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兒童教育 >莊子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七章 至德治于國
第七章 至德治于國
作者:劉加臨   |  字?jǐn)?shù):12167  |  更新時間:2015-03-18 15:25:14  |  分類:

兒童教育

莊子的政治觀直接源于他所處的時代。他生活在一個戰(zhàn)亂頻繁、實力紛爭的年代,社會動蕩不安,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權(quán)術(shù)將人們的精神推向了險惡的境地。造成這種社會狀況的根源,莊子認(rèn)為是整個等級制度、處于等級制度最上層的統(tǒng)治者,以及統(tǒng)治者用以統(tǒng)治百姓的仁義道德。

莊子認(rèn)為當(dāng)時所存在的政治制度、道德法度是完全多余的,因為天地萬物的發(fā)展都應(yīng)遵循其自然之道,人與社會也是如此,所以莊子為人們勾畫了一個無等級君臣的理想社會: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平等相處,這就是莊子理想的“至德之世”。

支離疏

支離疏者,頤隱于臍,肩高于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挫針治繲,足以糊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

上征武士,則支離攘臂而游于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鐘與十束薪。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yǎng)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有個名叫支離疏的人,下巴隱藏在肚臍下面,兩邊肩膀高于頭頂,后腦的發(fā)髻指向天空,五官朝上,兩條大腿緊貼胸肋。他給人家縫衣漿洗,收入足夠糊口度日;又替人簸米篩糠,可以養(yǎng)活十口人。

官府征兵時,支離疏捋袖揚臂在征兵場所閑逛;官府有大的勞役時,他因身有殘疾而免除勞役;官府向殘疾人賑濟貧病時,他還能領(lǐng)到三鐘糧食和十捆柴草。像支離疏那樣形體殘缺不全的人還能養(yǎng)活自己,終享天年,又何況那些忘掉世俗德行的人呢?

晚清兩江總督曾國藩,文武雙全,雄才大略,堪稱晚清第一名臣,但因為殺伐太多,在歷史上總是褒貶不一,至今尚無定論。但有一點卻是無人有異議的,那就是曾國藩識人用人的眼光,從無錯漏。

曾國藩雕像

有一次,李鴻章帶了三個人去見曾國藩,請曾國藩為他們?nèi)朔峙陕殑?wù)。正巧此時曾國藩出門散步,李鴻章便讓三人在廳里等候。直到曾國藩散步回來,李鴻章便向他講明緣由,讓他定奪。誰知曾國藩經(jīng)過廳門卻并不進去,他只掃了一眼廳中的三個人,便帶著李鴻章繞到了廳后的內(nèi)堂,請李鴻章和他在此稍候。

李鴻章莫名其妙,不知曾國藩有何用意,但他也并不開腔,靜待曾國藩的下一步舉動。曾國藩在內(nèi)堂仔細(xì)觀察廳內(nèi)三人。隨著時間過去,其中兩人漸漸不耐煩起來,開始不停地在廳中走動,不知為何大人還不接見他們。而另一個卻心平氣和地在欣賞墻上的字畫,絲毫沒有焦慮之感。

曾國藩心中有了定論,便起身進了廳內(nèi)??匆娝牡絹恚诉B忙下拜,曾國藩也不多話,開口便問他們是否知道墻上字畫的內(nèi)容。那兩人壓根兒沒關(guān)注過字畫,茫然失措,只有最后一個人因為細(xì)細(xì)品賞過,便對答如流,毫不慌亂。

晚清重臣李鴻章

問過字畫之后,曾國藩便不再多問,直接讓他們退下。李鴻章更是奇怪了,他問曾國藩:“曾大人難道已有定論嗎?”曾國藩笑道:“正是。面向門廳、站在左邊的那位是個忠厚、辦事小心的人,可派他做后勤供應(yīng)一類的工作;中間那位是個陽奉陰違、兩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無足輕重的工作,擔(dān)不得大任;右邊那位是個將才,可獨當(dāng)一面,將來作為不小,應(yīng)予重用?!?/p>

李鴻章更是吃驚了,便問:“大人只是考問了字畫,何以能下此結(jié)淪呢?”曾國藩說:“那第三人定力十足,又懂得觀察左右,可堪大用。何況剛才進門之時,我掃了他們一眼,左邊那個低頭不敢仰視,可見是位老實、小心謹(jǐn)慎的人,因此適合做后勤供應(yīng)一類只須踏實、無須多少開創(chuàng)精神和機變的事情。中間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是等我走過之后,就左顧右盼,可見是個陽奉陰違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邊那位,始終挺拔而立,如一根棟梁,雙目正視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將之才?!?/p>

曾國藩的眼光確實不錯。那第三位叫劉銘傳,后來他成為了臺灣首任巡撫,在臺灣興建鐵路,功勛卓著,恰合曾國藩的評價。

可見,真正具有慧眼的人,不會輕易對事物做出評斷。他會根據(jù)觀察,識出不同的人才,從而用在不同的地方,達(dá)到理想的目的。

莊子認(rèn)為無用即為大用,也就是說有些東西從表面上看,是沒有一點可用的價值的,實則不然,任何事物都有它有價值的一面,也許它的無用正是它真正的有用之處,因此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們一定不要用一成不變、絕對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人無完人,事無完事,每一個事物都存在好與不好的一面,只要能有一點可用的價值,它就是可用之材。人也一樣,即使外貌丑陋、身體殘缺,也可以自食其力、獨立生活。

明王之治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強梁,物徹疏明,學(xué)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猿狙之便、執(zhí)斄之狗來借。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陽子居蹴然曰:“敢問明王之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于無有者也?!?/p>

陽子居拜見老聃,說:“如果有一個人,他辦事敏捷果斷,看事物準(zhǔn)確透徹,學(xué)道勤奮且從不厭倦。像這樣的人,可以與圣哲之王相提并論嗎?”

老聃說:“在圣人眼里,這樣的人不過是那聰明的小吏罷了,這樣的人有才能智慧、有技能,可是勞心苦志,擔(dān)驚受怕。比如,虎豹因為身上有美麗的花紋,才被獵人捕獲;獼猴由于行走敏捷,因此被人套上繩索;狗由于捕物迅猛,所以招致繩索的拘縛。被才智所累的人怎能與圣哲之王相提并論呢?”

陽子居聽了,面容立刻改色,不安地問:“請問圣哲之王是怎樣治理天下的呢?”

唐太宗李世民

老聃說:“圣哲之王治理天下,功勞普蓋天下,卻又像是與自己沒有關(guān)系;教化普施天下,可是百姓卻不覺得依賴他;他的功德無量,但又無法去贊美,使萬物能夠各得其所而欣然自得;自己立足于高深莫測的地方,生活在虛無的世界里?!?/p>

唐朝貞觀年間(627—649年),唐太宗以隋朝滅亡為戒,實行了多種措施發(fā)展經(jīng)濟,例如合并州、縣以節(jié)省開支,分給農(nóng)民一定的土地,減輕人民的勞役負(fù)擔(dān),保障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時間等。這些措施都贏得了人民的稱贊。唐太宗體察民情,深知贏得民心的重要性。他曾經(jīng)引用古人的話說:“皇帝是船,人民是水。水能使船前進,也能使船傾覆?!?/p>

與此同時,唐太宗還實行了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深受各民族的擁護和愛戴,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天可汗”。唐太宗為了增進漢藏民族間的友好關(guān)系,還把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的國王,這為鞏固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穩(wěn)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xiàn)。

由于李世民實行了許多開明的政策和有利于百姓生活的措施,不僅使政權(quán)得到鞏固,而且社會經(jīng)濟也得到快速的恢復(fù)和發(fā)展,進而出現(xiàn)了一個比較安定和諧的社會狀況,可以說是歷史上罕見的開明之治。

李世民以史為鏡,汲取經(jīng)驗,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贏得了民心,成為后代帝王治理天下的典范。

付出無須回報。如果一個人總是抱著付出多少,就該得到多少回報的想法,那他一定會因事物無法滿足自己而勞累,因此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計較得失的,他能使自己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使萬物能各居其所而欣然自得,自然他得到的要比付出的多得多。

權(quán)貴如鼠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子知之乎?夫鹓,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惠子在梁國做宰相,莊子前去拜訪他。有人對惠子說:“莊子來梁國了,他是想取代你的宰相位置的?!庇谑牵葑芋@慌起來,派人在城里搜尋莊子,搜尋了三天三夜。

莊子前去看望惠子,說:“南方有一種鳥,名字叫鹓,你知道嗎?鹓從南海出發(fā)飛往北海。除了梧桐樹,其他的樹它是不會停下來休息的;除了竹子的果實,別的果實它都不吃;除了甘美的泉水,別的水它都不喝。一只貓頭鷹尋找到一只腐爛了的老鼠,鹓正巧從空中飛過,貓頭鷹抬頭看著鹓,發(fā)出一聲怒叱:‘嚇!’難道今天你也想用你得到的相位來怒叱我嗎?”

楊貴妃

唐玄宗六十一歲那年才得到了楊貴妃,因此十分寵愛她。唐玄宗不僅把她的兩個哥哥封了官,還將她的三個姐姐封為夫人。從此以后,國家大事都被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和李林甫掌管了。

自從有了楊貴妃后,唐玄宗經(jīng)常在宮里尋歡作樂,就連每天例行的早朝也不見參加了。只要是楊貴妃想要的東西,他會全力去滿足。楊貴妃喜歡吃新鮮的荔枝,唐玄宗便專門下令讓嶺南的官員派人騎著快馬去南方找荔枝,再把新鮮的荔枝運到長安。

唐玄宗與楊貴妃每天都飲酒作樂,常會叫人奏奏音樂、唱唱歌曲,但是宮里原來的一些老歌曲都聽膩了,于是他就想找人來給他填新詞。有一個官員賀知章便向唐玄宗推薦說,長安新來了一位大詩人,名叫李白,是個天才,不論作詩寫文章,樣樣出色。唐玄宗早就聽說過李白這個名字,于是令賀知章趕緊讓李白進宮。

唐玄宗在宮殿里接見了李白,與他交談了一會兒,感覺他的確才華出眾,就把李白留在了翰林院,專門起草詔書。

李白平生最愛喝酒,每次喝起酒來都會酩酊大醉。進了翰林院后依舊如此,一有空就會找一些朋友到長安的酒肆去喝酒。有一次,唐玄宗叫樂工譜了一首新曲,尚未填詞,就命令太監(jiān)去找李白??墒牵O(jiān)們找遍翰林院和李白家,都沒找到他。有人告訴太監(jiān),李白上街喝酒去了。于是,太監(jiān)們便到長安街上尋找,許久才在酒店里找到了他。李白喝醉了,躺在那里睡著了。太監(jiān)上前推醒他,告訴他皇上要召見他,他們七手八腳就把李白拉進了轎子,抬進了宮里。當(dāng)李白進了內(nèi)宮,抬頭一看是唐玄宗,想行朝拜禮,身子卻不聽使喚。太監(jiān)們見他醉得如此厲害,就端來一盆冷水,潑在李白的臉上,李白這才漸漸清醒過來。唐玄宗愛他的才,也就沒有怪罪他,只是叫他馬上把歌詞寫出來。

這時,李白席地而坐,他忽然覺得腳上穿的靴子很不舒服,一眼看見身邊有個年老的宦官,就伸長了腿,對那宦官說:“請您幫我把靴子脫下來。”那個老宦官原來是唐玄宗寵信的宦官頭子高力士。他平時依仗皇帝的寵愛,在官員前作威作福,現(xiàn)在一個小小的翰林竟然命他脫靴,簡直是把他氣昏了。但是唐玄宗如今如此喜歡李白,如果得罪了李白,掃了唐玄宗的興,他也擔(dān)當(dāng)不起。

高力士忍住氣,裝出蠻不在乎的樣子,笑呵呵地說:“唉,真的喝醉了,真拿他沒辦法?!闭f著,就跪著給李白脫了靴子。李白脫了靴子后,沒正眼看高力士,拿起筆龍飛鳳舞地寫起來,不一會兒,就寫好了三首叫作清平調(diào)的詞交給了唐玄宗。唐玄宗反復(fù)吟誦,覺得文詞秀麗、節(jié)奏鏗鏘,的確是好詞,便立刻叫樂工演唱起來。

雖然唐玄宗十分欣賞李白,但高力士卻對李白懷恨在心,一心想要報復(fù)。有一次,高力士陪伴楊貴妃在御花園里賞玩景色。楊貴妃高興地唱起李白的清平調(diào)來。高力士裝作驚訝地說:“哎呀,貴妃,你還不知道吧!李白這小子竟然在這些詩里侮辱了您。”

高力士塑像

楊貴妃被他這么一說感到十分奇怪。高力士便說,李白的詩里把楊貴妃比作漢朝皇后趙飛燕,是有心諷刺她的,因為趙飛燕曾經(jīng)與人有私,行為不檢。

楊貴妃聽信了高力士的話,十分生氣,后來在唐玄宗面前總是說李白的壞話。時間一久,唐玄宗也逐漸對李白看不慣了。此時的李白也看出在唐玄宗周圍,都是一些像李林甫、高力士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如果自己留在唐玄宗身邊,只不過是幫他解悶散心,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是不可能的。到了第二年春天,李白就上呈了一道奏章,請求辭官回家。

唐玄宗看了他的奏章后,也就順?biāo)浦鄣嘏鷾?zhǔn)了他。為了表示他愛才,還賜給李白一筆錢,讓他回家了。

李白與惠子相比,可以說是兩個不同的人物。惠子聽到有人說莊子來梁國要取代他的位置,便驚慌起來;而李白卻蔑視權(quán)貴,追求自然隨心的生活。

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恐慌別人取代自己的位置,因為他的智慧是別人無法相比的。只有那些靠小聰明一時得逞的人,當(dāng)遇到比他聰明的人時,才會變得十分恐慌。所以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你果真具有智慧,又怕什么呢?如果你患得患失,只能說你的才能不夠,與人相比能力低下。

時勢造英雄

孔子游于匡,宋人圍之?dāng)?shù)匝,而弦歌不惙。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娛也?”

孔子曰:“來,吾語女!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當(dāng)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dāng)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人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由,處矣!吾命有所制矣!”

無幾何,將甲者進,辭曰:“以為陽虎也,故圍之;今非也,請辭而退?!?/p>

孔子師徒周游到了匡地,宋國人把他們層層包圍起來,可是孔子還在不停地彈琴、唱歌。子路進來對孔子說:“先生為什么還能如此的快樂呢?”

孔子說:“來,我告訴你!我忌諱困窘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可是始終不可避免,這是命該如此啊。我渴求通達(dá)也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可是至今也不能達(dá)到,這是時運不佳啊。生活在堯、舜的時代,天下沒有一個困頓潦倒的人,并不是因為他們都才智過人;生活在桀、紂的時代,天下沒有一個通達(dá)的人,并不是因為他們都才智低下。這全是時運所造成的。那些在水里游泳而不躲避蛟龍的人,是漁夫的勇敢;在陸上活動而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人,是獵人的勇敢;在刀光劍影面前視死如歸的人,是壯烈之士的勇敢;明白窮困是命中注定、通達(dá)是時運造成,遇到大難時而不畏懼的人,是圣人的勇敢。子路啊,你放心吧!我的命運是由上天安排的!”

不一會兒,一個帶兵的將領(lǐng)走了進來,道歉說:“原先認(rèn)為你們是陽虎一伙的,因此包圍了你們;現(xiàn)在知道了你們不是陽虎的人,請允許我向你們致歉,現(xiàn)在我就讓他們撤離?!?/p>

東漢桓帝統(tǒng)治時期,有個名叫荀巨伯的人遠(yuǎn)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當(dāng)他風(fēng)塵仆仆地來到朋友居住的西北邊疆的一座郡城時,看見一群群扶老攜幼的百姓正向城外涌出。他上前問其緣由,原來是遇上胡兵進攻郡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活不了多久了,您還是趕快離開這里吧?!?/p>

荀巨伯說:“我大老遠(yuǎn)來看望你,你卻叫我走,讓我舍棄正義獲得生存,這是我荀巨伯難以做到的事情?!?/p>

胡兵攻進城后,闖進了荀巨伯朋友的家,看到荀巨伯正在服侍朋友喝藥,便逮捕他去見首領(lǐng)。那位首領(lǐng)對荀巨伯說:“我們大軍一到,整個郡城的人都逃跑了,你是什么人,為何敢獨自一個人留下來呢?”荀巨伯說:“我的朋友生病了,我不忍心拋棄他,寧愿用自己的生命換取朋友的生命。”

胡兵首領(lǐng)聽后,深深地被這種臨難不懼的氣節(jié)所打動,對手下的人說:“我們這支從不講仁義的軍隊,如今闖入了講仁義的地方啊!”于是,他釋放了荀巨伯并下令收兵,就這樣整個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正確、健康的心態(tài)是一個人能夠常保人生快樂的法寶?!拔萋┢赀B夜雨,行船又遇頂頭風(fēng)”,是誰都有可能遇到的倒霉事,只要你面不改色地應(yīng)對災(zāi)難,老天又能奈你何?所以,要時刻注意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才不會讓命運的“詭計”得逞,否則你將很難獲得翻身的機會。同時,面對倏忽萬變的人生際遇,人們應(yīng)該懂得調(diào)適自己的心態(tài),生活中的不如意并不會因為你的悲哀而有絲毫改變?!叭藷o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沒有什么是永恒不變的。人若不能拒絕改變,那么何不使自己豁達(dá)一些,坦然接受比消極抵抗來得更現(xiàn)實一些。

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治理天下和牧馬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除掉馬群中的害馬而已!

黃帝要到具茨山見大隗,方明駕車,昌寓陪乘,張若、朋在馬前當(dāng)向?qū)Вラ?、滑稽在車后跟隨。到了襄城的遠(yuǎn)郊,七個人都迷失了方向,也沒有可以問路的人。

正在幾個人著急的時候,他們遇到了一個牧馬的小孩,黃帝就過去問路,說:“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嗎?”

牧馬的孩子回答說:“知道?!?/p>

黃帝又問:“你知道大隗的住處嗎?”

牧馬的孩子回答說:“知道?!?/p>

黃帝非常驚訝地說:“怪啊,小孩!不只知道具茨山,還知道大隗的住處。請問治理天下的方法,你知道嗎?”

牧馬的孩子笑了笑說:“治理天下,也不過如此而已,又何必多事呢!我小的時候游于人世間,正好得了目眩病,有位長者教導(dǎo)我說:‘你坐上時間的車子而游于襄城的遠(yuǎn)郊?!F(xiàn)在我的病好一點,我又游于塵世以外的境地,治理天下,也是如此而已,又何必去多事呢!”

黃帝說:“治理天下誠然不是你的事情。雖然這樣,還要請問怎樣治理天下?!?/p>

軒轅黃帝

牧馬的孩子不回答,黃帝又問。

牧馬的孩子這才回答說:“治理天下,和放牧馬群有什么不同呢?也不過是除去那些害群之馬罷了?!?/p>

黃帝聽了牧馬孩子的話,恍然大悟,再三拜謝叩頭點地,稱小孩為天師而返回。

在與人交友時,要遠(yuǎn)離“害群之馬”,否則只會讓自己受累。原來,伍子胥和伯嚭都是楚國大臣的兒子。由于奸臣費無極構(gòu)陷,伍子胥的父兄被殺害,他只好獨自一人逃到吳國,吹簫行乞于市。一個善長相面的地方官被離看他氣宇不凡,將他推薦給吳王僚之叔伯哥哥公子光(后來的闔閭)。伍子胥因此而倍受重用。

伍子胥推薦專諸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便做了吳王,本來王位就該是他的。后來伯嚭的父親也被費無極構(gòu)陷而滅門,伯嚭出奔,投奔吳國見到了伍子胥。兩人相對而泣,同病相憐,遂相薦引,吳王便讓伯嚭做大夫,與伍子胥同議國事。

大夫被離說:“吾觀嚭之為人,熊視虎步,其性貪佞,專功而擅殺,不可親近。若重用之,必為子累?!?/p>

伍子胥雕像

伍子胥不以為然。伍子胥與闔閭交好,闔閭死后,其孫夫差接替,而夫差敬畏伍子胥而親近伯嚭。正是這個貪婪的伯嚭斷送了吳國。夫差大敗勾踐時,勾踐派文種賄賂伯嚭得以存國。

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忠言,唯伯嚭是從,而伯嚭又是越國的內(nèi)線。伍子胥后悔薦舉了伯嚭,正是這個奸佞小人和西施一起挑撥離間,夫差才賜死伍子胥。

后來,越國經(jīng)過二十年的準(zhǔn)備,一舉攻滅吳國。伯嚭降越,越王殺之,并滅其家,說:“吾以報子胥之忠也!”

可見,在交友時去害群之馬是多么重要!交朋擇友必須慎重,道不同不相為謀,交惡友則良朋去,鳥獸不可以同群也。

除掉害群之馬的目的,是使馬群能順其自然地放牧,這種解釋是符合莊子牧馬治國皆順其自然的主張的。其實,做任何事都是這樣,務(wù)必清除不利因素。奸臣不去朝必亂,違紀(jì)不去軍必亂,奸商不去貿(mào)易亂,逆子不去家必亂,惡友不去交往亂,盜淫不去民不安,惡徒不去塾必亂,妒婦不去妻妾亂,惡優(yōu)不去梨園亂,害馬不去廄必亂。

勢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

勢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

就算是權(quán)勢達(dá)到了天子一般,也不拿權(quán)勢驕橫地對待別人;即使占有天下所有的財富,也不拿自己的財富去戲弄別人。

天寶元年,李白進京趕考??脊偈钱?dāng)朝太師楊國忠,監(jiān)考官是太尉高力士。許多考生紛紛巴結(jié)考官,送禮討好他們。因為這兩個人是有名的愛財之人,如果不送禮,不在他們面前阿諛奉承的話,考生縱使學(xué)富五車、才高八斗也會落第?!鞍材艽菝颊垩聶?quán)貴”的李白偏偏不信,也不屑于去討好他們。

考試開始了,胸有成竹的李白下筆千言,洋洋灑灑地答完了考卷,很快就走出了考場。楊國忠一看李白這個名字,就心生怨氣,因為他記得“李白”沒有送過禮給自己,便說道:“此位書生只配給我磨墨?!?/p>

李白

高力士接著冷嘲熱諷道:“磨墨是抬舉他,他只配給我脫靴!”還沒有走出考場的李白正好聽見兩人尖刻的談話,心中頗為不平,沒想到高力士竟然上前將他推出了考場。

李白自然落第了。一年后的一天,唐玄宗收到番使送來的一封國書,命令楊國忠大聲念出來。楊太師打開一看,張口結(jié)舌。原來上面全都是一些鳥獸圖形,密密麻麻的一大片,竟然沒有一個字是認(rèn)識的。國書傳下去,滿朝的文官武將個個如見天書,沒有一個人讀得懂。唐玄宗拍案而起,怒斥道:“你們這幫廢物,竟然沒有一個能替我分憂的!限你們?nèi)罩畠?nèi),若仍無人能解其中之意,你們一個個都被免官撤職,聽候發(fā)落!”說罷,拂袖而去。

唐玄宗李隆基

文武官員們紛紛打聽能通讀番文的飽學(xué)之士。這時,有人推薦了李白,玄宗立即命人接李白入宮。李白從皇上手中接過番書,快速掃了一眼,冷笑了一聲,說道:“番國威脅我大唐國,如果不割讓高麗的一百七十六座城池就會馬上發(fā)動兵馬。”

玄宗聽后,急忙和大臣們商討對策,一群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大眼瞪小眼,茫然不知所措。玄宗看著面前氣度不凡的李白,問道:“不知你有何良策呢?”

李白胸有成竹地說:“這有何難,等我修書一封,明日番國必將不戰(zhàn)而降。”

唐玄宗大喜過望,沒想到李白一紙文書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解除自己的心頭大患,馬上說道:“你學(xué)識淵博,今又替朕排憂解難,朕要封你為翰林學(xué)士。”隨后,唐玄宗安排盛宴款待李白。

第二天,李白重又進殿修寫詔書。只見楊國忠和高力士列于文武官的首位,想起去年自己所受的“待遇”,李白便向玄宗請示說:“去年臣應(yīng)考時,楊太師和高太尉二人將我批落,還對我冷嘲熱諷一番。今日我仍覺不服,又看他二人如此神氣,現(xiàn)在微臣有個不情之請……”

唐玄宗一心想著如何盡快解除來自番國的威脅,便爽快地說:“你有任何要求都可以,只要我能辦得到?!薄俺紤┱埵ド戏愿罈顕覟槲夷ツ?,讓高力士為我脫靴,只有這樣我才能心平氣和,口代天言。”李白說罷,看著楊國忠和高力士。二人聽后,早已氣得咬牙切齒。

唐玄宗用人心切,就按照李白的話傳旨下去。楊國忠強忍怒火,臉上紅一陣白一陣,耐著性子磨墨,雙手捧硯;高力士也只好畢恭畢敬地跪在一旁,脫下李白的靴子,雙手捧立,不敢造次。李白寫的詔書陳詞嚴(yán)厲,句句擊中要害,番使看罷覺得自己真是膽大妄為,連連謝罪,最后嚇得飛快地離開了京城。

唐玄宗從此對李白寵幸有加,賜予他豐厚的財富和高等的地位。李白在宮中一路平步青云,志得意滿。但是他看不慣官場的那一套陽奉陰違,更看不慣那些大臣們因官位高低將人分為三六九等,就主動上書,請求玄宗讓他離開皇宮。離開皇宮后,李白成為鄙野鄉(xiāng)間的閑云野鶴,創(chuàng)作了許多偉大壯麗的詩篇。

在莊子看來,人的地位有高低,財富有多寡,但是作為個體生命,人與人之間應(yīng)該是平等的,不應(yīng)該因為地位的高低和財富的多寡,將人區(qū)分為不同的群體,并因為地位和財富而輕賤他人。

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圣知邪?故逐于大盜,揭諸侯,竊仁義并斗斛權(quán)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過也。

那些偷竊腰帶環(huán)等小賊被抓住了要被誅殺,而盜竊國家的大盜卻成了諸侯,在這樣的諸侯之家還有仁義存在,這難道不是諸侯把仁義圣知一起盜竊了嗎?所以那些追隨于大盜之后,把自己抬舉為諸侯,竊取仁義和斗斛權(quán)衡官符大印以謀取利益的人,即使有高官顯爵的賞賜也不能阻止他們,縱然有砍頭的重刑的威懾也不能禁止他們。這樣重利的行為就導(dǎo)致了跖一類大盜屢禁不止,這就是圣人的過錯啊。

臧武仲擔(dān)任魯國的司寇,管理國家的經(jīng)濟和獄訟事務(wù)。他為人正直,能言善辯,魯國國王季武子對他非常信任。

一個名叫庶其的人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帶著一批人馬來投奔季武子,還順便把漆和與閭丘兩座城邑偷竊過來獻(xiàn)給魯國國王。季武子見庶其歸順自己,還幫自己擴大了疆土,因而禮遇庶其。他不但把曾襄公的姑母賜給庶其為妻,而且還重重獎賞和他同來的人。一時間,這件事成了魯國內(nèi)外茶余飯后的談資,人們都在議論紛紛。

臧武仲認(rèn)為國王這樣做影響很不好。竊國者也是偷,季武子非但不懲處這些盜賊,反而姑息養(yǎng)奸,把他們奉為座上賓,那人們豈不認(rèn)為偷竊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

不久,盜賊果然在魯國大行其道。夜半時分上房揭瓦,破門而入,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搶錢掠財,十分猖狂,一時間民怨沸騰。臧武仲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季武子聽說國家現(xiàn)在治安混亂,于是找到臧武仲,質(zhì)問道:“現(xiàn)在盜賊無法無天,我都有所耳聞。難道你這個負(fù)責(zé)治安的還不知道嗎?你為什么不管不問?”臧武仲漫不經(jīng)心地說:“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沒有辦法禁止!”

季武子看到臧武仲心不在焉,十分生氣,厲聲說:“我養(yǎng)著大批的軍隊,派遣他們駐守在邊境,不分晝夜地監(jiān)探,就是為了抵制強盜和外寇。你反而說盜不能治!那些軍隊在邊境有什么用!你有什么用!連個盜賊都治不了,還談什么才能?你還不如回家算了!”

季武子臉都?xì)獍琢耍豢跉饬R完,瞪著臧武仲,看他如何作答。臧武仲仍然不為所動,不緊不慢地說:“養(yǎng)兵是另一回事。我雖然沒有才能,但我知道國家僅憑借山河之險是不會昌盛的,關(guān)鍵是以德治國!”季武子冷笑著說:“原來你是說我沒有德!你自己推說沒有能力懲治盜賊、維護治安,還配談什么‘以德治國’?你若沒有好的解釋,我今天就賜你一死!”

臧武仲故意露出驚慌的神色說:“請您息怒??墒侨绻贿呄麥绫I賊,而一邊卻在引賊入境,您認(rèn)為我能管得住嗎?”季武子一聽更生氣地說:“誰吃了豹子膽,敢引賊進來?你告訴我,我要嚴(yán)加懲處,把他分尸。”

臧武仲搖頭說:“那庶其就是賊的頭目,他率領(lǐng)的是一群賊?。∧豢吹搅怂麄兯蛠淼亩Y物,卻沒注意到禮物的來源,還重賞他們。在百姓眼中,您養(yǎng)的就是一群盜賊。他們看到盜竊不僅可行,而且能夠得到富貴,自然就改頭換面做盜賊了。您說,我是不是無可奈何呢?”

季武子聽完后終于明白了,剛剛升起的怒火很快平息了下去,他沒有讓臧武仲回家,而是把庶其施以車裂之刑。從此,魯國境內(nèi)又恢復(fù)了安寧,盜賊逐漸減少了。

莊子這句話可以說是憤激之言,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他的話說得有點“憤青”了!在莊子看來,所謂的竊鉤者,就是那些偷雞的、盜狗的小毛賊;所謂的竊國者,則是那些以各種手段奪取政權(quán),為諸侯、英雄、元勛、領(lǐng)袖的人。

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

帝王的德行,以天地作為根本,以道德為中心,以無為為常法。無為,任天下自行治理就能夠利用天下,而感到閑暇有余;有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春秋時期的趙簡子放生斑鳩也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每逢元旦,邯鄲一帶的老百姓都要成群結(jié)隊去山野里,捕捉許多斑鳩,送到趙簡子的府上。

趙簡子看著一籠籠活蹦亂跳的斑鳩,非常高興,當(dāng)即命人取出金銀,厚厚賞賜給每一個獻(xiàn)斑鳩的人。

趙簡子的一個朋友來到趙簡子的家中做客,見了很奇怪,就問他要這些斑鳩干什么。趙簡子回答說:“你難道不知道嗎?每一個小生命都是寶貴的??!元旦這天,我要放生,表示我對生靈的愛護?!?/p>

客人聽罷,“噗哧”一聲笑了,說:“這就是愛護生靈的辦法嗎?老百姓知道您要放生,獻(xiàn)鳩能得到厚賞,大家都爭先恐后去捕捉斑鳩,下鐵夾的下鐵夾,用箭射的用箭射,活捉的固然不少,可打死的更多。您如果真的可憐這些小生命,還不如下個通令,禁止捕捉斑鳩。不然的話,抓了又放,你的恩德還抵不上你的罪過呢?!?/p>

趙簡子聽了,紅著臉點頭稱是。從此以后,趙簡子再也不放生斑鳩了。邯鄲一帶的百姓也不像以前那樣熱心去抓斑鳩了。

伯成子高輔佐堯舜而不輔佐禹的故事所傳達(dá)的就是莊子的這種政治理想。堯執(zhí)政天下的時候,伯成子高因功勛卓著而被立為諸侯。堯年老后把天子之位傳給了舜,舜后來也將帝位傳給了禹。

但是,禹即位后不久,伯成子高就告老還鄉(xiāng),辭去了諸侯之位,回到老家種田去了。禹聽到這個消息后馬上趕往伯成子高的家里看望他。禹到達(dá)他家的時候,伯成子高正在田里耕種。

禹快步走到田里,真誠地問道:“您能輔佐堯、舜二帝治理天下。而現(xiàn)在帝位傳到我這里了,您卻辭去了諸侯之位。這是什么原因呢?”

伯成子高笑了笑,說:“堯和舜二帝在當(dāng)政的時候,沒有獎賞而人們卻極力向善,沒有懲罰而人們卻不敢為非作歹?,F(xiàn)在您當(dāng)政,頻繁地使用獎賞和懲罰,人們反而開始爭利而不順服了,道德也日漸衰微了,謀求私利的事更多了。我想混亂的世代就要到來了。”

伯成子高說罷,面帶和悅之色繼續(xù)播種,不再回頭看禹。禹一邊反思自己的執(zhí)政方針,一邊無可奈何地走了。堯舜的無為而治,而天下安定,人民幸福;禹有為而治,天下反而開始不安定了。這在莊子看來就是無為和有為之間的區(qū)別。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時候還是無為的好,有為反而壞事,如趙簡子放生斑鳩。但是,人們似乎并不了解這個道理,非要積極行事,以表現(xiàn)自己的才能,結(jié)果導(dǎo)致本來安寧的社會被攪擾得處處危機。有一個推銷員,他以能夠賣出任何東西而出名。他已經(jīng)賣給過牙醫(yī)一支牙刷,賣給過面包師一個面包,賣給過瞎子一臺電視機。但他的朋友對他說:“只有賣給駝鹿一個防毒面具,你才算是一個優(yōu)秀的推銷員。”

于是,這位推銷員不遠(yuǎn)千里來到北方,那里是一片只有駝鹿居住的森林。

“您好!”他對遇到的第一只駝鹿說,“您一定需要一個防毒面具。”

“這里的空氣這樣清新,我要它干什么!”駝鹿說。

推銷員強調(diào)說:“現(xiàn)在每個人都有一個防毒面具?!?/p>

駝鹿笑了笑說:“真遺憾,可我并不需要?!?/p>

“您稍候,”推銷員說,“您已經(jīng)需要一個了?!闭f著他便開始在駝鹿居住的林地中央建造一座工廠。

“你真是發(fā)瘋了!”他的朋友說。

推銷員信心十足地說:“不然。我一定可以賣給駝鹿一個防毒面具的。”

當(dāng)工廠建成后,許多有毒的廢氣從大煙囪中滾滾而出。不久,駝鹿就來到推銷員處對他說:“現(xiàn)在我需要一個防毒面具了?!?/p>

“這正是我想的。”推銷員說著便賣給了駝鹿一個,“真是個好東西??!”推銷員興奮地說。

駝鹿說:“別的駝鹿現(xiàn)在也需要防毒面具,你還有嗎?”

“你真走運,我還有成千上萬個?!蓖其N員說。

“可是你的工廠里生產(chǎn)什么呢?”駝鹿好奇地問。

“防毒面具?!蓖其N員興奮而又簡潔地回答。

這句話所體現(xiàn)的是莊子無為而治的政治理想。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其實,無為而治的政治理想并不是莊子一個人的,無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來的。老子認(rèn)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也遵循道的規(guī)律。他還對道做了進一步的解說,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

由此可見,道的最根本規(guī)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為本,那么對待事物就應(yīng)該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發(fā)展,使其處于符合道的自然狀態(tài),不對它橫加干涉,不以有為去影響事物的自然進程。也只有這樣,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發(fā)展。在政治上也是一樣,只要按照人的本性去生活即可,根本不需要對天下橫加干涉。只要任天下自行治理,人民就會獲得安定和幸福。而且在莊子看來,也只有這樣,人民才能獲得安定和幸福。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