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兒童教育 >尚書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六章 用人管理篇1
第六章 用人管理篇1
作者:劉加臨   |  字數:11096  |  更新時間:2015-03-18 10:53:30  |  分類:

兒童教育

作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知人善任”,面對下屬,知道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大的缺點是什么,然后揚其長,避其短,讓其發(fā)揮最大的潛能,方稱得上知人善任?!吧迫巍钡那疤崾恰爸保褪悄愕昧私馊瞬?,知道他的脾氣秉性,他的才華,這樣才能把他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從而發(fā)揮他的最佳效能。君主(老板)要認識到,一個人的能力再強,也不能面面俱到,而且也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做得至善至美。團隊的力量才是強大的,只有招納更多的人才,充分利用各種人才的力量,才能成為競爭中的強者。

野無遺賢,萬邦咸寧

帝曰:“俞!允若茲,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

帝舜說:“對。真像這樣,好話無所隱匿,民間沒有被棄置不用的人才,那天下也就太平了?!?/p>

秦孝文王二年(前249年),莊襄王即位,呂不韋為相,封“文信侯”,從這時到韓王安元年(前238年)秦王嬴政22歲親政以前,秦國的軍政大權就一直握在呂不韋手中。在這12年中呂不呂不韋韋為推行秦國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制定了政策,采取了有力措施。

在呂不韋當政前,秦國有一批出類拔萃的文臣武將。這些大臣有的功績顯赫,有的足智多謀,多為重臣。而呂不韋以一介布衣,僅因與秦莊襄王的特殊關系登上相國的尊位。然而,呂不韋上臺后,前朝元老重臣均愿為其效力。這就在于,呂不韋重用老臣宿將,調整好統(tǒng)治集團內部關系,以穩(wěn)定國內的統(tǒng)治秩序。呂不韋任相之初,“委國事大臣”,自己并不獨攬大權。老臣燕人蔡澤,曾因受人攻擊,早已被迫告老稱病。秦王政即位后,呂不韋又請他出山,參與朝政。后請他出使燕國,促成了秦燕連橫。王龁、蒙驁二位老將在呂不韋執(zhí)政十余年中,不居功,不傲上,繼續(xù)帶兵為秦國爭城奪地,雖已年邁但威風不減當年。對舊臣不存戒心,對元老毫無成見,是呂不韋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呂不韋任相后招致賓客3000人,目的就是網羅人才,組成一個計謀統(tǒng)一的“參謀部”,非常強調舉賢人對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呂不韋不僅對人才問題十分重視,自己還發(fā)現引薦了不少人才。如后來當上秦始皇宰相的李斯,原是楚國上蔡的一個平民,戰(zhàn)國末年入秦,為呂不韋門客。呂不韋發(fā)現他有才干,任為郎官(宮廷侍衛(wèi)),李斯才得以出入宮廷,有機會向秦王獻上“滅六國、成統(tǒng)一”的計策,從而逐步受到重用。12歲的少年甘羅因有奇才,也受到呂不韋破格重用,派他出使趙國,說動趙王割五城與秦,再聯秦攻燕,掠地以償。趙王后又獻十一城于秦。甘羅因功封為上卿。

像蒙驁、甘羅、李斯這些人都死心塌地地為秦國賣命效力,這種情況與東方各國內部君臣之間彼此攻訐現象對比,就能明顯地看出秦國內部穩(wěn)定。君臣一心,有識之士紛紛投奔,人才的優(yōu)勢得以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從而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一個人的能力再強,也不能面面俱到,而且也沒可能把每件一都做得至善至美。團隊的力量是強大的,只有招納更多的人才,也只有充分利用各種人才的力量,才能成為強中強、王中王,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天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薄尢瞻菔只罪r言曰:“念哉……無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天拜曰:“俞,往欽哉!”

舜天唱道:“努力躬行上天賦予的使命,這樣子就差不多了?!备尢展虬葸殿^說道:“要念念不忘啊……君王英明啊!大臣就賢良!諸事也安康!”又繼續(xù)作歌說:“君王瑣碎??!大臣就懈??!諸事也荒廢!”舜天拜謝說:“對啊!我們去認真干吧?!?/p>

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屬河北)人。少孤貧,曾出家為道人。隋末參加瓦崗軍,李密敗,降唐。歸唐后跟隨李建成,為太子洗馬。

玄武門之變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fā),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征,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后,魏征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來。

魏征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么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fā)問,以為是要算魏征的老賬,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卻神態(tài)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了?!?/p>

秦王聽了,覺得魏征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征,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秦王繼皇位后,稱為太宗。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彼€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采納下面的意見,那么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碧铺谶B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魏征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了?!?/p>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征進來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還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fā)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xiāng)巴佬!”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fā)那么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么?”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做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做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做鏡子,可以發(fā)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p>

魏征與李世民是封建社會中罕見的一對君臣:魏征敢于直諫,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納。因此,他們被稱作理想的君臣。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同樣“擇主而事”,君主想得到賢能的臣子不容易,而臣子要遇到開明的君主也非易事。而一旦君主和大臣都明白了這種情況后,那就應該時時注意檢討自己的德行,使君臣關系和諧,共同致力于治理好國家。

惟后非賢不乂,惟賢非后不食

惟后非賢不乂,惟賢非后不食。其爾克紹乃辟于先王,永綏民。

君主得不到賢人就治理不好國家,賢人遇不到君主就不會發(fā)揮作用。你要能讓你的君主繼承先王,長久安定人民。

房玄齡少年時代隨父親去京師,當時隋文帝當國,天下寧晏,一片大好太平景象,但弱冠之年的房玄齡已經對世事有精到的分析,私下對父親講:“隋帝本無功德,只知誑惑百姓。而且他不為國家長久之計,諸子嫡庶不分,竟相淫侈,最終會互相誅夷傾軋?,F在國家康平,但滅亡之日翹足可待。”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獲封羽騎尉。由于父親常年臥榻重病,房玄齡一直侍奉左右,為人極其孝順。李世民領兵過渭北,房玄齡謁于軍門投靠。兩人一見,便如平生舊識,馬上任其為記室參軍。房玄齡為報李世民知遇之恩,竭盡心力籌謀軍政事務。每攻滅一方割據勢力,軍中諸人都全力搜求珍寶異物,唯獨房玄齡四處訪尋英杰人物,并把他們薦于秦王李世民。因此府中的謀臣猛將,心中都十分感念房玄齡推薦之恩,盡死力報效。

房玄齡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軍謀大事,而且于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全,不用草稿。高祖李淵也對房玄齡深加嘆賞,對侍臣講:“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世民)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p>

貞觀二年,房玄齡改封魏國公,為尚書左仆射,監(jiān)修國史。房玄齡盡心竭誠,夙興夜寐。加之他明達吏事,法令寬平,任人唯賢,不分卑賤,論者皆稱之為良相。他任宰相十五年,女為韓王妃,兒子房遺愛尚高陽公主,顯貴至極,但常常深自卑損,不敢炫人傲物。貞觀十八年,李世民親征遼東高麗,命房玄齡留守京城。

房玄齡

貞觀二十三年,房玄齡舊疾復發(fā),當時李世民在玉華宮,聞訊命人用自己的擔輿把房玄齡抬入御座前,兩人相見,感懷流淚,哽咽不能言。太宗命太醫(yī)療治,每日以御膳供房玄齡食用。聽說他病有好轉,太宗就喜形于色;聽見病情加重,太宗馬上愁容頓現。臨終之時,房玄齡對諸子說:“當今天下清平,只是皇上東討高麗不止,正為國患。主上含怒意決,臣下莫敢犯顏。我知而不言,就會含恨而死啊?!庇谑强贡磉M諫,請求太宗以天下蒼生為重,罷軍止伐高麗。太宗見表,感動地對房玄齡兒媳高陽公主說:“此人病危將死,還能憂我國家,真是太難得了?!?/p>

臨終之際,李世民親至其病床前握手訣別,立授其子房遺愛為右衛(wèi)中郎將,房遺則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時能看見二子顯貴。房玄齡受遇如此,死時定當含笑。

君臣之間都是相輔相成的,君主得到良臣是天下的幸事,而良臣得遇明主,也必當報答其知遇之恩。這種君臣互動,必然會產生強大的力量,從而將國家治理得清明而走向富強。

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庶政惟和,萬國咸寧。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

成王說:“順從往日的大法,要在未出現動亂的時候制定治理的辦法,在未出現危機的時候安定國家。堯舜稽考古代制度,建立官職一百。內有百揆和四岳,外有州牧和侯伯。各種政策適合,天下萬國都安寧。夏代和商代,官數增加一倍,卻不能治理好。圣明君王執(zhí)政,不考慮他的官員有多少,而考慮有能力的賢人有多少?!?/p>

春秋時期,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國,尊稱為“仲父”,在軍國大計上對他無不言聽計從。齊國也因為管仲治國有方而富強起來。

時光匆匆,管仲已經老了。當齊桓公聽說管仲年高患病,已經生命垂危的時候,急忙親臨看望。看到管仲氣息奄奄的樣子,齊桓公拉著他的手垂淚問道:“仲父您病得這樣重,若不幸辭世,寡人把國政交給誰呢?寡人想任您的老友鮑叔牙為相,可以嗎?”

管仲回答說:“鮑叔牙是一個真正的君子,但不可執(zhí)掌國政。他為人過于善惡分明,好善固然可以,但惡惡太甚則不利于團結。鮑叔牙見人一惡,終身不忘,一般人怎么能與之和睦相處?作為相國,應當有寬容之心?!?/p>

齊桓公問:“易牙怎樣?”管仲說:“易牙為了滿足國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兒子以討好國君,沒有人性,不宜為相?!饼R桓公又問:“開方如何?”管仲答道:“衛(wèi)公子開方舍棄了做千乘之國太子的機會,屈奉于國君15年,父親去世都不回去奔喪,如此無情無義,沒有父子情誼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國君?況且千乘之封地是人夢寐以求的,他放棄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國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過于千乘之封。國君應疏遠這種人,更不能任其為相了?!?/p>

齊桓公又問:“易牙、開方都不行,那么豎刁怎樣?他寧愿自殘身肢來侍奉寡人,這樣的人難道還會對我不忠嗎?”管仲搖搖頭,說:“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是違反人情的,這樣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請國君務必疏遠這三個人,寵信他們,國家必亂?!?/p>

管仲說罷,見齊桓公面露難色,便向他推薦了為人忠厚、不恥下問、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說隰朋可以幫助國君管理國政。

桓公聽后,感到管仲分析得有理,答應照辦。

能夠用人的前提是知道他們的脾氣秉性、才華,各有什么優(yōu)缺點,把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用人不在于官員的多少,而在于能夠正確地使用人才。

灼知厥若,丕乃俾亂

孺子王矣!繼自今我其立政。立事、準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亂。

您現在已經是君王了。從今以后,我們要這樣設立官員。設立事、準人、牧夫,知道并用好每個人的優(yōu)點,才能讓他們治理政事。

荊州地區(qū)在曹操赤壁敗后就成了孫、劉活動的主要區(qū)域,曹操把他交給了最值得信賴的曹仁。當時他的對手就是周瑜了,周瑜在他手里沒有占到分毫的便宜。曹仁被陳矯贊道:“將軍真天人也!”十年后,曹仁被復任為“征南將軍”,屯樊城,這次他的對手是關羽。

當時,夏侯惇被打急了,曹操在東邊和孫權僵著,荊州的防守空虛。曹操無法逾越長江,留下張遼和夏侯惇在東線,自己隨時準備增援西線,于是就把曹仁放在了關羽面前。而事實證明,曹仁這個釘子死死地牽制住了關羽,直到關羽敗死,曹仁的樊城也沒有失守。

曹操手下最為杰出的天才謀士,荀彧、荀攸、郭嘉都是慕曹操任人唯賢之名而來。特別是郭嘉,年紀很輕,出身貧寒,他原來是侍奉袁紹的。到了曹操這里后,曹操發(fā)現他很有才能,每每對他的智慧贊嘆不已,從來不懷疑他還念舊主之情出壞主意害自己,還對他委以重任,讓他成為自己隨身的大謀士。要知道荀彧可是受到了袁紹的非凡禮遇和重用的。郭嘉也是看到袁紹昏庸而棄袁投曹的,甚至事后還做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來比較袁和曹,郭嘉對袁紹和曹操二人的比較可謂入木三分。郭嘉、荀彧每出奇計,曹操都能依計而行。

曹操

最重要的是曹操善于用才。他還能夠因才授職。建安元年,為解決軍糧供應問題,曹操接受棗祗、韓浩等的建議,興辦屯田,后命任峻為典農中郎將,至于像郭嘉、荀彧等這樣的卓越文臣,曹操更是招用有術。

在用人方面,曹操的眼睛似乎異常的明亮。危急時刻,他能夠做到正確地找到當用、適用之人,給自己一個明諫,使他轉危為安。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半年之久的時候,曹軍糧草開始堪堪不濟,形勢日見危急,曹操不免有些膽怯。曹操每當心緒不寧,計策未定之時,便有給荀彧寫信的習慣。遠在許昌的荀彧見曹操信中流露出回軍退守的意思,火速修書一封,遣快馬送與曹操,竭力表示反對。因自己不在前線,不諳具體地勢,所以荀彧的回信中并無一計一策,但他提到了一個重要概念:時機。荀彧堅信,目前正值曹袁實力消長的關鍵時刻,雙方都有困難,只要堅持,再堅持十天半月,必然會出現決定全局的可貴戰(zhàn)機。實力對比已不重要了,現在是雙方主帥比拼智力的重要關頭,智高一籌者,有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看了荀彧的信后,曹操不再懷疑,而是聽從了他的建議,沒過多久,真的出現了轉機,而敏銳的曹操也抓住了那個稍縱即逝的戰(zhàn)機,一舉擊敗袁紹。

曹操最驚世駭俗的舉動,莫過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頒布的三道求賢令。說只要有“治國用兵之道”,即使有嚴重缺點的人,都應提拔重用,基本方針是“唯才是舉”。這是三面有可能一舉顛覆中華傳統(tǒng)儒教信念的文化反旗,曹操不僅鄭重推出“唯才是舉”的主張,還大步流星地將這一主張貫徹到無條件的程度,遂使“唯才是舉”成為優(yōu)先于其他所有原則之上的首選原則。

對曹操而言,外簡內明,因為內明,所以有能力相信人才,才能做到任人唯賢。曹操對于曹操集團來說:他具備的強大懷疑能力解決了“人才需要信任”的問題。

曹操很注意招納、使用人才,而且不拘一格。他的許多大將就是從士兵、俘虜中發(fā)現提拔的,這些人能征善戰(zhàn),為曹操賣力。對于文人謀士,曹操也能夠以禮相待,量才使用,三國時期的曹操、劉備、孫權都很重視賢能,但只有曹操能夠明確提出“唯才是舉”的方針,故他得才最多。最重要的是,他不止人才眾多,那些人才往往能夠畢其才能為曹氏所用。在曹操的營中議事之時,往往不會出現冷場,總會有人說出自己最滿意的御敵、攻敵或是治國之策,真可以說是從諫如流。

大凡領導者有選才用才之權,這種權力的運用與領導的其他權力運用相比,具有使用次數少、周期長和分權的特點。這一特點的內涵是領導用人既要及時更新,又要相對穩(wěn)定,應該用人不疑。其藝術在于腹圓背方。所謂“腹圓”,是指領導在行使用人權時應該有開放的心態(tài)和容才的海量,善于接納各種類型的人才,知人善任。所謂“背方”是指領導用人時要堅持標準,嚴格要求,公道正派,切不可任人唯親。腹圓背方的藝術在于,既要使人才趨之若鶩,又不要使自己敗于用人不當。

“政以得賢為本,國以任賢而興”。如果人才得不到重用,也會給一個國家、一個事業(yè)造成巨大的損失。才對于一個國家的興衰、對事業(yè)的成敗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如何做到發(fā)現人才,使用人才呢?關鍵就是要像曹操那樣做到知人善任。

明明,揚側陋

天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

岳曰:“否德忝天位?!?/p>

曰:“明明,揚側陋。”

堯天說:“??!四方諸侯之長!我在位七十年,你們能用我之命,接替我的天位吧!”

四方諸侯之長說:“我們德行鄙陋,不配升任天位?!?/p>

堯天說:“可以明察貴戚,也可以推舉地位低微的人。”

秦朝末年,淮陰人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周濟,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韓信自知形只影單,硬拼肯定吃虧。于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后來,韓信到楚國項羽的部下做了一名小兵,因不受重用,又投奔漢王劉邦,而在劉邦軍中開始也不受重用。

韓信多次跟蕭何談話,蕭何認為他是位奇才。到達南鄭,各路將領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幾十人。韓信揣測蕭何等人已多次向漢王推薦自己,漢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報告漢王,親自追趕他。過了一兩天,蕭何回來拜見漢王,漢王罵蕭何道:“你逃跑,為什么?”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趕逃跑的人?!睗h王說:“你追趕的人是誰呢?”回答說:“是韓信。”漢王又罵道:“各路將領逃跑了幾十人,您沒去追一個;卻去追韓信,是騙人。”蕭何說:“那些將領容易得到。至于像韓信這樣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個人。大王果真要長期在漢中稱王,自然用不著韓信,如果一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沒有可以和您計議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決策了?!睗h王說:“讓他做個將軍吧?!笔捄握f:“做將軍韓信一定不肯留下?!睗h王說:“任命他做大將軍?!笔捄握f:“太好了?!庇谑菨h王就要把韓信召來任命他。蕭何說:“大王向來對人輕慢,不講禮節(jié),這就是韓信要離去的原因啊。大王決心要任命他,要選擇良辰吉日,親自齋戒,設置高壇和廣場,禮儀要完備才可以呀?!睗h王答應了蕭何的要求。

眾將聽到要拜大將都很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要做大將軍了。等到任命大將時,被任命的竟然是韓信,全軍都感到驚訝。

后來,韓信果然為劉邦建立大漢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有一次,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擺設酒宴。高祖說:“列侯和各位將領,你們不能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什么呢?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愛護別人??墒潜菹屡扇斯ゴ虺浅貖Z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高祖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子房;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tǒng)率百萬大軍,戰(zhàn)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項羽雖然有一位范增卻不信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p>

2.

子發(fā)是楚國的一位將領,他很注意有一技之長的人,善于利用這些人的長處為自己服務。楚國有一位擅偷竊的人聽說了這件事,便去投靠子發(fā),小偷對子發(fā)說:“聽說您愿起用有技藝的人,我是個小偷,以前不務正業(yè),如果您能收留我,我愿為您當差,以我的技藝為您服務。”

子發(fā)聽小偷這么說,又見他滿臉誠意,很是高興,連忙從座位上起身,對小偷以禮相待,竟連腰帶也顧不上系緊,帽子也來不及戴端正。小偷見子發(fā)果然是真心,簡直是受寵若驚了。

子發(fā)手下的官員侍從們都勸諫說:“小偷是天下的盜賊,為人們所不齒,您怎么對他如此尊重?”

子發(fā)擺擺手說:“你們一時難以理解,以后就會明白的,我自有道理。”

適逢齊國興兵攻打楚國,楚王派子發(fā)率軍隊前去迎戰(zhàn)齊兵,結果,連續(xù)交鋒三次,楚軍都敗下陣來。

軍帳內,子發(fā)召集大小將領商議退齊兵的策略,將領們想了好多計策,個個忠誠無比,可是對擊退齊兵卻一籌莫展,而齊兵反而愈戰(zhàn)愈強。

面對緊張的形勢,那個小偷來到帳前求見,主動請纓。小偷說:“我有個辦法,請讓我去試試吧?!?/p>

子發(fā)同意了。

夜間,小偷溜進齊軍營內,神不知鬼不覺地將齊將首領的帷帳偷了出來,回到楚營交給子發(fā)。子發(fā)便派了一個使者將帷帳送還齊營并對齊軍說:“我們有一個士兵出去砍柴,得到了將軍的帷帳,現特前來送還?!饼R兵面面相覷,目瞪口呆。

第二天,小偷又潛進齊營,取回齊軍首領的枕頭。子發(fā)又派人送還。

第三天,小偷第三次進了齊營,取回來齊軍首領的頭發(fā)簪子。子發(fā)第三次派人將簪子送還,這一回,齊軍首領驚恐萬分,不知所措。齊軍營中議論紛紛,各級將領大為驚駭。于是,齊軍首領召集軍中將士們商議對策。首領對大家說:“今天再不退兵,楚軍只怕要取我的頭了!”將士們無言以對,首領立即下令撤軍。

齊軍終于退兵而走。楚營內大大嘉獎那個立功的小偷,眾將士無不佩服子發(fā)的用人之道。

不拘一格用人才,既是膽識更是責任。清代名臣胡林翼曾說過:“辦事全在用人,用人全在破格。”所謂破格,就是打破論資排輩的格局,有資格有能力的要任用,沒資格有能力的也要任用。

罔游于逸,罔淫于樂

益曰:吁!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樂。

伯益說:“??!要戒慎呀!警戒不要失誤,不要放棄法度,不要優(yōu)游于逸豫,不要放恣于安樂?!?/p>

孟子,名軻,鄒(今山東鄒城)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年),約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tǒng)一。孟子的仁政學說在當時被統(tǒng)治者認為是迂腐遙遠而不實用的東西,因此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后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著書立說。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并使之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yǎng)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焙髞泶髮W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fā)展而來的。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泵献影颜\這個道德概念規(guī)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孟子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楊朱、墨翟的實用主義學說遍布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

孟子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孟子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甚至世界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與孟母對他的督導是分不開的。愛玩是兒童的天性,孟母為了不讓孟子因為玩耍而荒廢學業(yè),曾經數次搬家,“孟母三遷”在歷史上被傳為佳話,成為兒童早期教育的典范。

“孟母三遷”這個典故出自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孟子三歲時父親逝世,母親仉氏守節(jié)不改嫁,孟子便與母親相依為命,由母親撫養(yǎng)成人。孟母很有教養(yǎng),不但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而且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

孟子小時候住在今山東鄒城北二十五里的馬鞍山下一個名叫范村的村子里,附近有一片墓地,出殯的人群常從孟子家門口經過,他經??吹脚榇餍?、捶胸頓足、號啕大哭送葬的隊伍。孟子還只是個孩子,而且非常頑皮,他耳濡目染,自覺不自覺地學了些喪葬的禮儀,于是就經常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婦女號啕大哭的樣子,學著大人跪拜的樣子,還和鄰居的小孩一起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還不時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活動:在地上挖一個坑,把朽木或腐草當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對兒子這樣玩耍很生氣,認為這樣發(fā)展下去不僅不利于孟子讀書,也不利于孟子的身心健康,便把家搬到城郭北部的廟戶營。

誰知搬家以后,鄰居東邊有一個殺豬的,西邊有一個打鐵的。孟子好奇地模仿打鐵和殺豬的樣子。廟戶營旁邊有個集市,集市上相當繁華,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生意人的吆喝叫賣,整天嬉戲。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惟妙惟肖。孟母搬家到城里的目的是要兒子熟讀論語,將來成為像孔子那樣的大學問家??墒撬姨幱隰[市中,打鐵聲、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孟母覺得這個地方確實很難使兒子集中心思讀書,只好再次搬家。

這次搬遷到“學宮之院”,即城郭南門外子思書院旁。書院那里的環(huán)境很好,學習的氛圍很濃,書聲瑯瑯,孟子每天都能聽到學堂里傳出的讀書聲,他也就很快地安下心來讀書。有時,他還向書院里張望,觀看里面的學生是怎樣讀書,又是怎樣跟隨老師演習周禮的。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要進入文廟,行跪拜禮,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回到家里,也模仿起來。一天,孟母發(fā)現兒子在磕頭跪拜,以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戲了,心里很難過,在聽兒子說是演習周禮后,就又高興起來。孟母想:“這才是適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庇谑?,就和兒子在這里定居了下來。后來,孟母把孟子送進了書院,學習詩經、尚書等典籍。經過母親的不斷開導,孟子的學業(yè)日見長進。后世以“孟母三遷”為頌揚母教之詞,亦稱“三徙”或“三移”。

據說孟子自從搬到書院附近,一開始還認真讀書,稍大一點,卻變得十分貪玩。一天,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孟母問他:“讀書學習是為了什么?”孟子說:“為了自己?!泵夏阜浅鈶?,用刀砍斷她正在織的布匹,說:“你荒廢學業(yè),就像我剪斷這匹布,前功盡棄,變成一個廢物。”孟子深受教育,牢記母親的教誨,從此以后,每天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思想家。

“孟母三遷”與“孟母斷織”這兩個故事經宋代三字經的傳揚,至今還有深遠影響。它告訴人們,不要忽視對孩子玩樂天性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否則,孩子就會像王安石傷仲永一文所寫的那樣“泯然眾人矣”。

歷史上,周人滅殷以后,認真總結了紂王荒淫無道導致滅亡的教訓。在周人看來,紂王“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唯耽樂之從”的作風是要不得的,要求今后周王“無淫于逸、于游、于田”,始終保持勵精圖治、不敢過度享樂而謹慎戒懼的作風。奢侈享樂、貪圖安逸是歷代官員走向腐敗的開始。防止腐敗須從最高統(tǒng)治集團做起。歷史反復證明,當一個政權缺乏或忽視了對各級官吏腐敗的有效控制而造成各類矛盾的積累時,來自社會中下層民眾的不滿和反抗就必然以激烈的形式強迫統(tǒng)治者付出巨大的代價。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