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元鎮(zhèn)壓武昌首義的清廷干將
王占元,字子春,1861年2月20日生,山東館陶縣人。
1885年被保送入天津武備學堂第一期學習。1890年畢業(yè),投入宋慶的毅軍,參加過甲午中日戰(zhàn)爭。1895年往天津小站投入袁世凱編練的新建陸軍,被委為工程營隊官。1902年,袁世凱著手擴充軍隊,以小站舊部為骨干,于保定編練成北洋常備軍,王占元任步兵第七營管帶。第二年晉升為步兵第一標統(tǒng)帶。1904年,袁世凱、鐵良奉命開始編練北洋陸軍六個鎮(zhèn),王占元被提升為第二鎮(zhèn)第三協(xié)第五標統(tǒng)帶。1906年王占元由副將銜補用游擊,準以“參將留直補用”。1910年升為記名總兵。1911年4月,授陸軍協(xié)都統(tǒng)銜。
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fā),王占元的第三協(xié)奉命編入第一軍,南下鎮(zhèn)壓革命。10月27日,在馮國璋的指揮下,王部伙同其他部清軍從革命軍手中奪取漢口,縱兵燒殺搶掠,極為殘忍。11月末,王部又配合李純等部軍隊攻陷漢陽,使革命軍孤守武昌,陷于嚴重困難。王占元因此受到清政府的賞賜,由統(tǒng)領(lǐng)晉級為第二鎮(zhèn)統(tǒng)制。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原來進攻革命軍的北洋陸軍各鎮(zhèn)改為師,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王占元繼續(xù)擔任第二師師長,駐保定。1913年春夏間移駐信陽,參與鎮(zhèn)壓“二次革命”。1914年3月,兼“豫南剿匪總司令”,在信陽以東地區(qū)圍殲以白朗為首的起義軍。4月,任湖北軍務幫辦。
1915年,袁世凱竊國稱帝,王占元積極擁護,曾列名段芝貴等人的勸進電。10月,袁世凱授以莊威將軍。12月底,云南護國軍起義反袁,王向袁表示忠誠,袁又授他以襄武將軍督理湖北軍務。1916年1月,正當袁世凱遭到全國人民的唾罵而精神沮喪時,王占元還借湖北宜昌附近山洞發(fā)現(xiàn)龍骨化石之機,編造離奇的神話,向袁獻媚說:“當此一德龍興之日”,“天眷民佑,感應昭然”。這種為袁世凱稱帝捧場的丑行,成為當時人們談話的笑料。2月18日,王占元又以血腥手段鎮(zhèn)壓了武昌南湖陸軍第一師炮隊的反袁士兵。
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任大總統(tǒng),段祺瑞為國務總理。7月,授王占元以湖北督軍兼民政長。王表面對黎恭順,暗中附和實力派。不久,黎、段之間發(fā)生“府院之爭”。1917年5月,吉林督軍孟恩遠在段的唆使下,串通各省督軍,領(lǐng)銜要求解散國會,向黎施加壓力,王占元曾與孟恩遠一道列名通電。之后,黎特意召見王、孟二人,懇求他們向各省軍閥進行疏通。5月下旬,段祺瑞被免職,九省督軍宣布獨立,王占元表面未曾列名,實際上仍然與各省軍閥沆瀣一氣。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日益明顯地分化為直(以馮國璋為首)皖(以段祺瑞為首)兩系,王占元站在直系一邊,9月,孫中山在廣州聯(lián)合南方各省實力派,建立“護法”軍政府,反對竊據(jù)北京政府的北洋軍閥。這時,直皖兩系由于利益不一致,對護法各省的和戰(zhàn)問題發(fā)生分歧。馮國璋依靠王占元等長江直系三督軍的支持,高唱“和平統(tǒng)一”政策,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tǒng)一”。11月14日,北洋政府駐防湖南前線的兩師長王汝賢、范國璋在馮的授意下,首先通電撤兵,主張和平解決南北爭端。接著,18日,王占元又同李純、陳光遠、曹錕聯(lián)銜發(fā)出相同的通電。在直系的和平攻勢下,段祺瑞的“武力統(tǒng)一”政策受挫,軍事隨之失利,皖系的湖南督軍傅良佐被趕出長沙,段辭去國務總理職務。馮國璋取得暫時優(yōu)勢,但由于皖系的牽制,對和戰(zhàn)猶豫不決。
王占元鎮(zhèn)壓武昌首義的清廷干將
王占元為保持他在湖北的統(tǒng)治,對和戰(zhàn)采取觀望態(tài)度,企圖左右逢源。1918年1月27日,打著“護法”旗號的湘桂聯(lián)軍攻占岳州,2月11日,馮國璋免去被聯(lián)軍擊敗的北洋第二師師長王金鏡的職務,由王占元兼代。王占元和江蘇督軍李純以南北議和調(diào)解人的身份展開活動,示意聯(lián)軍勿再進逼。湘桂聯(lián)軍并無真正實力,總司令譚浩明為了爭取湖北中立,向王作出“不入鄂境”的保證。南北對峙的局面暫時穩(wěn)定下來。
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成了直系首領(lǐng)。王占元附和曹錕、吳佩孚共同對抗皖系,1920年4月,他出席了曹錕為部署反皖系在保定召開的直奉兩系聯(lián)盟會議。5月,吳佩孚從湖南衡陽前線撤兵北上,路經(jīng)湖北時,王占元慷慨資助餉械。6月13日,北京政府的總統(tǒng)徐世昌在曹錕的示意下,任命王占元為兩湖巡閱使。7月,王又乘直皖戰(zhàn)爭之機,扣留了皖系的長江上游總司令吳光新,并收編了吳的軍隊,從而擴大了他在湖北的軍事實力。
直皖戰(zhàn)后,奉系張作霖把觸角伸向長江中游,想方設(shè)法拉攏王占元。北京政府也想依靠王占元調(diào)解直奉兩系間的矛盾。1921年4月,國務總理靳云鵬在天津召集會議,參加會議的除曹錕、張作霖分別代表直、奉兩系外,還邀請了王占元,一時稱為“四巨頭會議”。王占元在會上大肆吹噓,并稱“湘川黔滇不日北附”,想以此向北京討取更大的好處。當時,廣州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大總統(tǒng),另立政府,王占元尾隨曹、張等北方軍閥一起通電反對。
王占元在湖北的殘酷統(tǒng)治,引起人民的強烈反對。由于他克扣軍餉,1921年前半年湖北境內(nèi)連續(xù)發(fā)生兵變十多起,其中以武昌、宜昌的兩次為最大。變兵燒殺搶掠,人民遭受慘重損失。因此,湖北倒王運動迅猛高漲。7月底,倒王運動主持人李書城等,聯(lián)絡湖南軍閥趙恒惕,以湘軍第一師師長宋鶴庚任援鄂總指揮,統(tǒng)率兩個師,由岳州進攻湖北。王占元任命第十八師師長孫傳芳擔任前敵指揮,進行防御和抵抗,但不到十天,防線就全面被突破。8月7日,王占元被迫辭職,攜帶他在湖北搜括的大批財物,逃往天津。
王占元被逐出湖北后,派人串通張作霖、曹錕、吳佩孚、靳云鵬等軍閥政客,企圖東山再起。他經(jīng)常往來京奉道上,極力巴結(jié)張作霖。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后,他又把賭注押在曹錕、吳佩孚一方。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后,曹、吳失勢,張作霖重返北京,對王占元極為冷淡,王的活動才稍加收斂。
1926年9月,王占元應五省聯(lián)軍總司令孫傳芳的邀請,到南京就任孫的訓練總監(jiān),與孫共同抗拒北伐革命軍,并一度幻想北伐軍和吳佩孚兩敗俱傷,由孫傳芳坐收漁利,讓他再回湖北。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摧毀了王占元的美夢。但他還要作垂死掙扎,配合英、日帝國主義的陰謀活動,偕同靳云鵬奔走于南京、天津之間,撮合張作霖、張宗昌和孫傳芳捐棄舊嫌,共同抗擊北伐軍。但歷史作了無情的回答:北伐勝利了,北洋軍閥被打垮了。王占元只好逃回天津,托庇英國租界的保護。
王占元曾經(jīng)用搜括來的錢,先后在北京、天津、大連、保定購買了大宗房產(chǎn);在山東投資于紗廠、煤礦;在直隸投資于面粉廠、電力股份公司;在湖北等地開設(shè)銀號,壟斷軍用品,販賣黃金,倒運銀元;在直隸南部、山東西部乘災荒之年購置大量土地,還把大量金錢儲存在外國銀行。在北洋軍閥中,王占元算得上一個大地主兼大資本家。
1934年9月15日,王占元病死于天津寓所。
王亞樵反清的鐵血殺手
王亞樵,字九光,別字擎宇,1887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北鄉(xiāng)一個農(nóng)民家庭。
王亞樵不滿清廷的腐敗,青年時就與合肥及鄉(xiāng)里友人組織“正氣學社”,結(jié)識柏烈武、吳旸谷等人,密謀反清。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24歲的王亞樵奔走呼號國民革命,得吳旸谷先生支持,與李元甫、王傳柱等晉見革命軍都督柏烈武,受任成立廬州軍政府。李元甫任都督,王亞樵任副都督。響應武昌起義,宣布廬州獨立。
不久,清政府以請酒為名誘殺李元甫、王傳柱、李小一等。王亞樵在各地動員民眾,幸免于難。清巡防營季光恩等派出武裝搗毀廬州軍政府,強繳革命武裝,四出捉拿王亞樵,圍其住所搜捕。
王亞樵逃亡南京結(jié)識社會黨人江亢虎。社會黨鼓吹“鋤強抑暴,鏟富濟貧,使人人有飯吃有衣穿”。王亞樵認為這是拯救中華民族之真理,于是加入社會黨,負責安徽支部。約友人許習庸、洪躍斗、丁鶴齡等加入社會黨,分頭前往各縣發(fā)展黨員。先后在巢縣、合肥、懷寧、蕪湖、全椒、滁州等20余縣成立支部。各地參加社會黨人約20萬,改支部為總部,自此王亞樵馳名安徽。是時北洋政府派倪嗣沖任安徽督辦。倪嗣沖指社會黨為“亂黨”,通令捉拿,搗毀總部,下令通緝王亞樵。
1913年王亞樵逃亡上海,無處容身,與何鑄九、姚立堂等白天做苦工,夜晚宿馬路。
1915年王亞樵隨柏烈武在上海環(huán)龍路44號拜見孫中山,聆聽教誨,深感不打倒軍閥、掃清清朝余孽,不可能統(tǒng)一中華,抵御外侮。自此跟隨孫中山從事反軍閥斗爭。南北反袁聲浪高漲,王亞樵奔走呼號,討袁護法。洪憲帝制推倒,馮國璋、段祺瑞、曹錕等相繼竊國,孫中山開始二次護法革命,率黨人赴廣州成立革命軍政府,王亞樵隨行。由于陳炯明等軍閥叛變,孫中山不得已赴日本。王亞樵等遵孫中山之命,回上海從事革命活動。
老同盟會員韓恢在上海從事反江蘇軍閥李純的革命活動。王亞樵、胡抱一等亦參加反李斗爭,籌劃分赴蘇北、皖東,組織國民革命軍攻南京,建立北伐根據(jù)地,迎回上海。1919年韓恢率王亞樵等赴蘇北泰州、鹽城、洪澤、泗洪、淮陰、滁州等地組織國民革命軍隊。建立了一個共有千余人的武裝。是年冬,李純派勁旅攻韓恢,眾寡懸殊,韓恢戰(zhàn)敗被擒,死難于南京。李純下令捉拿革命黨人,王亞樵等分頭潛逃各地。
1921年春,王亞樵回上海,深感滿天飛地鬧革命,一事無成。決定創(chuàng)辦復炎小學紀念韓恢(韓恢號復炎),培育人材,并為宣傳革命的活動據(jù)點。是時王亞樵結(jié)識浙江督辦盧永祥長子盧小嘉,從此王亞樵在上海從事活動有了一定社會基礎(chǔ)。
1923年柏烈武、王亞樵受孫中山之命,發(fā)動反對曹錕賄選的斗爭。王亞樵反曹斗爭受到進步人士沈鈞儒、褚輔成、王樂平、常恒芳等各方面支持,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曹運動。
1926年國共合作出師北伐,常恒芳任安徽宣慰使,王亞樵任副宣慰使,分赴各地宣撫軍民擁護北伐。安徽軍閥陳調(diào)元派兵圍困王亞樵于洪澤湖,相持數(shù)月。約于1927年春,王亞樵率眾分路突圍,突圍后僅余隨從10余人赴南京。闞培林、張在中、殷愛棠、劉醒吾突圍至來安水口鎮(zhèn),被尾追擒獲,慘遭活埋于水口鎮(zhèn)。唯王亞樵得以逃脫。
后因政見不合,與蔣介石形成水火之勢,遭到通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