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數(shù):2150  |  更新時間:2012-08-20 16:59:28  |  分類:

軍史鄉(xiāng)土

第20章

仔細察看地球儀上的地圖并讀讀幾個世紀以前的地理名稱,對觀者來說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例如,西班牙(Hcnanvm)那時稱為rhyme.,今日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區(qū)那時統(tǒng)稱為巴巴里(BapBapHa,有“蠻邦”之意),智利(qHNN)那時稱XNNN,巴拉圭(FIaparnaN)那時稱rlaparM。雖然對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地球儀有不少假說,但都沒能進行科學的論證??磥?,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解開這些謎團。

著名畫家凡·高自殺之謎1853年,凡·高生于荷蘭的一個新教徒之家。少年時,他在倫敦、巴黎和海牙為畫商工作,后來還在比利時的礦工中當過傳教士。在此期間,他目睹窮人的艱難生活,以最大的熱情幫助那些煤礦工人,義務收容那些受重傷而垂死的礦工。不過,這卻引起了礦主的不滿,因此他僅干了6個月就被解雇。1881年左右,他開始繪畫。1886年去巴黎投奔其弟,初次接觸了印象派的作品。1888年精神失常,被送進精神病院,1890年5月16日,他告別了圣·雷米的精神病院,途經巴黎去看望弟弟提奧。提奧的妻子回憶說:“我原以為會看到一位病人,但站在我面前的卻是健康的、臉上浮現(xiàn)著微笑的、神態(tài)堅定、體格強壯、肩膀寬闊的男子……他已經完全好了?!笨墒钦l也沒有想到,兩個多月后,“已經完全好了”的凡·高卻開槍自殺了!在短短的37年人生中,凡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時期貢獻給了藝術。短短10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油畫、素描和版畫。

凡高凡·高死后,他的畫“價值連城”。在近幾年的世界名畫拍賣會上,凡·高的四幅畫售價在1000萬美元以上,其中《鳶尾花》和《向日葵》竟然分別以5330萬美元和3985萬美元成交。于是有些人遺憾地說,倘若畫家生前能夠得到這些錢的零頭,他也不會開槍自殺了。這些人認為,貧困是凡高選擇死亡的直接原因。確實,凡·高一生窮困潦倒,在最后的10年里,他只能靠弟弟提奧的接濟度日。

還有人說,凡·高是因為嗜飲艾酒導致精神失常才自殺的。美國堪薩斯大學以阿諾爾德教授為首的生物學小組分析了凡高晚年書信的有關記錄,發(fā)現(xiàn)凡·高生前大量飲用艾酒。艾酒配方復雜,主要成分有檜、肉豆蔻、婆羅納、茴香、海索草等植物,其中肉豆蔻原產摩羅加群島,肉豆蔻中含有肉豆醚、欖香素等活性成分,中毒后發(fā)生時間和空間定向錯誤,產生聽幻覺和其他幻覺。艾酒看起來碧綠透明,聞之有怪味,嘗之味苦,然而像中國的臭豆腐一樣,凡是愛喝它的人卻認為它奇香無比,令人迷戀。研究發(fā)現(xiàn),飲艾酒如同吸食鴉片,會給人帶來靈感沖動的感覺,但實質上是輕度中毒時出現(xiàn)的精神松弛、興奮和幻覺,倘若中毒較深則會導致驚厥、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而在凡·高生前的18個月里,他就患有胃痛、便秘、精神恍惚、幻覺等癥狀。梵高繪畫也有人說,愛情的失敗是導致凡·高自殺的根本原因。

凡高從沒有在一個女人身上得到幸福,他一生都在愛情的渴望和失望間徘徊。凡·高在倫敦做小職員期間,愛上了房東的女兒,可得到的全是挖苦和訕笑,這傷害了凡·高的自尊心,從此他變得沉默寡言。他唯一成功的戀愛是在遷居奧維爾時,與醫(yī)生加歇的女兒瑪格麗特的相遇。據(jù)說兩人互相傾慕,瑪格麗特對凡·高一見鐘情,可是這對鴛鴦被加歇醫(yī)生拆散了,他堅決反對女兒與又窮又丑的凡高結合。這次愛情的受挫,大大刺激了凡·高,終于導致了他精神失常以至于自殺。凡·高是因為什么自殺?這個謎尚未解開,這也許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透過這件事,人們應該反思:為什么杰出人物在生前往往為社會不容呢?托爾斯泰離家出走之謎1910年11月的一天,天空如往年冬天一樣陰霾,路上的人們仍舊行色匆匆,沒有人注意到在阿斯塔伯瓦火車站有一位耄耋老人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位老人就是享譽世界的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

人們不禁要產生疑問,為何在如此的寒冬,這樣的大作家會病逝在這樣的一個荒僻的地方呢?托爾斯泰是舉世聞名的俄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1828年8月28日他出生在莫斯科附近的雅斯納亞的一個名門望族,排行老四,在剛出生沒多久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11歲的他成了一名孤兒。但由于家庭富裕,他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大學期間,他受到了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產生出一些激進的想法,對地主階級表現(xiàn)出不滿。1851年到1855年他在沙皇軍隊中服役,在這個過程中,他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處女作《童年》,在文壇上產生了極大的轟動,同時,軍隊的經歷為他日后的創(chuàng)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在1869年秋完成的里程碑似的作品《戰(zhàn)爭與和平》,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部作品被羅曼·羅蘭稱為“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里亞特》”。1873年到1877年,托爾斯泰完成了另一部使他獲得“藝術之神”稱號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晚年的托爾斯泰開始篤信宗教,他的宗教觀、世界觀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他73歲的時候,返回了故鄉(xiāng)雅斯納亞的莊園,他尤其開始關注社會現(xiàn)實,對那些在農田中辛苦耕耘但仍貧苦不堪的農民階級感到了深深地不安和自責。他提出了一種“不抵抗主義”,也形成了以“放棄私有財產為核心”的“托爾斯泰主義”。這時,他開始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開始過上簡樸的生活,從事辛苦的體力勞動,注意接近農民。到了后來,他甚至要把自己的田地和財產分給窮人,同時,也打算把自己全部著作的版權無償?shù)孬I給社會。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