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兒童教育 >論語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四章 修養(yǎng)篇2
第四章 修養(yǎng)篇2
作者:劉加臨   |  字數(shù):12348  |  更新時間:2015-03-18 13:43:54  |  分類:

兒童教育

見賢思齊,見過自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論語·里仁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到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應該在內(nèi)心進行自我反省?!?/p>

在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中,如果說“一日三省”是向內(nèi)心、向自我求助的話,“見賢思齊”就是向外求助,為自己找一個學習和提高的參照物。

其實“思齊”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遺憾的是生活中我們見的更多的是這樣一種“思齊”:某某人一夜成名,我要是也有這樣的機會就好了;某某人一夜暴富,怎么機會沒落到自己的頭上?甚至對某某人的不義之財、不勞之獲垂涎三尺……“思齊”的結果就是力圖找捷徑從而走上邪路。

所以“思齊”首先要求你對好壞善惡有基本的辨識能力,知其賢而思之,知其不賢而改之。同時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見別人“不賢”之處,如果確實是有違道德原則的事,在自己以之為誡的同時,還應大力反對、鞭撻;但如果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大可不必興師動眾,把眼光全放在別人的所謂“不賢”上。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博客里寫道:一位老人這樣說,別人罵了你,十年間,他們除了罵你再沒寫出什么,你被罵了,十年間,除了沒有回罵之外你寫完了一切。有了這份筆墨賬,不必再做其他裁判。

的確,這些年來,余秋雨確實挨過不少罵,罵他的人中包括很多批評家,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的,余秋雨沒有把這些“罵聲”放在心上,一邊挨罵一邊繼續(xù)創(chuàng)作,而他的作品也依然精彩。但是那些批評家的大作,又有誰拜讀過呢?

其實我們普通人在很多時候都去把經(jīng)歷放在關注別人的缺點,評論別人的缺點上面,其實這樣是毫無用處的,既浪費我們自己的精力,更不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我們正確的做法是:見賢思齊,見不賢內(nèi)自省??匆妱e人有優(yōu)點,我們主動去學習,看到別人有不好的地方,我們就去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如果有我們就去改掉。這才是正確的、利人利己的做法。

“見賢思齊”的反面就是嫉賢妒能,不是向比自己強的人學習,而是處心積慮謀害人家。

自古以來,嫉賢妒能者都難以成大氣候,甚至還會落得不堪收拾的下場。因為這種人不僅才能相對稍遜一籌,而且由于心胸狹窄,一旦妒火燃起,就有可能失去理智,進而喪心病狂地不擇手段,以致一步步走向毀滅之路。戰(zhàn)國時期的龐涓,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龐涓謀害孫臏的過程很多人都熟悉,這里不再贅述,總之,龐涓最終落得個死于非命的下場,可以說這是他自己為自己鋪設的。如果他能夠向師兄孫臏謙虛請教,互相切磋,共同進步,說不定會出現(xiàn)像“將相和”那樣的好景況,成就事業(yè),流傳美名??上У氖?,他沒能見賢思齊,而是采取了卑劣的打擊手段。結果,害了別人,更害了自己。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對比自己能力強的人所持的心態(tài)是忌妒,而對比自己水平差的人則加以鄙視和嘲笑。這種態(tài)度對他們本身有什么好處嗎?可以說是有害無益。真正的聰明人,總是會向比自己強的人虛心學習,以使自己盡快達到對方的水平;而見了有毛病的人,則會對照對方來反觀自己,看看自身是否也有這方面的不良現(xiàn)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才是能夠切實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品位、不會走向相反方向的有效途徑。

有句老話說的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地學習,這樣才可以進步,而怎么學習又該向誰學習呢?這時就需要自己用心去發(fā)現(xiàn)了,看看自己身邊的人,是不是有很多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他們的身上是不是有很多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如果是,那么我們就應該去學習,這樣自己的才能與道德就會得到提升。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p>

——論語·述而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p>

孔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坦蕩、達觀,無論得意或艱困,都能做到俯仰無愧;小人常為名利所絆,患得患失,所以悲切、憂愁。梁漱溟先生對此進一步說,這也是告訴人們?yōu)槿颂幨啦灰商熳矫e人,猜疑別人,以致使自己患得患失。

有一則寓言,說的是“疑人偷斧”的故事。一個人丟失了斧頭,就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從此后他便每天觀察鄰居兒子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tài)。這樣一觀察,他覺得鄰居的兒子怎么看都是偷斧子的樣子,思索的結果進一步強化了他原來的假想,于是他斷定賊就是鄰居兒子??墒沁^了不久,他在山谷里找到了自己砍柴時丟失的斧頭,這時候他再看那個鄰居的兒子,竟然一點也不像偷斧子的賊了。這個人無疑是一個愛成天捉摸別人的人,一開始他就給自己下了個結論,然后走進了猜疑別人的死胡同。要不是后來找到了斧子,不知道他還會做出什么事情呢。

古人云“長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長相疑。疑神疑鬼的人,看似懷疑別人,實際上是在懷疑自己,缺乏自信。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認為不如別人,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計自己。有些人以前由于輕信別人,在交往中受過騙,蒙受過巨大精神損失和情感挫折,結果萬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一個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別人,越不易產(chǎn)生猜疑心理。

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歷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事情,因為猜疑,夫妻離異;因為猜疑,朋友反目;因為猜疑,大打出手,導致悲劇。不知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體會,當幾個同事聚在一起,悄悄說話,你會懷疑他們是在講你的壞話;你告訴朋友一個秘密后,你會不停地想他是否講給別人聽;一位朋友對你的態(tài)度冷淡了些,你會覺得他可能對你有了看法,就拿最簡單的上網(wǎng)來說,你很好的一個網(wǎng)友突然離線了,連個再見也沒說,你就懷疑他是不是不想理你了,煩了;你的男朋友一連幾天沒打電話給你,你就覺得他變心了,就生氣,傷心難過……如果你有這些情況,那么可以說你真的疑心較重了。

同事們之間的議論有好多話題,你應該先想一想自己真能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讓別人有那么大的興趣去議論你嗎?其實這些都是你在自尋煩惱。朋友是你信得過的朋友,那就不用擔心他會向別人說你的秘密。朋友對自己態(tài)度冷淡了,可能是他自己有心事,情緒不好,正需要你去關心一下呢。好友突然離線,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停電、掉線,或是有別的原因,需要你的理解。男朋友沒給你打電話,可能這些天很忙,在加班……猜疑好像一條無形的繩索,它會捆綁住我們的思路,使我們遠離朋友。如果疑心過重的話,那么就會因一些根本沒有或不會發(fā)生的事而憂愁煩惱,郁郁寡歡,其結果是可能無法結交到朋友,變得孤獨寂寞,對身心健康是極為有害的。有時候,哪怕是一點點的猜疑,也可能讓你失去最珍貴的東西。

一個人一旦掉進了猜疑的陷阱里,便容易處處神經(jīng)過敏,對他人對自己心生疑慮,損害正常的人際關系。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拓寬我們的胸懷,來增加對別人的信任,排除不良心理,敞開心扉,將心靈深處的猜測和疑慮公之于眾,增加心靈透明度,求得彼此之間的了解溝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閡。我們應無視小人傳播的流言,因為猜疑之火往往在小人的煽動下,越燒越旺,導致人失去理智,釀成惡果。因此,面對流言蜚語時,我們千萬要冷靜,坦誠相待。須知,“長相知,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長相知”。

放利而后行

子曰:“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論語·里仁

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必然招致更多怨恨。”

從古至今,很多人在利益面前摔了跟頭,私欲膨脹,引火燒身。

我們都曾聽過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老頭兒打魚網(wǎng)到了一條會說話的金魚,金魚哀求老頭兒放了它,并許諾要用貴重的報酬酬謝老人。老太婆向金魚提出要木盆、要木房——要當貴婦人、要當女皇的要求,金魚一一答應了她,當老太婆提出要當海上的霸王,金魚收回了她的一切,一切回到了從前,老太婆依舊一無所有。

漁夫救了金魚,這是義,但漁夫的老婆不能挾義索利。金魚知恩圖報也是義,但它不能無限地滿足貪婪的要求。在這個故事中,義最終變質,蛻變成純粹的利,讓人鄙棄。而貪婪的唯利是圖的老太婆也最終得到了懲罰。

伊索說過,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xiàn)在所有的都失去了。

春秋時期,一年夏天,魯宣公興致勃勃地把漁網(wǎng)撒在潭里準備捕魚。正在這時,里革剛好從潭邊路過,見到魯宣公后立即把他的漁網(wǎng)的繩剪斷,并且把網(wǎng)拉上來扔掉了。

魯宣公不知何意,正要發(fā)怒,里革忙解釋說:“我主可曾聽說過,古時候,春暖花開之際,萬物復蘇。這時候,鳥獸剛好懷胎,水中的動物也基本成熟,狩獵師就下令禁止用兔網(wǎng)、鳥網(wǎng)捕捉鳥獸,而只用矛刺取魚鱉,將它做成魚干,以備夏天食用,這樣做是為了促使鳥獸生長;到了夏天,鳥獸長成,水中動物又開始孕育,漁師在這時又下令禁止使用大小漁網(wǎng)捕魚,只是設陷阱,在陷阱中裝設捕獸的裝置,捕取禽獸,這樣一來,不論魚蝦鳥獸都能有休養(yǎng)生息的時候了。如此都是為了積蓄物力,補足國家所需。那個時候,人們不會為了眼前的利益而貪得無厭,一味索取。比如,人們在山上不會砍伐樹木所生的新芽;在草地里,也不會隨意割取未長成材的草木;捕魚時,禁止捕撈有卵的魚和小魚;狩獵時,要等到那些幼鹿等小獸長大后再獵捕;抓鳥也要先等那些鳥卵孵出,小鳥長成;就是對可食的蟲子,也要留下卵和未生翅的幼蟲。這樣各種植物、動物才能生息繁衍,人們也才能有源源不斷的食物供給啊。如果古人為了一時的痛快、一時的滿足而不計后果,恐怕現(xiàn)在留給我們的就所剩無幾了?,F(xiàn)在魚正在產(chǎn)卵,您不等魚生長,又用這樣的小孔網(wǎng)捕撈,大王這可是有些貪心不足啊。您是一國之君,如果下面的人效仿你的樣子,更加貪婪,干脆把這潭水都抽干了不就可以把所有的魚都捉到嗎?但這樣做以后這里還會有魚嗎?所以說,貪得無厭最終只會讓自己,讓子孫后代一無所獲??!”

從里革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人不應該貪圖眼前的小利,而應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

人的本性本就存在著美與丑兩個方面,如果說貪得無厭是人的劣根性,那么能夠自制就是人性的光輝亮點。誰都容易掉進貪婪的泥潭,唯有克制才是救助自己的繩索。時刻記得:貪婪容易,自制難。一時的獲利或許會令你興奮不已,但到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終將一無所獲。

據(jù)說某地農(nóng)民為了抓捕偷食糧食的猴子,發(fā)明了一種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他們把一只葫蘆型的細頸瓶子固定好,系在大樹上,再放入大米。到了晚上,猴子來到樹下,就把爪子伸進瓶子去抓大米。這瓶子的妙處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剛剛能夠伸進去,等它抓一把大米后,爪子卻怎么也拉不出來了。貪婪的猴子絕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大米,就這樣,第二天,農(nóng)民把它抓住的時候,它依然不會放手,直到把那把米放入嘴中。因貪欲喪失理智的人就如同偷糧食的猴子,眼中只見利益,卻對危險視而不見。

貪欲的最終結果是葬送自己。為蠅頭小利鋌而走險,最終葬送了生命的大有人在。因此,要活得長久快樂,最好戒除自己的私心與貪婪。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p>

——論語·里仁

孔子說:“一個人不怕沒有地位,最怕自己沒有什么東西立得住腳。也不要怕沒有知己,更不要怕沒有人了解,只要能夠充實自己,別人自然能知道你。”

人類的毛病之一就是相信自己很了不起,自信過了頭也就容易驕傲自大。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不能忍受,大發(fā)“懷才不遇”、“生不逢時”之類的感慨。孔子就是要提醒人們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從自身努力做起。那些抱怨沒有伯樂的人多半根本就不是千里馬。所以孔子說一個人不怕自己沒地位——他是說不要憂慮自己將來沒有用武之地,而要憂慮人家拿什么來立你呢?這句話一針見血,不要老說人家不賞識你,那自己有沒有真本事呢?是千里馬就會有伯樂,是珍珠就會發(fā)光,范雎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范雎是戰(zhàn)國末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出生在魏國,原想周行天下,游說諸侯,但由于家境貧寒,沒有錢打通關節(jié),只好投在魏國大夫須賈的門下,等待時機。

一次,范雎隨須賈一道出使齊國。齊王見他能言善辯,才華過人,就派人送給他十斤金子和牛肉等物。范雎堅持謝絕而不敢接受。須賈聽說此事,以為范雎把機密泄露給齊國了?;貒螅氋Z向相國魏齊告發(fā)范雎泄露機密,魏齊不容分辯就把范雎抓來毒打。范雎肋骨被打斷,牙齒被打落,血肉模糊,似乎已經(jīng)死去。于是,魏齊讓手下人用蘆席把他的尸體包著丟在廁所的坑里,輪流把小便撒在范雎身上??墒鞘澜缟系氖虑楹芷婷睿部赡苁悄虼碳ち朔饿?,他居然蘇醒了過來,并對看守他的人說:“請你把我運出去,我一定重重地謝你?!笨词赝榉饿?,向魏齊謊稱已經(jīng)把尸體扔到山里去了。范雎就這樣奇跡般地脫險了。

秦昭王

此后范雎躲進朋友家里,并且改名為張祿。不久,經(jīng)過幾番周折,被秦國使者帶到秦國。當時,秦昭王在位,大權被親貴把持。范雎了解到國王同太后之間的矛盾,看準機會上書陳述方略。果然被昭王詔見,秦王還很恭敬地再三向他求教??吹秸淹跽\懇的態(tài)度,范雎暢所欲言,盡陳己見。在談到秦國的外交政策時,范雎著重分析了連橫策略,并認為其已經(jīng)過時,遠攻齊國尤其大錯特錯,他指出秦國的外交方針應該是遠交近攻。他對昭王說:“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到一寸土地則王之寸也,得到一尺土地亦王之尺也?!闭淹醪杉{了他的政策,拜范雎為相。

范雎做了秦的相國,還是叫張祿。魏國人不知道,還以為范雎老早就死了。魏國聽說秦國遠交近攻的方針,準備攻打韓、魏兩國,急忙商議對策。于是派人去對秦國的決策人張祿行賄,請求秦國停止對魏國采取軍事行動。這位使者正是當年迫害范雎的須賈。范雎聽說須賈來了,覺得自己有了報仇的機會。他換上破舊不堪的衣裳,到須賈下榻的地方。須賈看見范雎,吃了一驚。但眼前的范雎寒酸、潦倒,也就沒有緊張的必要了。

范雎裝窮酸一點破綻也沒露出來,反倒引起須賈的憐憫和同情,他送范雎御寒的衣物,并留他吃飯。范雎說可以幫他引見秦相張祿,還替須賈找來四匹馬駕的高大車子,親自為須賈執(zhí)轡趕車,一直把車趕進相國公館。當守門人告訴須賈,張祿就是范雎時,須賈嚇得魂不附體,膝蓋一軟跪在地上,邊叩頭邊求饒命。戲弄須賈一番后,范雎決定不殺他,打發(fā)他返回魏國。

范雎相秦期間,秦國大舉進攻三晉。在攻打趙國時范雎派間諜帶黃金萬兩到趙國進行離間,放出謠言說:“秦國最擔心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做將軍,廉頗老了很容易對付。”我們都知道趙括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紙上談兵”的主角,根本不會領兵打仗。謠言傳到趙王耳朵里,趙王正對廉頗堅守不戰(zhàn)的策略不滿,一氣之下就做出決定,派趙括接替廉頗與秦國交戰(zhàn),趙王落入范雎的圈套中。秦國秘密命令白起為將,開始佯作撤退,然后出其不意地切斷趙軍退路和糧食供應線,致使趙軍斷糧四十六天。這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zhàn),最終趙軍四十萬人投降。

范雎在秦國任相十余年,縱橫捭闔,百千謀略信手拈來,一直受到尊重,是一位非常厲害的謀略家。

從范雎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只要你有真才實學就有你展現(xiàn)才華的機會,你的智慧有多大,你的舞臺就有多大。報怨命運的不公或者懷才不遇都是弱者的表現(xiàn),上天給了我們很大的舞臺,沒有人可以阻止你前行的腳步。也許我們現(xiàn)在還很渺小,渺小到自己都開始懷疑自己的才華,但是只要我們堅定信心,自己真的是一匹千里馬就不怕沒有伯樂賞識,困難都是暫時的。也許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夠,抑或是機會還沒有到來,不要因此而垂頭喪氣,曙光總在不遠的前方。真正需要擔心的是我們究竟是不是“千里馬”,抓緊時間鍛煉自己的能力比唉聲嘆氣要實在得多。

謙虛,最高深的學問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

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p>

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p>

——論語·公冶長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比,誰強些?”子貢說:“我怎能和他比!他能聞一知十,我只能聞一知二。”

孔子說:“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p>

孔子最喜歡顏回,幾次表示像顏回這樣的人早死真是老天爺不公,人們常說的“由來才命兩相妨”也不是全無道理,有很多天才都是英年早逝,否則還要有更大的成就才是。

孔子有一天大概很清閑,和子貢聊天。他說:“子貢,你說老實話,你自己覺得你和顏回哪一個厲害?”這是孔子在問子貢他和同窗顏回哪個人的學業(yè)好。子貢是一個非常聰明而且有自知之明的人,仿照子貢的回答,說:“哎呀,老師你饒了我吧。我哪里敢和他相提并論???你告訴我們一,顏回就能參悟到十。而我也就知道一二而已?!笨鬃诱f:“你啊,在學業(yè)上還真不如他。不僅你不如他,連我也不如他?!碑斎贿@是孔子的自謙語,但是不得不說顏回一定是一個悟性極高、道德極好的學生,做老師的人最高興的事莫過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子貢的精神,他自己也是成就很高的,非常有才華,品行也不錯,但是他沒有驕傲。這在很多事情上都有反映,比如,還有幾次他對孔子聲譽的維護,他不允許人家說他比孔子的學問要好。換了今天的人,沒準還巴不得有人恭維自己呢!正好順水推舟,讓自己得一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美名。只要自己能出名,哪里還管得了老師的死活啊?

一般來說聰明人都容易驕傲,覺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從來不肯低頭。這是人類的通病,更是聰慧者常犯的錯誤,所以子貢的謙虛也就顯得格外寶貴。

世人切不可如清朝的畢秋帆那樣自滿。乾隆三十八年,畢秋帆任陜西巡撫。赴任的時候,經(jīng)過一座古廟,畢秋帆進乾隆廟內(nèi)休息。一個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經(jīng),有人報巡撫畢大人來了,這個和尚紋絲不動,只顧念經(jīng)。畢秋帆當時剛四十出頭,正是英年得志,自己又中過狀元,名滿天下,見老和尚這樣傲慢,心里很不高興。老和尚念完一卷經(jīng)之后,離座起身,合掌施禮,說道:“老衲適才佛事未畢,接待疏慢,望大人恕罪。”

畢秋帆說:“佛家有三寶,老法師為三寶之一,何言疏慢?”

隨即,畢秋帆上坐,老和尚側坐相陪。

交談中,畢秋帆問:“老法師誦的何經(jīng)?”

老和尚說:“法華經(jīng)?!?/p>

畢秋帆說:“老法師一心向佛,摒除俗務,誦經(jīng)不輟,這部法華經(jīng)想來應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個‘阿彌陀佛’?”

老和尚聽了,知道畢秋帆心中不滿,有意出這道題為難他,于是不慌不忙,從容地答道:“老衲資質魯鈍,隨誦隨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屢考屢中,四書想來也應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個‘子曰’?”畢秋帆聽了不覺大笑,對老和尚的回答極為贊賞。

獻茶之后,老和尚陪畢秋帆觀賞菩薩殿宇,來到一尊歡喜佛的佛像前,畢秋帆指著歡喜佛的大肚子對老和尚說:“你知道他這個大肚子里裝的是什么嗎?”

老和尚馬上回答:“滿腹經(jīng)綸,人間樂事?!?/p>

畢秋帆不由連聲稱好,接著問他:“老法師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為什么要拋卻紅塵,皈依佛門?”

老和尚回答說:“富貴如過眼煙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凈土?”

兩人又一同來到羅漢殿,殿中十八尊羅漢各種表情,各種姿態(tài),栩栩如生。畢秋帆指著一尊笑羅漢問老和尚:“他笑什么呢?”

老和尚回答說:“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畢秋帆一頓,又問:“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說:“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貪戀富貴的人,可笑;倚勢凌人的人,可笑;鉆營求寵的人,可笑;阿諛逢迎的人,可笑;不學無術的人,可笑;自作聰明的人,可笑……”畢秋帆越聽越不是滋味,連忙打斷他的話,說道:“老法師妙語連珠,針砭俗子,下官領教了?!闭f完深深一揖,便帶領仆從離寺而去。

著名的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學識淵博,然而他從來不會自滿,他流傳下來的名言警句有一句很有意思:“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币粋€人到了這樣的成就還能謙虛得如幾歲的孩童,真是難得?!爸t受益,滿招損”,這是古人留給我們這些后世之人的智慧。

如今整個社會風潮是講究有個性、要自信,然而很多人將自信理解成了驕傲自大,這真是自己的損失。所以,我們要學會謙虛地對待一切,即使你很有才能,也不應該恃才傲物、驕傲自滿。

鄉(xiāng)原,德之賊也

子曰:“鄉(xiāng)原,德之賊也?!?/p>

——論語·陽貨

孔子說:“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賊?!?/p>

圣人微言大義,一言以蔽之,倒是孟子對孔子的“鄉(xiāng)原”的問題做了較為詳細的闡發(fā)。

在孟子·盡心下里,孟子引述了孔子在我們這里所說的:“鄉(xiāng)原,德之賊也。”學生萬幸便問:“什么樣的人可以叫作鄉(xiāng)原呢?”孟子回答:“閹然媚于世也者,是鄉(xiāng)原也?!睋Q句話說,鄉(xiāng)愿就是那種一味做事圓滑的人。萬幸并沒有很理解,于是又問:“一鄉(xiāng)的人都稱他為老好人,他自己也到處都表現(xiàn)得像個老好人,孔子為什么還要說他是偷道德的賊呢?”孟子說:“是啊,這種人,你要說他有什么不對又舉不出例來,你要指責他似乎又無可指責。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世俗,看起來還很忠信廉潔,很得大家的喜歡。但實際上,他的作為并不合于堯舜之道,所以說他是偷道德的賊?!?/p>

說到底,是因為這種好好先生四處討好,八面玲瓏,無論在什么事情上都搞無原則的一團和氣,不得罪人,結果使道德原則得不到伸張。又由于他是以老好人的面目出現(xiàn),不像那些公開的壞人,所以,敗壞了道德大家還不覺得,因此像偷道德的賊一樣。

要說這種賊,在我們身邊可多的是。拿原則做交易,拿工作當兒戲,圓滑世故,處處吃香。結果是升官發(fā)財,樣樣有望。你說他是賊,但他偷的是道德而不是現(xiàn)金,公安不能管,法庭不能上,又有誰能來捉他,誰能來審判他呢?

馮夢龍

明代馮夢龍在古今譚概中講了一個“好好先生”的故事。說的是東漢末年有個叫司馬徽的人,無論別人講什么事,他一律都回答“好”。久而久之,別人送他一個“好好先生”的綽號?!昂煤孟壬敝v面子不講人格,講人情不講原則,認為“堅持原則是非多,碰著硬茬麻煩多,平平穩(wěn)穩(wěn)好處多,拉拉扯扯朋友多”。這類“好好先生”所奉行的做人原則和處世哲學就是“好人主義”。

好好先生廣泛存在于中國的山水城鄉(xiāng)旮旯里。他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偶爾還隱藏在我們的靈魂之中呢!好好先生不但誤己,還害人!他是成功的攔路虎,雖然他不兇神惡煞,但卻是十足的笑面虎,使我們飄飄然,漸漸喪失進取心,最終一事無成,走向失敗。所以,我們要走向成功,還必須不信好好先生,不做好好先生。

中國的春秋時代曾是百家爭鳴、文化繁榮的昌盛時期??勺郧厥蓟式y(tǒng)一之后,便嚴酷壓制異己思想,實施愚民政策,誰敢說個不好,就是連坐、滅門。以后歷代君主為了穩(wěn)固江山,便沿襲了下來,使全中國的知識分子只能鉆研幾本儒學經(jīng)典,來獵取功名,而不敢發(fā)出不同聲音了。兩千多年來的習慣影響至今,就造就了好好先生繁衍生息的沃土。從這個角度看,好好先生的滋生,正是由于儒家學說得到不正常的宣揚所致。

好好先生們沒有自己的主張,腦袋似乎拴在了頂頭上司們或專家權威們的褲襠上。上頭說好,他們就說好;上頭說不好,他們就忙于論證不好的理由,最后牽強附會,說上頭的考慮實在英明。咳,還是一個好。這樣的人,沒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一貫唯唯諾諾,怎能不遠離成功呢。他們的一生只不過是一些頭頭腦腦的附屬品,而庸庸碌碌一輩子。上頭興,他們則興;上頭一倒,他們就樹倒猢猻散,另覓新主了。

唐朝有個文學家叫蘇味道,曾經(jīng)官居相位,向來處事圓滑,模棱兩可,人稱“蘇模棱”。他對人傳授其處世經(jīng),叫作“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

這種早就為孔子所唾棄的“好人主義”,時至今日,我們中的少數(shù)人仍然奉之為寶貝。在工作上,做“鐵路警察”,各管一段,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樣,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團和氣,表面上是“團結”了,可道德呢?良知呢?毋庸置疑,“好人主義”的危害是很大的,好人主義的盛行,使得正氣不伸,邪氣蔓延,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好人主義,就是沒有原則,不分善惡,有意以“好”去討別人歡喜,不敢得罪人。奉行“好人主義”的人,就要多一點私心,少一點公心;多一點俗氣,少一點正氣;多一點圓滑,少一點原則。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吾日三省吾身”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yǎng)的基本方法。它啟示人的修養(yǎng)應當清淡而純凈美好,近似春天般的溫潤,反省自身應當謹嚴,類似秋天般肅然。修養(yǎng)是每個人所必備的,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交往中無時不在。因為它是衡量人是否有素質的一個標尺。有人說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對待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不算是真正的修養(yǎng);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對待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才、能體現(xiàn)出真正的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與所存在的環(huán)境有關,但與文化素質并無直接的聯(lián)系。一個人的文化素質越高,不見得道德修養(yǎng)也高。

衛(wèi)青像

有一天,漢代大將軍衛(wèi)青陪同家人外出,在街頭碰上昔日的好友何包群??墒?,何包群似乎沒有見到他一樣,徑直從他的面前走過,竟然沒有理會他。為此,整整一天衛(wèi)青都是悶悶不樂的。兒子看出他的心思,對他說:“剛才,無疑是人多音雜所以何先生沒有見到你而已,你怎么為這點小事就這樣發(fā)愁呢?”衛(wèi)青認真地告訴兒子:“是啊,做人就要每天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是不是有做的不周全的地方,以便今后改正。何先生是個受人尊敬的學者,他竟然不同我說話,假如真是沒有見到還罷了,假如見到了不理睬我,那一定是我有什么很大的過錯,這是無疑的?!?/p>

直到幾個月之后,一天衛(wèi)青去參加一個宴會,后面有人拍他的肩膀,一看原來是何包群。詢問之后方知那天真是沒有看清他。何先生還戲言:“你躲在一幫老娘們的裙子里,我哪里能夠看得見呢?”

對自己一天的行為做一個深層次的檢查,不斷發(fā)現(xiàn)和改正自己的缺點,認識和發(fā)揚自己的長處,并不斷激勵自己,超越自己,從而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穩(wěn)、更好,也更遠。

在生活中,當事情突發(fā)時,如果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也許無法保持平靜的心情,使人失去理智,會出言不遜傷害了對方;如果有道德修養(yǎng)的,“存養(yǎng)宜沖粹,近春溫”,也許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以理服人則雙方表現(xiàn)得很自然也很平靜。

在工作中,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能幫助你在工作中減少人際關系中的摩擦。否則,火藥味濃烈,就會危機四伏。不過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有個良好的環(huán)境和氛圍,也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養(yǎng),這也就是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罷了。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p>

——論語·述而

孔子說:“財富假如可以求取的話,即使是市場上的守門人我也愿意干。假如不可求取,還是干我所喜歡的吧!”

在人們的心目中,孔子是個有理想、有道德,主張“克己復禮”、“以仁治國”的圣人。但圣人也要吃飯,也要喝水,也要生活啊??鬃右恢睕]有穩(wěn)定的生活來源和住所,周游各國如“隍惶如喪家之犬”,所以這位“圣人”,有遠大的志向,同時也很清貧。

可以這么說,孔子的志向和他的清貧是成正比的。那么,是不是越有理想,就應該越清貧呢?是不是越清貧,就能越有理想呢?孔子對于金錢,或者說是對于財富觀的看法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在孔子看來,貧窮不是他理想的社會,他希望人民富裕。借用繼承了孔子的思想的孟子的話就是:往上說賺的錢足夠孝順父母,往下說賺的錢足夠養(yǎng)活妻兒,在好的年景能一年都吃飽飯,在不好的年景也起碼不會餓死。

問題在于,致富要走正道,要合于義,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用正當手段致富”。如果靠投機鉆營、坑蒙拐騙來“致富”,那孔子是絕對不干的。如果是那樣,孔子寧可吃粗飯,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孔子認為這種窮困生活中也有快樂。行不義之事而得來的富貴,在他看來好比天上的浮云。

冉有像

孔子的弟子冉有后來被孔子號召其他弟子“鳴鼓而攻之”,原因就在于他幫助魯國的大貴族季氏搜刮民財,冉有做生意本身就有錢,但他不知足,有錢了還要更有錢,不知足你就用正經(jīng)手段再賺啊,他卻采取了“撈偏門”的不光彩手段,為自己撈取富貴,這不正是“不義而富且貴”,孔子自然是深惡痛絕的。

孔子不反對人們致富,認為這是人的正常要求。但他一是反對求“多”,如季氏富了還要更富,貪得無厭;二是反對以不義手段求富。在論語·里仁篇里,孔子明確指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币馑际牵喊l(fā)財做官,是人人所想要的。但是如果是用不正當手段得到的,君子是不接受的。

讓我們看看,君子是怎么處理送上門的金錢的。

楊震

東漢名臣楊震是當時聞名天下的大學者,有“關西孔子”關譽。楊震客居異鄉(xiāng)二十多年,一直是靠教書得來的微薄收入奉養(yǎng)老母。州郡聞其名,屢召不出,直到50歲時,在朋友們的勸說下,才應聘到州里任職,為官以廉能著稱。楊震入仕之前家境窘迫,長期過著自食其力的清貧生活。他除了教授學生之外,還借種別人的一塊土地,親自耕耘,維持生計。當時的人都很敬重他,但他從不接受別人的饋贈,他從荊州調(diào)到山東任東萊(今山東萊州)太守,路經(jīng)昌邑縣(今山東金鄉(xiāng)西北)時,昌邑縣令王密特來參見。

王密是楊震在荊州時舉薦的秀才,他為了報答楊震的知遇之恩,當天晚上趁夜深人靜,懷揣十斤黃金呈獻楊震。楊震批評他說:“作為老相識,我比較了解你,你怎么會不了解我呢?”

王密以為他假意推辭,便說:“夜里不會有人知道這種事情,請大人放心收下吧?!?/p>

“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說沒有人知道呢?快給我收起來!”楊震嚴肅地訓斥了他。王密慚愧地收起金子拜辭而回。從此,楊震“夜畏四知,嚴拒私謁”的品德一直被后世贊美。

楊震是很有錢嗎?不是,他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靠教書、種地生活。這說明他收入微薄,他是很需要錢的。王密送他黃金,以報知遇之恩,從道理上講,楊震是完全可以收下的。別人也不能說什么,又不是行賄。況且,當時在場的只有他們兩個,這收人財物的事兒也不會被傳出去。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楊震認為,王密送金這種行為,是與他平常遵守的“仁義之道”相悖的,雖然我缺錢花,但不能違背了“仁道”,于是才堅持推辭了。說明真正的君子,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堅守自己的原則——“取之有道”。

孔子還說過這樣的話:在世道清明的社會,一個人不能富裕,仍然貧賤,是一種恥辱。在政治黑暗的社會,一個人如果不甘貧賤,鉆營富貴,也是一種恥辱。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作為貧寒的讀書人,除非你去攀緣權貴,鉆營豪門,剝削百姓,或混個官兒當當,很難靠誠實和勞動致富。而孔子是絕不會折損了自己的人格去為五斗米折腰的,因此,他能夠安貧樂道。

和孔子形成對照的,是他的兩個弟子,一個就是冉有,投靠季氏盤剝百姓來謀取自身富貴。另一個就是大白天睡大覺的宰予,后來也為富貴投靠到齊國田常門下作亂。這兩個人都受到了孔子的唾棄。

今天,許多人都在努力致富,甚至是掙大錢,發(fā)大財,這無可厚非。但我們在掙錢、賺錢時,不能不提醒自己,不要貪得無厭,更不要去賺昧心錢、黑心錢。像一些人造假酒、假藥、假賬等,錢是賺到手了,可傷天害理,最后自己也倒霉,甚至于觸犯了法律,落得個身陷囹圄的悲慘下場,這是害人又害己!

這是一個容易讓人迷失的世界,在追逐名利的時候,千萬別迷失了原本善良的自己。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