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志于仁,無惡也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p>
——論語·里仁
孔子說:“如果立志于人,就不會做壞事了?!?/p>
看今朝歲月,讓人想起戰(zhàn)國末期茍子的兩個學生,一個李斯,一個吳起,尤其是李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本是社會的大變革時期,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叫社會轉(zhuǎn)型,周王室逐漸衰微,戰(zhàn)亂頻仍,有序的禮樂形態(tài)漸漸被人廢止,禮樂崩、道德喪,幾百年動亂下來,民不聊生,財富困乏,社會已經(jīng)無暇顧及人才的培養(yǎng),“大家”輩出的時代已經(jīng)成為歷史,仁德之心鮮見,李斯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走上歷史舞臺的。
李斯少年很窮,師從荀子學道,道未成,卻比較茅坑老鼠與糧倉老鼠的區(qū)別,思考出一些道理來,茅坑老鼠瘦弱膽小,見人就跑,是無所憑借,糧倉老鼠肥碩膽大,見人不避,是有所憑借,于是就總結(jié)出一個老鼠哲學,立志要做一個糧倉老鼠。李斯悟出道理以后,于是向老師荀子報告,不要讀書了。荀子問他不讀書要去干什么?他說要去游說諸侯,求功名富貴。荀子說你還不行,學問還沒有成就。李斯說,人窮到飯都沒得吃,還去講什么學問道德?荀子無奈將李斯開除了。
李斯
李斯出道后,與秦始皇一拍即合,結(jié)果民不聊生,秦始皇還有一個大一統(tǒng)的歷史功績?yōu)槿朔Q道,而李斯,鼠目寸光,忠誠于糧倉老鼠的人生理想,全不知仁義道德為何物,秦始皇死后繼續(xù)助紂為虐,鬧得個國破家亡,自身難保,臨行的時候才幡然醒悟地對兒子說:“此時要想和你牽黃犬出東門也不可能了。”換一個角度說,李斯臨死也未必醒悟,或為其老鼠哲學死不瞑目也未可知。時代造就了李斯,造就了唯利是圖的李斯哲學,人若無仁德,做人做得只剩下了一張人皮,必然要比野獸可怕,李斯哲學注定是要禍國殃民的,勢必害人害己,自作自受,亦即天道循環(huán),出來混,不可隨意,遲早要還的。
若拿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幾百年動亂與近二百年的中國歷史做比較,不得不驚嘆于歷史的驚人相似之處,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都是社會的轉(zhuǎn)型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度,這二百年,社會結(jié)束封建制向未知的新制度過渡;都是超過百年的戰(zhàn)爭或社會動蕩,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考驗;都是禮樂崩壞、道德淪喪、仁德衰微、唯利是圖,及至到今天許多人富有得只剩下了錢,許多人做人做得只剩下了一張人皮。所不同的是,近二百年,中華民族遭遇文明史上空前的外來文明碰撞,將一個古老的民族逼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所不同的是中華民族付出了更為慘烈的生命代價,族眾反復遭受異族的空前的屠戮和蹂躪;所不同的是,文化的被毀滅與自我毀滅比前者更為空前絕后,尤其到了今天,沒有幾個人顧及仁德之事,唯利是圖、不擇手段成為一種時尚,似乎不約而同地暗合著李斯的老鼠哲學,愿做糧倉老鼠,甚或見人不避,大言不慚,這就是現(xiàn)代人的李斯哲學。
歷史的經(jīng)驗證明,中華民族每次經(jīng)歷這樣的動亂與磨難,都會走向更加強盛的未來,屢試不爽。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漢朝的強盛經(jīng)歷了一個短命的秦朝;魏晉南北朝到盛唐的強盛,有一個短命的隋朝做過渡;近二百年的民族浩劫,有一個荒唐可笑的中華民國在歷史舞臺上做短暫表演,其后會發(fā)生什么?
如今我們?nèi)A族的每一個族眾都走在通往民族復興的路上,誰還會表演,還會發(fā)生什么,不要目光短淺,別僅僅看幾年幾十年,要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至少看幾千年,至少看一個地球,看清楚歷史的軌跡,糧倉老鼠做不得,要做人,見老鼠要打,要打死,還要保住糧倉和糧食。
以禮讓為國,何有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論語·里仁
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么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么能施行禮呢?”
漢朝滅亡后中國經(jīng)歷了漫長而混亂的四分五裂的時期。漢民族陷入了長達三個半世紀的廝殺戰(zhàn)亂之中。就等于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的黑暗時代。東晉時實際中國經(jīng)過漫長的戰(zhàn)亂的漢族已經(jīng)消沉、疲憊、頹廢、迷惘。中國已經(jīng)接近死亡了,在中國占統(tǒng)治地位的已不是漢人。而是被漢人稱之為蠻夷的民族。這時在中國黑暗的歷史上出現(xiàn)了一個閃光的名字,一個偉大的皇帝——隋文帝楊堅。楊堅(541—604年)。公元581年(大定元年)廢胡人建立的周,建立隋朝。隋煬帝楊廣曾這樣歌頌過父親:“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區(qū)夏,拯群飛于四海,革凋敞于百王,恤獄緩刑,生靈皆遂其性,輕徭薄賦,比屋各安其業(yè)?;忠挠钪?,混壹車書?!痹鴮O子越王楊侗這樣贊美他:“高祖文皇帝圣略神功,載造區(qū)夏。張四維而臨萬宇,侔三皇而并五帝?!?/p>
后世的大文豪蘇東坡稱他:“睿圣自天,英華獨秀,刑法與禮儀同運,文德共武功俱遠。愛萬物其如己,任兆庶以為憂。手運璣衡,躬命將士,芟夷奸宄,刷蕩氛昆,化通冠帶,威震幽遐。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發(fā)之合位三五,豈可足論?!蔽赫髻潎@道:“皇帝載誕之初,神光滿室,具興王之表。韞大圣之能?;驓饣蛟?,蔭映于廊廟;如天如日,臨照于軒冕。內(nèi)明外順,自險獲安,豈非萬福扶持,百祿攸集?!?/p>
公元587年(開皇七年)隋滅后梁,公元589年(開皇九年)隋滅陳,統(tǒng)一全國。隋文帝結(jié)束了中國上百年來分裂的局面,也結(jié)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zhàn)亂時代。
隋文帝楊堅
楊堅拯救了漢文化,因為春秋、漢代的文化典籍因幾百年來的混戰(zhàn),因戰(zhàn)火焚毀、遺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詔求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懊耖g異書,往往問出”,“一二年間,篇籍稍備”。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歷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三十七萬卷,七萬七千多類的圖書??纱蟛糠謭D書又毀于戰(zhàn)火,多少優(yōu)秀的學者,多少偉大的著作,多少中國的文明、輝煌都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但只要是諸子百家的書還在,只要是儒家經(jīng)典還能留存,中華文明就不會死。
隋文帝統(tǒng)一了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拔邈忓X”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車書混一,甲兵方息?!倍攘亢庠谒逦牡蹠r重新統(tǒng)一?!八迨辖y(tǒng)一南北,凡齊、周之故老,梁、陳之舊臣,咸薈萃一朝,成文章之總匯?!?/p>
北周的法律既殘酷又混亂,“內(nèi)外恐怖,人不自安?!痹跅顖哉莆毡敝苷鄷r就曾經(jīng)進行過改革,親手刪定刑書要制,但不太徹底。隋朝建立后,開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參考魏晉舊律,制定開皇律。開皇三年,隋文帝又命蘇威、牛弘修改新律,刪除苛酷條文。開皇律將原來的宮刑(破壞生殖器)、車裂(五馬分尸)、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桿上示眾)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規(guī)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余條,保留了律令五百條。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旧贤瓿闪俗詽h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讀通鑒論這樣贊評道:“古肉刑之不復用,漢文之仁也。然漢之刑,多為之制,故五胡以來,獸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慘。至于拓拔、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絞、斬、梟、磔,又有門房之誅焉,皆漢法之不定啟之也。政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絞、曰斬,改鞭為杖,改杖為笞,非謀反大逆無族刑,垂至于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死刑復奏制度是從開皇十五年形成定制的,隋文帝規(guī)定凡判處死刑的案件,須經(jīng)“三秦”才能處決死刑。隋書刑法志:“(開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決?!彼逦牡圻€下詔:“天下死罪,諸州不得便決,皆令大理覆治?!遍_皇律對后世律法影響深遠,楊堅修訂的法律唐朝基本上都繼承了。
隋文帝還曾頒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戰(zhàn)亡之家,給復一年”等仁政措施。隋文帝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減少了國家的財政開支,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給,不逾經(jīng)費,京司帑屋既充,積于廓廡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以一戶六口計,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這個數(shù)字大約直到唐玄宗時才達到。直到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繼位,計戶口380萬戶。唐玄宗時,全國760萬戶,4100萬人。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44萬頃,大業(yè)中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唐天寶十四年已墾田地1430萬頃。隋煬帝登基就有890萬戶,而唐太宗直到駕崩才有380萬戶,國力之差距可以想見。
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貞觀11年,監(jiān)察御史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jīng)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fā)現(xiàn)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nèi)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jīng)炭化的谷子50萬斤。由此可見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楊堅最早重視禮部來規(guī)范全國的禮儀道德。并真正以“禮”治國,才取得這樣驕人的業(yè)績。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我們今天繼承和弘揚禮儀之邦的傳統(tǒng),應該特別重視孔子提倡的為禮要敬、為禮要儉的精神。那種辦事不從簡,不節(jié)約,一味地圖形式,圖排場的做法,都是應該予以摒棄的。
無論是一個家庭,一個企業(yè),還是一個社會,都要永遠保持一種真誠的、實在的作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丟掉勤儉持家、勤儉建國的傳家寶。
譬如北辰,眾星共之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p>
——論語·為政
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huán)繞在它的周圍?!?/p>
這幾句話,表面上看來,非常容易懂??鬃犹岢鰜?,為政最重要是“德”。他認為一個大政治家的風范應當像天空中的北斗星一樣,它不因季節(jié)和時令而有所改變,也就是說孔子覺得一個政治家應當有自己的信念、氣節(jié),不會由于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擾而改變自己的初衷。
這樣的人在歷史上也有很多,尤其是那些賢良之臣,多半身上有這種氣度。
漢武帝晚年時,宮中發(fā)生了誣陷太子的冤案。當時,太子的孫子剛剛生下幾個月,也遭誅連被關在獄中。丙吉在參與審理此案時,心知太子蒙冤,他幾次為此陳情,都被武帝呵斥。他于是在獄中挑選了一個女囚負責撫養(yǎng)皇曾孫,自己也對其多加照顧。
丙吉的朋友生怕他為此遭禍,多次勸他不要惹火燒身,并且說:“太子一案,是皇上欽定,我們避之尚且不及,你何苦對他的孫子優(yōu)待有加?此事傳揚出去,人們只怕會懷疑你是太子的同黨了,這是聰明人干的事嗎?”
丙吉
丙吉臉現(xiàn)慘色,卻堅定地說:“做人不能處處講究心機,不念仁德?;试鴮O只是個孩子,他有什么罪?我這是看到不忍心才有的平常之舉,縱使惹上禍患,我也顧不得了?!?/p>
后來漢武帝生病臥床,聽到傳言說長安獄中有天子之氣,于是下令將長安的罪囚一律處死。使臣連夜趕到皇曾孫所在的牢獄,丙吉卻不放使臣進入,他氣憤道:“無辜者尚不致死,何況皇上的曾孫呢?我不會讓人們這樣做的。”
使臣勸他道:“這是皇上旨意,你抗旨不遵,豈不是自尋死路?你太愚蠢了。”
丙吉誓死抗拒使臣,他決然道:“我非無智之人,這樣做只為保全皇上的名聲和皇曾孫的性命。事急如此,我若稍有私心,大錯就無法挽回了。”
使臣回報漢武帝,漢武帝良久無語,后長嘆道:“這也許是天意吧?!?/p>
他沒有追究丙吉的事,反而因此對處理太子事件有了不少悔意。他下詔大赦天下罪人,丙吉所管的犯人都得以幸存。
多年之后皇曾孫劉詢當了皇帝,是為宣帝。丙吉絕口不提先前他對宣帝的救命之恩,知曉此情的家人曾對他說:“你對皇上有恩,若是當面告知皇上,你的官位必會升遷。這是別人做夢都想得到的好事,你怎么能閉口不說呢?”
丙吉微微一笑,嘆息說:“身為臣子,本該如此,我有幸回報皇恩一二,若是以此買寵求榮,豈是君子所為?此等心思,我向來絕不考慮?!?/p>
后來宣帝從別人口中知曉丙吉對自己的恩情,大為感動,夜不能寐,敬重之下,他封丙吉為博陽侯,食邑一千三百戶。
神爵三年,丙吉出任丞相。在任上,他崇尚寬大,性喜辭讓,有人獲罪或失職,只要不是大的過失,他只是讓人休假了事,從不嚴辦。有人責怪他縱容失察,他卻回答說:“查辦屬官,不該由我出面。若是三公只在此糾纏不休,親力親為,我認為是羞恥的事。何況容人乃大,一旦事事計較,動輒嚴辦,也就有違大義了?!?/p>
丙吉性情溫和,從不顯智耀能,不知情者以為他軟弱好欺,并無真才實學,對此,他也從不放在心上,且不因此改變心意。
一次,丙吉在巡視途中見有人群毆,許多人死傷在地,丙吉問也不問,只顧前行。看見有牛伸舌粗喘,他竟上前仔細察看,很是關心。他的屬官大惑不解,以為他不識大體,丙吉解釋說:“智慧不能亂用亂施,否則就無所謂智慧了。懲治狂徒,確保境內(nèi)平安,那是地方長官之事,我又何必插手親自管理?現(xiàn)在正是初春,??诖謿?,當為氣節(jié)失調(diào),如此百姓生計必定會受到傷害,這是關系天下安危的事,我怎能漠視不理?看似小事,其實是大事,身為宰相,只有抓住要領,才能不失其職。”丙吉的屬官恍然大悟,深為嘆服。那些誤解丙吉的人更是自愧不已,暗自責備自己的淺薄和無知。
孔子對于政治家的要求很高,他把德行與修養(yǎng)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因為他知道一個人沒有德行的話,他能禍害的僅僅是少部分人;而如果一個位高權重的人也沒有好的德行,那么他的危害就大了。所以身為領導的人一定要“為政以德”,內(nèi)心有道,其外在表現(xiàn)就無懈可擊。譬如北辰,你在那里本身不用動,只要發(fā)號施令,下面的人就像無數(shù)的星星,都會跟著你的方向動。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論語·八佾
孔子說:“坐在上級的位置,待人不寬厚;執(zhí)行禮制,不莊重認真;遇到喪事,不悲哀。這還有什么可以看的?”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兩句話含有很深的意義,尤其一個領導人更要注意這一點。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你是別人的上級,你不能容忍下屬的任何過錯與不足,那么做你下屬的人就慘了。這也是為什么當初管仲沒有把鮑叔牙推薦給齊桓公為相的緣故。歷史上有很多明君,他們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在小事情上他們都無比糊涂,不會把下屬逼得每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當然遇到大事情的時候,或者觸犯大原則的時候,他們也毫不客氣,一點也不手軟。
為禮要敬,并不是只限于下級對上級行禮要恭敬,上面對下面的愛護,也包括在禮的范圍之內(nèi)。而且都要敬,就是都要做到誠懇、真摯,不真誠沒有用。天天行個禮很方便,搞慣了成機械式很容易,但沒有誠意就沒有用。同樣的,做長官的對部下的愛護關懷,也要有誠敬之心,假的關懷沒有用。
“臨喪不哀”,就是當別人遇到悲痛的事情時,我們也要表現(xiàn)出真的哀痛,否則你就沒有必要假惺惺地去關心別人。假如沒有沉痛的心情,就是屬于“臨喪不哀”的一種情況。
以上幾點總結(jié)起來,孔子是要做上級的人有度量,并且能真心關懷下屬。容人之過,釋人之嫌,不但是一種為人的度量,同時是一種生存的謀略?!罢t會”的典故就說明了這一點。
楚國在與其他國家的戰(zhàn)爭中,連續(xù)幾次取得了勝利。群臣都向楚莊王祝賀,莊王設宴款待群臣。席間,莊王命最寵愛的妃子為參加宴會的人敬酒。
這時,天色漸漸暗下來,大廳里開始燃起蠟燭。猜拳行令,敬酒干杯,君臣喝得興高采烈,好不熱鬧。忽然,一陣狂風刮過,客廳內(nèi)所有的蠟燭一下全被吹滅,整個大廳一片漆黑。莊王的那位美妃,正在席間輪番敬酒,突然,黑暗中有一只手拉住了她的衣袖。對這突然發(fā)生的無禮行為,美妃喊又不敢喊,走又走不脫,情勢緊迫之下,她急中生智,順手一抓,扯斷了那個人帽子上的纓。那人手一松,美妃趁機掙脫身子跑到楚莊王身邊,向莊王訴說被人調(diào)戲的情形,并告訴莊王,那人的帽纓被扯斷,只要點明蠟燭,檢查帽纓就可以查出這個人是誰。
楚莊王聽了寵妃的哭訴,卻不以為然。他想,怎么能為了這點兒事就使部屬受到懲罰呢?于是,莊王趁蠟燭還未點明,便在黑暗中高聲說道:“今天的宴會,盛況空前,請各位開懷暢飲,不必拘禮,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纓扯斷,誰的帽纓不斷誰就沒有好酒喝!”群臣哪知莊王的用意,為了討得莊王歡心,紛紛把自己的帽纓扯斷。等蠟燭重新點燃,所有赴宴人的帽纓都斷了,根本就找不出那位調(diào)戲美妃的人。就這樣,調(diào)戲莊王寵妃的人,不僅沒有受到懲罰,就連尷尬的場面也沒有發(fā)生。按說,在宴會之際竟敢調(diào)戲王妃,那是殺頭之罪了。楚莊王為什么不加追究呢?他對王妃解釋說:“酒后失態(tài)是人之常情,如果追查處理,反會傷了眾人的心,使眾人不歡而散。”
時隔不久,楚莊王借口鄭國與晉國在鄢陵會盟,于第二年春天,傾全國之兵圍攻鄭國。戰(zhàn)斗十分激烈,歷時三個多月,發(fā)動了數(shù)次進攻。在這次戰(zhàn)役中有一名軍官奮勇當先,與鄭軍交戰(zhàn)斬殺敵人甚多,鄭軍聞之喪膽,只得投降。楚國取得勝利,在論功行賞之際,才得知奮勇殺敵的那名軍官,名叫唐狡,就是在酒宴上被美妃扯斷帽纓的人,他此舉正是感恩圖報??!
容人之過,方能得人之心。有過之人非常希望看到他人的寬容和友誼,希望得到悔過自新的機會。這種需要一旦得到滿足,其對立情緒便會立即消失,感恩戴德,“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涌泉相報”的情感很快在心理上占據(jù)主導地位。在這個基礎上,稍加引導,就會產(chǎn)生像“戴罪立功”那樣的心理效果。
如果說當年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之舉表現(xiàn)出他在諸侯中問鼎稱霸的韜略和氣魄的話,那么在宴會中摘纓之事,則表現(xiàn)了他那寬容大度的胸懷。
一名統(tǒng)御者能寬宥屬下的某些過失,寬大為懷,容人之過,念人之功,諒人之短,揚人之長,必然會得到部下的奮力相報,在客觀上為自己留下了一條后路。
赦小過,舉賢才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論語·子路
仲弓準備到魯國季氏家做事,他臨行前來向老師請教:“老師你告訴我怎樣為政吧?”
孔子說:“第一件事,你到了那兒要搞清楚職務之間的權責問題,務必做到權責分明;第二件事,你作為領導,居上要寬,能赦人小過;最后一件事,向你的上級推薦賢才?!?/p>
看了孔子的回答,相信第一件事大概很多人能夠做好,后面的兩件事恐怕就未必能做到了。有的領導人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全然不顧下屬的面子,當眾訓斥,這樣的領導能讓下屬甘心為他做事嗎?所以我們看歷史上有的名臣賢相一般不會這樣做,他們總是把下屬單獨拉到一個地方,語重心長,最后往往說得下屬聲淚俱下,并表示愿意為他肝腦涂地。我們看這就是會當領導的,赦人小過,而且還能顧及他人的自尊心,武則天這點就做得很好。
武則天當政時期,曾下詔禁止天下屠殺牲畜、捕撈魚蝦,弄得王公大臣宴請賓客只能吃素席,不敢?guī)в幸稽c兒葷腥。
朝中有個叫張德的人,官為左拾遺,一直受到武皇的信任。在他兒子出生后的第三天,親友、同僚紛紛前去祝賀。張德覺得席上都是素菜實在過意不去,便偷偷地派人殺了一只羊,做了一些肉菜,并包了一些羊肉包子讓大家吃。
武則天
也許是這些親朋好友與同僚好久沒有吃到葷菜了,見席上有肉,便來了興致,把酒臨風,猜拳行令,好不熱鬧。三個時辰過去,大家酒足飯飽,各自回去。張德心中自然也十分高興。不料,在他的同僚中有個叫杜肅的,官拜補闕,見席上有肉,認為張德違犯了武皇的詔令,頓生歹意。臨散席時,他悄悄將兩個肉包子揣在懷中,偷偷跑去武皇那里告了黑狀。
第二天早朝,武皇處理完政事之后,突然對左拾遺張德說:“聽說你生了個兒子,我向你表示祝賀?!睆埖逻殿^拜謝。武皇又說:“你那席上的肉是從哪里來的?”張德一聽,嚇得渾身哆嗦,他知道,違詔殺生是要犯死罪的,故連連否認道:“為臣不敢!為臣不敢!”武則天見狀,微微笑道:“你說不敢,看看這是什么?”說著,便命人將杜肅寫的告狀奏章和兩個肉包子遞給了張德。張德一見,面如蠟紙,不住地叩頭說:“臣下該死!臣下該死!”此時告狀的杜肅,站在一旁揚揚得意,專等封賞。
武則天對這一切早已看在眼中,稍稍一停,便對張德說:“張德聽旨:朕下詔禁止屠殺牲畜,紅白喜事皆不準腥葷。今念你忠心耿耿,又是初犯,也就不治你罪了?!?/p>
張德聽后高聲喊道:“謝主隆恩!謝主隆恩!”而杜肅卻驚得瞪大了眼睛。
只聽武皇又道:“不過,張德你要接受教訓,今后如再請客,可要選擇好客人,像杜肅這種好告黑狀的人,可不要再請了!”一時間,張德感激得痛哭失聲,諸大臣見武皇如此忠奸分明,不信讒言,用人不疑,便一起跪倒在地,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而那個告狀的杜肅,在眾人鄙視的目光下,羞愧得無地自容,“退朝”二字剛一落音,便趕緊溜走了。
這就是武皇高明的地方,她讓下屬明白她不是一個糊涂的皇帝,她知道了下屬的過錯但是又赦免了他,這樣才讓眾臣在感到皇威的同時也感受到她的恩澤,正所謂恩威并施,這樣的領導當然能贏得下屬的心。
孔子所說的第二件事難做,第三件事就更難做。因為第二件事考驗的是你的度量,第三件事不僅要看你的度量——因為如果是一個嫉賢妒能的小心眼的人是不會推薦賢才的,與此不同,它還考驗你察人識人的眼光,所以說第三件事就更難做了。仲弓問孔子:“怎么才能推舉賢才呢?”孔子說:“你推薦你知道的賢良之人,對于你不知道的就留給別人去推薦吧?!?/p>
談到舉賢才就不能不提一個人,他就是宋朝的著名賢相——王旦。他不僅做到了居上以寬,更做到了舉賢才,是為后世敬仰的賢相。王旦任宰相十一年,為政清廉,處事謹慎,善斷大事,為人寬厚,以德服人,顧全大局,備受時人的尊敬和贊譽。其德行修養(yǎng)與人格魅力至今仍令人嘆服;其廉潔自律、忠心為國、公而無私的品質(zhì)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寇準塑像
寇準為樞密使時,王旦為宰相,中書省有事需要與樞密院溝通,所擬的文書違反了詔令格式,寇準立即把這事報告了皇帝。真宗大為生氣,對王旦說:“中書行事如此,施之四方,奚所取則!”王旦趕緊跪倒說:“此實臣等過也!”中書省的官吏也因此受到處罰。不過一個月,樞密院有事需要傳達給中書省,其文書也不符合詔令格式,中書省的官員發(fā)現(xiàn)后,以為有了報復的機會,就非常得意地將文書呈送給王旦,王旦看后卻下令退還給樞密院。樞密院的官員把這件事告訴了寇準,寇準感到非常慚愧。后來寇準對王旦說:“同年,甚得許大度量?”每當王旦拜見皇帝時,都要稱贊寇準的才華,而寇準卻經(jīng)常在皇帝面前議論王旦的短處。一次,真宗對王旦說:“卿雖談其美,彼專道卿惡?!蓖醯┐鸬溃骸俺荚谙辔痪茫I失必多,準對陛下無所隱,益見其忠直,此臣所以重準也!”由此,真宗更認為王旦賢明寬厚。
寇準得知將被罷去樞密使職務后,便托人到王旦家私下請求出任使相,王旦聽后非常吃驚地說:“宰相之任豈可求邪?吾不受私請?!笨軠蚀笫?。不久后真宗問王旦:“準當何官?”王旦說:“寇準未三十歲,已登樞府,太宗甚器之。準有才望,與之使相,令當方面,其風采足以為朝廷之光?!彼烊蚊軠蕿槲鋭佘姽?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軠式拥皆t令后前去拜謝皇帝:“若非陛下知遇提拔,臣哪會有今天!”真宗告訴他是王旦推薦的,寇準既羞愧又感慨,逢人便說:“王同年器識,非準可測也?!边@樣的氣度確實非一般人能具備,別人在領導面前盡說他的壞話,而他能不怒不惱,反而大力推薦寇準。當寇準去求官的時候,王旦自己明明要舉薦他,卻還是嚴厲拒絕他:“宰相這樣重要的位置豈是隨便就可相求的?”王旦的做法和某些人不同,這些人如果要打算推薦你,恨不得立刻告訴你,要你感激涕零、感恩戴德??偠灾獰每鬃铀f的三把火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孔子所要求仲弓的三件事——明確職責、居上要寬、推舉賢良,正是對一個好領導的內(nèi)在要求。這第一把火,“權責明晰”是為了各司其職,井然有序。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互相推諉的現(xiàn)象,也不會有人敢隨意越權。紅樓夢中秦可卿死后,王熙鳳協(xié)理寧國府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確眾人的權限與職責,因而說這把火不得不燒。第二件事,要求居上要寬,也就是要求做領導的切莫吹毛求疵。這個世上哪里有什么完人,下屬偶爾犯了一點小錯不要當作驚天動地的大事來批評,這樣做只會令下屬寒心。第三件事,要求做領導的像一個“伯樂”,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力求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否則因為嫉賢妒能而獨霸位置就是“竊位”的小人了。
古人說為官一生要造福一方百姓,其實做官也好做人也罷,古今都相同,“人”做不好的,“官”自然也就當不好。要燒好當官的三把火,先要把“人”做好,這是最緊要的,也是孔子屢次提到的準則。
既富,教之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樱趾渭友??”曰:“教之。”
——論語·為政
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為他駕車??鬃诱f:“人口真多呀!”冉有說:“人口已經(jīng)夠多了,還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比接姓f:“富了以后又還要做些什么?”孔子說:“對他們進行教化。”
在這句話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這是正確的。但這并不是說,對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觀念中,教化百姓始終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所以,在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張居正是明朝的一位重臣,也是歷史上很有影響的人物。他在為國家安全和民眾富裕方面,嘔心瀝血。萬歷初年,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后當政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zhèn)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歷十年(1582)卒,贈上柱國,謚文忠。
張居正
作為一個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張居正對明王朝所面臨的問題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當時國力匱乏和盜賊橫行都是由于吏治不清造成的。官吏貪污,地主兼并,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奔又实鄣母F奢極欲,百姓因此才饑寒交迫,落草為寇。由于張居正客觀地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正確地把握了問題的實質(zhì)和關鍵,這才使他的改革能夠順應歷史的潮流,并受到廣泛的歡迎。
基于上述看法,張居正決定從整頓吏治開始他的改革。萬歷元年(1573)十一月,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內(nèi)閣控制六科。對于要辦的事,從內(nèi)閣到六科,從六科到衙門,層層考試,做到心中有數(shù)。改變了以往“上之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恒藐藐”的拖拉現(xiàn)象??汲煞ǖ膶嵭校岣吡烁骷壊块T的辦事效率,而且明確責任,賞罰分明,從而使朝廷發(fā)布的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張居正整飭吏治的目的主要還是“富國強兵”,這條紅線貫穿于他的改革之始終,實行考成法的最大收獲也正在于此。
張居正在施行考成法時,將追收賦稅作為考成的標準。萬歷四年規(guī)定,地方官征賦試行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同年十二月,據(jù)戶科給事中奏報,地方官因此而受降級處分的,山東有十七名,河南二名;受革職處分的,山東二名,河南九名。這使懼于降罰的各級官員不敢懈怠,督責戶主們把當年的稅糧納完。由于改變了拖欠稅糧的狀況,使國庫日益充裕。據(jù)萬歷五年戶部統(tǒng)計全國的錢糧數(shù)目,歲入達435萬余兩,比隆慶時每歲所入(含折色、錢糧及鹽課、贓贖事例等項銀兩在內(nèi))250余萬兩之數(shù),增長了74%。財政收支相抵,尚結(jié)余85萬余兩,扭轉(zhuǎn)了長期財政虧虛的狀況。正如萬歷九年四月張居正自己所說的:“近年以來,正賦不虧,府庫充實,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可見,實行考成法雖是一種政治改革,但它對整頓田賦、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僅靠考成法增加的收入仍是有限的,仍遠遠不能滿足王公貴族的無限揮霍。張居正認為人“古之理財者,汰浮溢而不騖入,節(jié)漏費而不開利源”。理財還是要以節(jié)用為主。他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幾乎都在圍繞這個中心進行。
比如,他通過加強對官吏的考核,裁減冗員,節(jié)省朝廷的俸祿開支。據(jù)對“兩京大小九卿及各屬,有沉濫者裁之”,竟“汰冗員二三”。同樣,張居正也通過各種途徑削減朝廷的軍費開支。一方面與韃靼人修好,通貢互市,保持邊境安定,減少戰(zhàn)爭費用,另一方面也大量削減撫賞開支。到萬歷二年,北邊“三鎮(zhèn)二歲之中,所費不過萬余,而所省已百余萬”。還通過減客兵,清糧糗的辦法減少支出,“歲所省,兒得數(shù)十百萬”。
同時,張居正還要求封建社會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勒緊褲帶,和大家一道過緊日子。他不僅多次向神宗提出“節(jié)用愛民”,“以保國本”,而且在皇室的奢侈性花費上,也是錙銖必較,寸步不讓。萬歷七年,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以備光祿寺御膳之用,張居正據(jù)理力爭,上疏說,戶部收支已經(jīng)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覺費力,若一旦有四方水早之災,疆場意外之變,何以給之?”他要求神宗節(jié)省“一切無益之費”。結(jié)果,不僅免除了這十萬兩銀子的開支,連宮中的上元節(jié)燈火、花燈費也被廢止。在張居正的力爭下,還停止重修慈慶、慈寧二宮及武英殿,停輸錢內(nèi)庫供賞,節(jié)省服御費用,減蘇松應天織造等,使封建統(tǒng)治者的奢侈消費現(xiàn)象有所收斂。
明神宗
對于自己的用度,張居正也是力戒奢華。纂修先皇實錄,例得賜宴一次。張居正參加篆修穆宗實錄,提出辭免賜宴。他說:“一宴之資,動之數(shù)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節(jié)財之道。”他還請求將為明神宗日講的時間放在早上,可以免晚上的燈火費用。
張居正在整頓吏治、厲行節(jié)約的過程中,不僅自己廉潔奉公,而且對家屬也嚴格要求。兒子回江陵應試,他吩咐兒子自己雇車;父親生日,他吩咐仆人帶著壽禮,騎驢回家祝壽。萬歷八年,居正次弟張居敬病重,回鄉(xiāng)調(diào)治,保定巡撫張鹵例外發(fā)給“勘合”(使用驛站的證明書),居正立即交還,并附信說要為朝廷執(zhí)法,就不能不以身作則。對于明王朝來說,張居正確實是難得的治國之才。他早在內(nèi)閣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時候,寫過一偈:“愿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確是做到了。
張居正克勤克儉,兢兢業(yè)業(yè)地輔國,充分地表現(xiàn)了孔子的仁德思想,為了百姓,敢于和皇帝爭辯。不愧是一代名臣。
張居正的治官行為,提現(xiàn)了“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的基本準則。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這么做的,待人接物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實好善,實事求是,講究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