入了虛榮模式的時候,理智就遠離了你,當別人提出要求的時候,你也不好意思駁對方的面子,你會覺得畢竟對方很看得起自己,自己也得對得住這份熱情。這往往就是被人牽著走的開始。

那么如何看出對方有沒有什么企圖呢?首先你要對自己有所了解,看自己身上有什么可能對別人很重要的,比如說金錢、智慧或者人脈。正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只有你有價值別人才會來找你。

另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需要對自己可能被人利用的地方有一定的認識,自己是不是愛沖動、愛面子,或者說特別在乎家人?這些地方很可能是自己的軟肋,這些正是對方非常好的切入點。自己把門窗關(guān)好,蚊蟲才不會進來。

但是即使這樣,還是免不了被人送上這種“天降”的友情。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yīng)當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靜觀其變。所有人都會先客套幾句,這是人之常情,重點往往在后面。我們不妨先和對方多寒暄幾句,畢竟這是一種感情,但是不要主動去問對方有什么事,一來這樣容易陷入被動;二來長時間冷場對方會覺得尷尬,這是你觀察的好機會。

其次,冷靜對待。我們不能拒絕對方的好意,但是我們也不能承受對方的惡意。不主動是為了保留自己的主動權(quán),不拒絕是為了不得罪人。哪怕你看出對方有所圖,也還是要笑臉相待,畢竟他的企圖還沒有成功。

最后,禮尚往來。不要單純接受對方的好意,你也需要表達自己的好意。對方給你禮物,你也需要回禮;對方請客,自己也要時常買單。讓友情不為世俗所連累,讓自己活得更單純。

友情雖好,但是需要小火慢燉,不能一蹴而就,只有一針一線編織的友情才能禁得住風吹雨打。當我們看到突然升溫的友情,要好好想想,發(fā)現(xiàn)不對及時抽身而退。否則這熱火般的友情,可能會變成一捆炸藥,毀掉的平靜的生活。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