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職場勵志 >李嘉誠教你把生意做大 > 第五章 眼光長遠——高瞻遠矚,事業(yè)才能做大
第五章 眼光長遠——高瞻遠矚,事業(yè)才能做大
作者:王劍   |  字數(shù):12691  |  更新時間:2015-03-11 14:55:31  |  分類:

職場勵志

商人的目的是利潤

商人不是慈善家,他們的存在就是為利潤而活的。就連華人首富李嘉誠也這么認為,他說:“做生意要拋棄面子,想發(fā)財要不怕羞,什么生意都可以做,只要能賺到錢?!彼嵝褟V大經商者,千萬不要用個人的喜好、他人的意見來評判某種生意。在他看來,只要有錢賺,就是一門好買賣。下面這個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周曉光原來是一個走南闖北的貨郎擔,如今卻是中國飾品行業(yè)的女企業(yè)家。在這個溫州女人身上,上演了一段精彩的創(chuàng)富傳奇,也折射出她野蠻的成長歷程。

當年她帶著母親幫她借來的幾十元錢跑遍了大半個中國,為的是讓家人過上溫飽生活。這對于一個女孩來說,碰到的困難自然比男孩多得多。她要擠火車、趕汽車,為了不耽誤時間,她經常白天擺地攤做生意,晚上坐車趕路。

在別人看來,她這樣賺錢太辛苦,但是她卻認為只要能賺錢,干什么都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做了6年的貨郎擔生意,她跑遍了大半個中國,賺到了對她和她家人來說幾乎是天文數(shù)字的2萬元。

后來,她用這2萬元,在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里買下一個攤位,憑借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樣愛美的天性,她開始經營飾品。幾年下來,她的生意越做越紅火,不但買了新房,還擴大了店鋪的門面。

1995年7月,她拿出700多萬元,創(chuàng)辦了飾品廠,從此,在義烏大地上,多了一個聞名全國的飾品生產基地。有了自己的實業(yè)之后,周曉光有了更廣闊的舞臺施展才華,她也從一個小商販成長為一個女企業(yè)家。

從周曉光的成功歷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溫州人那種自強不息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在金錢面前,他們充滿動力,很多溫州人在評價賺錢的時候,說過類似這樣的話:“賺錢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享受。有錢可以發(fā)揮自己最大的才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業(yè),可以讓他人崇拜、尊重,能安養(yǎng)家室、孝敬父母,能讓子女享受最好的教育,能為社會福利奉獻一點愛心,能真正地享受人生?!彼麄儼奄嶅X看做是商人天經地義的事情,從來不諱言追逐財富,也不覺得赤裸裸地談賺錢是一件可恥的事情。這一點在李嘉誠身上也有表現(xiàn)。

在這個商場如戰(zhàn)場的年代,處處充滿著劍拔弩張的競爭,如何把握機會,趨利避害,最大化地贏利,是每一個商人乃至每個常人所思考的問題。李嘉誠說過:“經商為的是利潤,不是為了競爭,如果有利可取就參與競爭,不然就要退出。你們沒有看到我想舉右手,就用左手按住;想舉左手,就用右手按住?!?/p>

從李嘉誠的話中,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智慧。在他眼里,利潤才是最重要的,為此,可以與競爭對手握手言歡,也可以與死敵相逢一笑泯恩仇,一起合作,有錢大家賺。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這就叫“不要和錢過不去”,李嘉誠正是奉行這一經商原則,才能在商場上擁有眾多的朋友,并且從來沒有和別人鬧過不愉快,這也是他在商界無往不利的關鍵因素之一。

李嘉誠認為,做生意不能拘泥于短期利益,要善于從長期利益的角度來確定自己的當前行為,要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微觀利益與宏觀利益結合起來。在做出戰(zhàn)略決策時,要走一步看三步,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而看三步的前提是先走好第一步,絕不能和別人搞爭論、爭搶機遇,因為一爭論、一爭搶,就會耽誤時間,還會與人結怨,機遇稍縱即逝。所以,李嘉誠提倡廣結善緣,善待他人,為了維護好人際關系,有時候他寧愿少得一些利,讓利于人。這樣一來,他往往吃了小虧,最后賺了大利。

在李嘉誠眼里,做生意為了賺錢,而且他賺的是合法、干凈、良心錢,沒有什么可恥的,他從來都是抱著坦然的心態(tài)去經商賺錢的。正是這種坦然造就了他商業(yè)上的成就。他曾告訴別人:“不要與業(yè)務‘談戀愛’?!笔裁匆馑寄??其實他的意思就是:不要沉迷于任何一項業(yè)務??梢哉f,李嘉誠的這個建議是一個有過豐富經商經歷之后,超然于商業(yè)活動、超越于情感之外的心靈感悟。

我們經常聽到,有些商人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我做這一行很多年了,對這一行有了很深的感情,我不想這么放棄,雖然現(xiàn)在有困難,我也會堅持到底的?!闭f這種話的人,往往是在與業(yè)務談戀愛,他們明知生意不好做了,遇到了難以跨越的困難,但仍然不舍得放棄,這是不理智的。

李嘉誠認為,對于一個真正的生意人來說,在他的眼中,應該是只有贏利的業(yè)務,而沒有永遠的業(yè)務。幾十年的經商經歷讓他明白,任何一項業(yè)務,當它走過自己的成熟階段之后,必然會走向衰落,這個時候如果你不進行自我調整,不轉行或者調整產品結構,還抱著陳舊的思想去經營,必將隨著該項業(yè)務的衰落而走向失敗。

國內某大型建材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張先生曾說:“做企業(yè)不能太死板,如果有新的業(yè)態(tài)出現(xiàn),你就必須要有所變化,要盯住市場的最新變化。商人永遠都在尋找商機。”精明的商人奉行的是“商者無域”的經商哲學,在他們眼里,每一個行業(yè)都有賺錢的商機,任何時候都有發(fā)財?shù)臋C會。對待業(yè)務,不能抱著“只要涉足了就抱著不放”的態(tài)度。當然,最好的辦法是,在堅守本行業(yè)的同時,必須不斷地根據(jù)市場行情的變化,調整經營策略,這樣才能在商場立于不敗之地。

投資要有創(chuàng)新思維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边@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創(chuàng)新對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試問,創(chuàng)新對企業(yè)發(fā)展也有如此重要的影響嗎?答案是肯定的。西方管理學家曾說過一句話:“非創(chuàng)新,即死亡?!比欢?,企業(yè)家并非天生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無數(shù)人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告訴我們:創(chuàng)業(yè)難,關鍵難在創(chuàng)新和變革這一關,誰能邁得過這一關,誰就能跨越成功之門。

美國管理專家德魯克曾說:“創(chuàng)新是創(chuàng)造了一種資源?!眲?chuàng)新意味著變革、發(fā)展,意味著不斷推出新觀念、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法,這是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條件,是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

李嘉誠認為,經商跟炒股一樣,如果你看到別人賺錢了,就覺得只要自己進入就可以撈一筆,那么你就想錯了。他提醒人們,在做生意的時候,一定要看清自己的條件,不能盲目跟風。因為跟風意味著守舊,意味著盲從,意味著走別人走過的路,試問:別人走爛的路,你再去走;別人賺足了錢的行業(yè),你再進入;別人用慣了的方法,你再去用,你能獲得比較優(yōu)勢嗎?

李嘉誠說:“我們這個世界每天都有新變化,始終保持創(chuàng)新意識,用自己的眼光注視世界,而不隨波逐流,才有獲勝的機會?!币虼耍趧?chuàng)新的道路上,他選擇了勤勉與動腦,這一點是他在做推銷員時認識到的。他知道,創(chuàng)新不需要天才般的智慧,需要的是理性思考的態(tài)度,活用知識和經驗尋找新點子、新辦法。

當年李嘉誠推銷塑膠灑水器時,拜訪了很多家客戶,但是無人問津。一天,李嘉誠早早地來到一家批發(fā)行推銷灑水器,想等那家公司的職員上班時再與其洽談。當時清潔工正在打掃衛(wèi)生,李嘉誠靈機一動,決定用自己的灑水器幫清潔工打掃衛(wèi)生。他把灑水器裝上水,然后灑在地上,恰巧批發(fā)行的部門經理提前來上班,他看見清潔工在灑水器的幫助下,很快就把地打掃干凈了,于是,爽快地答應經銷李嘉誠推銷的塑膠灑水器。

李嘉誠推銷塑膠灑水器的故事告訴我們,創(chuàng)新并不難,創(chuàng)新只不過是尋找新的辦法,代替舊的辦法,以便把事情做得更好。當你發(fā)現(xiàn)常用的辦法無法解決問題時,不妨像李嘉誠那樣,換一種思路、用新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在創(chuàng)業(yè)、經商、做生意中,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產品不太受歡迎時,可以試著調整產品種類,生產消費者需要的產品。李嘉誠當年創(chuàng)辦長江塑膠廠時,就是深入思考了塑膠花的發(fā)展前景。他認為,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種植花卉等植物,主人每天都要澆水、除草,要精心維護,關鍵是花期太短,成本太高。如果在家里擺放一些美觀的假花,既不需要澆水、除草,還能讓花期一直保持下去。想到這里,他才決定創(chuàng)辦塑膠花,最后他成了香港有名的“塑膠大王”。

李嘉誠是一個敢想敢干的人,他密切關注新的市場需求,敢于做別人沒有做過的生意,因此他能在商戰(zhàn)中屢戰(zhàn)屢勝。當塑膠市場飽和時,李嘉誠又前往意大利學習新的塑膠生產技術,創(chuàng)新了塑膠花的種類,再次開辟了一條新路,使長江塑膠廠迎來了又一個發(fā)展高潮,為李嘉誠帶來了數(shù)以千萬港元的利潤。

敢于突破常規(guī)的創(chuàng)新者往往是最后的贏家。創(chuàng)新,就是不斷地打破原有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創(chuàng)造一種“勢”,這種“勢”就是相對于別人的優(yōu)勢。李嘉誠十分清楚這一點,因此他不會被眼前的蠅頭小利迷惑,而是把目光放在未來,不斷嘗試新的方法,挑戰(zhàn)新目標,這是他成為商界領袖的最大秘訣之一。

與李嘉誠有類似想法的企業(yè)家并不少,海爾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首席執(zhí)行官張瑞敏就是一個,他深諳企業(yè)競爭之道,他認為企業(yè)只有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不斷推出創(chuàng)新性的、革命性的新產品,才能在市場中領先于同類產品,才有希望走向國際市場。

張瑞敏曾將松下與海爾做了一番對比,得出一個結論:海爾快速進入美國市場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對比情況是這樣的:

1951年,松下第一次進入美國市場,當時完全是找代理公司來推廣其產品。到了1959年,松下產品在美國的銷量已經比較多了,這時松下公司成立了一個松下美國銷售公司,10年之后,松下產品在美國的銷售額高達154億美元。這種進軍速度被美國雜志認為是一個驚人的速度。

1991年,海爾開始進入美國市場,一開始也是尋找代理公司。1999年,海爾成立了一個銷售公司,僅僅過了兩年,海爾產品在美國的銷售額就超過了15億美元。

同樣的銷售額,松下用了19年,海爾用了11年。松下駐美國的銷售公司成立之后,用了10年才達到154億美元的年銷售額,而海爾駐美國的銷售公司成立之后,僅用3年就達到了這一銷售額。對此,張瑞敏認為,海爾之所以打入美國市場速度這么快,最關鍵的就是靠創(chuàng)新。海爾是怎么創(chuàng)新的呢?那就是不斷了解美國用戶的需求,針對他們的需求,創(chuàng)造出新的產品。

海爾曾推出一款29分鐘“快速洗”滾筒機,這款洗衣機充分整合了全球多種科技資源,大大提高了海爾滾筒洗衣機的競爭力。29分鐘“快速洗”滾筒機,顧名思義,洗衣服的全過程只需29分鐘,與普通洗衣機相比,其優(yōu)勢在于省時,而且清洗效果絲毫不變。這款洗衣機推出后,馬上成為夏季洗衣機市場的一大消費熱點。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將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在這個時代,企業(yè)之間的競爭將會呈現(xiàn)出激烈化、無形化、多樣化、國際化。李嘉誠指出:“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變化的需要,也為了企業(yè)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企業(yè)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創(chuàng)新為手段、以效率為核心,重建企業(yè)形象。這是企業(yè)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也是企業(yè)在未來競爭中能夠取勝的一個重要法寶?!?/p>

正確的決策來源于對市場的精準把握

有人把市場比喻成一輛不停奔馳的列車,每個商人就是沿途想搭乘這列火車的乘客,要想順利地攀上它,就必須提前活動筋骨,從心理上到身體上做好準備。當列車到來時,看準機會,縱身一躍,才能順勢攀援而上。這是一個恰當?shù)谋扔鳎袌鲎兓f千,猶如涌動不止的列車。作為商人,如果想搭載火車,就必須對市場有精準的判斷,把握攀援的良機,這樣才能順勢而上。

李嘉誠說過:“生意沒有永遠長久的時候,顧客的需求,整個市場的競爭態(tài)勢都是持續(xù)變化的。變是一定要變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千變萬化的,重要的是商家必須隨需應變?!痹谒蚕⑷f變的激烈競爭中,不懂得觀察市場變化、分析市場趨勢,而是一味地蠻干者必然損失慘重,而善于把握市場變化的人則能贏得主動。

叱咤香江,縱橫海外,李嘉誠連續(xù)多年穩(wěn)居全球華人首富的寶座,他的名字就是“奇跡”與“成功”。在房地產投資方面,他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名言:“決定房地產價值的因素,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還是地段。”這句話道出了房地產投資的真諦,一直以來,被地產界奉為金科玉律。

1958年,李嘉誠開始涉足房地產業(yè),由于他有獨到的市場眼光,總能精準地把握市場行情,因此,他制定了諸多英明的決策,促使長實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公司。1972年,李嘉誠抓住股票高潮期,將長江實業(yè)上市并發(fā)行股票,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

1971年6月,李嘉誠創(chuàng)辦了長江置業(yè)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后,李嘉誠調動了所有的物力、財力、精力,努力發(fā)展房地產業(yè),他的目標就是超越號稱香港地產大王的英資置地公司。在他看來,置地的基地在中區(qū),而中區(qū)物業(yè)已經發(fā)展到極限了,物極必反,置地的發(fā)展空間會越來越小。因此,李嘉誠選擇發(fā)展前景更大、地價較低的市區(qū)邊緣和新興市鎮(zhèn)去拓展根基,這一招果然奏效,不但有利于節(jié)約成本,還可以占據(jù)周邊多個區(qū)域。這為日后爭霸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1979年和1984年,李嘉誠再次準確地把握了市場趨勢,先后收購了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及“香港電燈公司”,控制了其股權。在科學的管理之下,這兩家企業(yè)在1994年為他贏得了28億美元的純利潤。不得不說,這又是李嘉誠對市場精準把握的一次成功案例。

李嘉誠的成功關鍵在于對形勢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在形勢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他善于對其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制定正確的決策,從而把握這樣或那樣的機遇。

成功的商人,大都有一顆求變的心,他們愿意主動地跟隨市場趨勢去調整策略,而不是被動地去適應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李嘉誠說,當市場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當競爭對手有了戰(zhàn)略調整時,你必須及時注意到這種改變,然后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這樣才叫因地制宜,才有希望把握商機,實現(xiàn)贏利的目標。

放長線才能釣大魚

眾所周知,商人是唯利是圖的“動物”。不同的是,商人也有不同的種類,有一種商人目光短淺,習慣于圖小利,而有一種商人則目光遠大,懂得放長線釣大魚,甚至為了釣大魚,甘愿放棄小利。兩者相比,那種懂得長線投資的商人,才能賺到大錢,才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商。李嘉誠就是這樣的大商,他主張經商應該追求利潤,但要對形勢有一個正確的估算,圖謀長遠的大利。他所堅持的經商哲學就是:長線投資,獲取大利。

要想做到“長線投資,獲取大利”,就必須有長遠的眼光。李嘉誠的長遠眼光眾人皆知,他曾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長或董事,為了贏得股東的好感和信任,他總是拿很少部分的袍金,把更多的錢讓給公司和其他股東。這樣一來,長實公司將獲得源源不斷的利潤,而作為公司的最大股東,最終得利的還是他。這不就是長線投資嗎?

果不其然,李嘉誠這一做法深受公司股東的信任,甚至當他購買其他公司的股票時,那些股東也會尾隨其后,紛紛購入。當李嘉誠想辦大事時,也容易得到股東大會的通過。從這件事上,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李嘉誠的長遠眼光。

正是因為李嘉誠有長遠眼光,他才能在經商投資中高瞻遠矚,制定長期的投資戰(zhàn)略。當年李嘉誠投資地產業(yè)時,資金不是很充足,但他制定了一個方略:資金再緊張,寧可少建或不建房,也不通過買樓花或向銀行貸款來加速建房進度。他的投資原則是,不謀暴利,只出租物業(yè),不出售樓花,為的就是謹慎入市,穩(wěn)健發(fā)展。

李嘉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認識呢?其實,這與當時的社會行情有很大的關系。很多地產商為了加快地產業(yè)的效率,不惜出售樓花,這樣可以快速回籠資金,彌補地產商的資金不足,霍英東就是這種商人的典型代表。不可否認,這種投資模式讓很多地產商暴富,但也給他們造成了很多問題。

要知道,地產商的利益與銀行休戚相關,地產業(yè)的盛衰直接影響銀行的利潤。所謂“唇亡齒寒,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很多地產商即使出售樓花回籠了資金,但依然要向銀行舉債,他們對銀行太過依賴。這其中就有一個發(fā)人深思的案例:

創(chuàng)興銀行的創(chuàng)始人廖寶珊是“西環(huán)地產之王”,他為了高速發(fā)展地產業(yè),不惜將存戶的存款掏空,全部投入到地產業(yè)中,1961年6月,廖寶珊的做法引起了用戶擠提(指的是存款人集中大量提取存款的行為,是一種突發(fā)性、集中性、災難性的危機),導致廖寶珊腦溢血猝亡。

李嘉誠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清醒地看到地產與銀行的風險,認識到投機地產與投機股市一樣,也許你會一夜暴富,但往往你會一朝破產。在他看來,通過出售樓花、向銀行貸款的方式投資地產,是一種目光短淺的贏利模式。從長遠來看,通過出租物業(yè),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利潤,這才是最明智的長線投資。

在李嘉誠經商生涯中,長線投資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1997年李嘉誠以每股47港元的股價持有南方航空公司的股票,這一持有就是10年。到了2007年,李嘉誠基金及和記黃埔才開始逐漸減持,前后共計減持10次,減持股數(shù)近162億股,套現(xiàn)1702億港元。按1997年招股價計算,李嘉誠這10次減持后共計獲利94億港元。事實證明,李嘉誠當時的減持是明智的,因為如果他將那批股票持有到2008年,只能套現(xiàn)19億港元,跌幅高達91%。

從李嘉誠的這次投資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所謂的長線投資不是絕對長期持有,長線投資也有技巧。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認清幾個關于長期投資的誤區(qū),更全面地認識長線投資。

首先,長線投資不是隨便抓了一只股票就一直持有下去。不少投資者認為,長線投資就是在股價低時買進,然后一直持有,最終就能獲利。其實,我們應該考慮股票的質地。如果沒有對股票的基本面進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長期持有一只沒有潛力的股票,即使你持有一萬年,也可能是負收益。

其次,長線投資不等于不聞不問。有些投資者買了股票之后,就像存了定期一樣,長期不聞不問,指望著某一天突然拋出股票能夠賺大錢,這簡直是癡人說夢。作為投資者,你應該對所持有股票的發(fā)行企業(yè)有所了解,你要考察該企業(yè)的成長性,考慮該企業(yè)生產的產品是否有市場,市場占有率如何?該企業(yè)產品的生命周期是否持久,市場前景是否廣闊,該企業(yè)是否具有產品創(chuàng)新的能力?該企業(yè)的財務狀況是否良好?該企業(yè)的收益和利潤是否源于主要業(yè)務,而不是來源于歪門邪道所獲得的收益,該企業(yè)的領導者是否積極開拓創(chuàng)新,等等,這些都需要你去了解。

最后,長線投資終究是為了獲利,早晚是要賣出的,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在你認為的最高點賣出。長線投資圖的是什么?當然是圖獲利,獲大利,因此,你要選擇一個最佳時期賣出股票。這就要求你對股市有準確的判斷力,明確什么時候該拋出。比如,當企業(yè)的發(fā)展速度減緩,逐漸失去原有的投資價值時,你應該果斷地調整投資組合,減倉賣出。當股價上升勢頭受阻,或市場趨勢轉弱時,你也應該及時賣出,獲利了結,千萬不要戀戰(zhàn)。

眼界決定起點:用知識磨礪眼光

李嘉誠說過:“眼睛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場的是大商人。同樣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結果也不同?!痹鯓硬拍芘囵B(yǎng)眼光、培養(yǎng)思想境界呢?李嘉誠認為,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幫手。在他看來,知識的最大作用是可以磨礪眼光,增強判斷力。

在這個不斷求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年代,沒有知識將寸步難行,不重視學習將一事無成。李嘉誠說:“一個真正做大事、有遠見的人,是看世界的趨勢,估計自己未來發(fā)展的方向。事在人為,不能有志無才,你可以夸口說你的志向是摘下天上的月亮,但你知道怎么摘下?所以我說事在人為,靠自己,靠意念,還要有最新的知識及經驗積累才能達到。”

李嘉誠說:“從前經商,只要有些計謀,敏捷迅速,就可以成功;可現(xiàn)在的企業(yè)家,還必須要有相當豐富的知識資產,對于國內外的地理、風俗、人情、市場調查、會計統(tǒng)計等都非常熟悉不可。”他很早就意識到:一個沒有知識的人永遠成就不了大事。

年輕時,李嘉誠養(yǎng)成了看書的習慣,因為不斷學習,他掌握了很多信息,這為他日后創(chuàng)造商業(yè)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時至今日,李嘉誠依然堅持每天晚上睡覺前看書。由于害怕看書耽誤了時間,他經常設定鬧鐘,提醒自己不要耽誤睡覺。正是通過閱讀,李嘉誠掌握了很多新領域的新知識。

不斷求知是李嘉誠成功的最大秘訣之一,對此李嘉誠深表認同。曾有記者問李嘉誠:“您今天擁有如此巨大的王國,靠的是什么?”李嘉誠是這樣回答的:“是知識,知識決定了命運。”

從一個清貧困苦的學徒,到獨立創(chuàng)辦塑膠廠,成為赫赫有名的“塑膠花大王”,從地產新手到地產大亨,再成為股市大腕,從商界的超人變成知識經濟的巨富……李嘉誠一路走來,幾乎處處占領先機、先發(fā)制人。他一生勤奮學習,博覽群書,在知識的引導下,不斷嘗試新的領域、吸取新的知識,并獲得豐厚的收益。

在創(chuàng)建“長江塑膠廠”的頭幾年,同行企業(yè)多達300多家,長江塑膠廠只是其中的一家,而且缺乏特色、規(guī)模較小。面對激烈的競爭,長江塑膠廠生存處境艱難。李嘉誠意識到,只有尋求新的突破,才能讓長江塑膠廠從同行中脫穎出來。

一天,李嘉誠閱讀英文版塑膠雜志時,發(fā)現(xiàn)在一篇文章中,有一家意大利公司用塑膠原料設計出的塑膠花即將銷往歐美市場。“塑膠花”這個詞第一次從李嘉誠的腦子里蹦出來,他當即判斷:塑膠花的問世,將引發(fā)塑膠市場的大革命。

怎樣才能掌握塑膠花的制作技能呢?李嘉誠認為,只有拜師學藝,通過學習才能掌握塑膠花的生產技術。于是,他去意大利學習,不久便滿載而歸。從此,香港的塑膠花時代來臨,李嘉誠也由此聲名鵲起,榮獲“塑膠花大王”的美譽。這次成功為李嘉誠打造商業(yè)帝國獲得了第一桶金。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如果不是他積極求知,他就無法掌握塑膠花的生產技術,也就沒有所謂的“塑膠花大王”。毫無疑問,是學習、求知改變了李嘉誠的命運。由此可見,沒有知識不要緊,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求知若渴的心。當我們有了知識之后,才有機會成就大業(yè)。

有記者曾在采訪李嘉誠時這樣問:“昨晚你看了什么書?”李嘉誠說:“我昨天晚上看的是關于資訊科技前景研究的書,我相信這個行業(yè)發(fā)展會非???,未來兩三年里,電影、電視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提電話中顯示出來,我比較喜歡科技、歷史和哲學類的書籍,最近對網絡資訊業(yè)比較感興趣?!?/p>

正是因為李嘉誠善于鉆研新知識、新領域,所以他的每次戰(zhàn)略選擇,既能充分適應產業(yè)、行業(yè)的變化趨勢,又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為此,有學者曾評價李嘉誠為“現(xiàn)代化永無止境的變動之中的人”。

李嘉誠曾說:“我們身處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全球邁向一體化,科技不斷創(chuàng)新,先進的資訊系統(tǒng)制造新的財富和新的經濟周期、生活及社會。我們必須掌握這些轉變,應該求知、求創(chuàng)新,加強能力在穩(wěn)健的基礎上力求發(fā)展,居安思危。無論發(fā)展得多好,你時刻都要做好準備。財富源自知識,知識才是個人最寶貴的資產。”

在我們身邊,很多商人和經營者,喜歡憑直覺行事,李嘉誠認為直覺并不是科學的方向儀。李嘉誠說:“時代不斷進步,我們不但要緊跟轉變,還要有國際視野,掌握和判斷最快最準的最新資訊,靠創(chuàng)造比對手提前幾步。不愿意改變的人只能等待運氣,懂得掌握時機的人更能創(chuàng)造機會。幸運只會降臨那些有世界觀、膽大心細、敢于接受挑戰(zhàn),但是又能夠謹慎行事的人身上?!?/p>

掌握全面的資訊,方能百戰(zhàn)不殆

每一位成功的企業(yè)家,都是善于捕捉商機的高手。李嘉誠身家?guī)装賰|,知名度極高,在他的成功秘訣中,有一條是肯定是少不了的,那就是隨機應變,善于捕捉商機。正是因為抓住了一個又一個商機,李嘉誠才能經過數(shù)十年的打拼,從一個推銷員成為世界華人首富,并且連續(xù)十幾年占據(jù)頭把交椅。

可是,商機稍縱即逝,李嘉誠是怎樣抓住它的呢?李嘉誠說過:“抓住時機首先要掌握準確的最新資訊,而能否掌握時機是看你能否在適當?shù)臅r候發(fā)力,走在競爭對手之前。時機的背后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知己知彼。”

20世紀50年代初,李嘉誠在當推銷員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歐洲人喜歡塑膠花,歐洲人喜歡用塑膠花裝飾自家的庭院和房間。在美洲,人們也喜歡塑膠花,就連汽車上或工作場所,通常都會擺上一束塑膠花。而在蘇聯(lián),人們在掃墓的時候會獻給死者一束塑膠花,意味著生命早已結束,但思想和精神長存。

李嘉誠將這些信息收集起來,為后來從事塑膠花的生產和銷售提供了大量的決策依據(jù)。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李嘉誠生產的塑膠花就大量地銷往歐美市場,其產品贏得了海外廠商的一片贊譽。一時間,訂單如風中的落葉,從四面八方飄來,年利潤也從幾萬迅速增加到1000多萬港元。

在塑膠花熱銷之際,李嘉誠又提前一步預測塑膠花市場的未來,他認為塑膠花市場不可能長盛不衰。因此,他漸漸將投資眼光投向地產界,在香港購地建造了一座12層高的工業(yè)大廈,同時不斷減少塑膠花的生產。1964年塑膠花市場進入低谷,許多廠商叫苦連天,但李嘉誠已經悄然轉行。

俗話說得好:“花無百日紅?!比魏我粋€好的項目,都有“凋謝”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晚有一天它會漸漸被淘汰。因此,經營者一定要有危機意識,要提前收集信息,全面掌握行業(yè)資訊,做好戰(zhàn)略轉移的準備,這樣方能百戰(zhàn)不殆。

回顧李嘉誠的成功之路,不管是創(chuàng)業(yè)時期選擇生產塑膠花,還是后來投資地產,敏銳地感受生活中的情報,全方位收集資訊都是他致勝的法寶之一。李嘉誠說:“能否抓住時機和企業(yè)發(fā)展的步伐有重大關聯(lián),想抓住時機,要先掌握準確資料和最新資訊,能否抓住時機是看你平常的步伐是否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發(fā)力,走在競爭對手之前?!?/p>

的確,做生意就像是賽跑,一定要快速反應,搶先一步,緊追機遇。在塑膠花市場沒落之后,李嘉誠敏銳地意識到,香港寸土寸金,地產業(yè)將成為商業(yè)發(fā)展的重點和熱點。因此,他果斷地將投資目標轉向地產業(yè),從而為日后的事業(yè)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嘉誠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講,最要緊的是要制定出正確的方針,但是你制定出正確的方針之前一定要拿到最確實的資料,這是絕對正確的。”

20世紀70年代,李嘉誠開始涉足海外投資。當時,地球通訊衛(wèi)星已經問世,全球范圍之內的人能夠在瞬間實現(xiàn)信息的互通。這種縱橫發(fā)展的趨勢自然逃不過李嘉誠的智慧雙眼,他在全力投資房地產業(yè)的同時,把目光對準了加拿大的溫哥華,并購買了當?shù)氐囊慌飿I(yè)。之后,李嘉誠擴資6億多港元,收購了加拿大多倫多的希爾頓港口酒店。1981年,李嘉誠將投資的觸角伸向美國休斯敦,在當?shù)赝顿Y兩億多港元,購買了數(shù)幢商業(yè)大廈。

李嘉誠之所以能將生意做到世界各地,與他善于掌握全面的資訊是分不開的?,F(xiàn)在商業(yè)社會,有這樣一句俗語:“快魚吃慢魚,慢魚被淘汰?!币患夜疽朐诟偁幖ち业纳鐣⒂诓粩≈?,首先就應該建立信息收集機制,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有的放矢地進行戰(zhàn)略部署,有選擇地采取攻防策略,并快于競爭對手做出反應。

投資,要果斷進入,斷然抽身

在生意場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隨行就市”,所謂的“行”指的是市場的供求狀況。在競爭激烈的時代,投資決策應該順應市場供求的形勢,在恰當?shù)臅r機出手,也要在恰當?shù)臅r機放手,這樣才能趨利避害,最大化地獲得收益。

李嘉誠認為,做生意、搞投資要學會審時度勢,處變不驚,該增加投入時增加投入,該斷然抽身時斷然抽身,這是一個投資者必須具備的素質。他的投資哲學是穩(wěn)中求勝,也講究進退之道,實行人棄我取、人取我棄的戰(zhàn)略。他尤其擅長尋找一些持續(xù)下跌且跌幅巨大的股票作為自己的組合,并美其名曰“災難投資法”。

1985年1月,李嘉誠抓住置地公司急于脫手減債的心理,成功收購了置地名下的的港燈。當時李嘉誠給出的收購價是比一天前收盤價低1港元的折讓價——即每股64港元,一次性收購了港燈34%的股權。僅此一項,李嘉誠就為和黃股東節(jié)省了45億港元。僅僅過了6個月,港燈的市價就上漲到每股82港元,李嘉誠馬上將所有港燈的股票套現(xiàn),凈賺18億港元。

李嘉誠說過,一個在股市中翻騰的人,如果不懂得“見好就收”,哪怕他再聰明,也會有馬失前蹄的時候。他說:“當生意更上一層樓的時候,絕不可有貪心,更不能貪得無厭?!痹诔垂傻臅r候,李嘉誠總能看準時機,果斷拋出,從來不會看著股價一路高攀,就一直等待所謂最好的時機。盡管他的果斷出手有時候會讓旁觀者扼腕嘆息,但是他的謹慎作風讓他在股市中從未失手。而在那些嘆息者中,不少人因為等待“最好時機”而遭受重創(chuàng),甚至傾家蕩產,永無翻身之日。

在海外的幾次投資行動中,李嘉誠采取的就是“果斷進入,斷然抽身”的策略。如果某項業(yè)務收購順利,李嘉誠就會控制該公司;如果收購難度太大,他就會購買一些股票,賺一筆走人,然后再換一個地方繼續(xù)投資。

例如,1986年李嘉誠動用6億港元,購買了英國皮爾遜公司近5%的股權。后來皮爾遜公司的股東不希望外國人做他們的大班,于是采取了一些針對李嘉誠的措施,防止李嘉誠進一步控股。李嘉誠鑒于現(xiàn)實情況,在半年后果斷地拋出股票,輕松贏利12億港元。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說:“高明的槍手,他的收槍動作往往比出槍還快?!崩罴握\就是這種類型的槍手,他當年迅速進入塑膠行業(yè),后來又果斷地放棄塑膠行業(yè),進入地產行業(y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在收購皮爾遜公司的股票時,李嘉誠再一次表現(xiàn)出果斷的魄力,僅用半年時間就大賺一筆,不得不讓人拍手叫絕。

李嘉誠深知“月滿則虧”的客觀規(guī)律,這種自然法則也適用于商界。在他眼里,只有贏利的業(yè)務,沒有永遠的業(yè)務。如果當一個行業(yè)已經走過自己的成熟時期后,你還抱著不放,必然會隨著行業(yè)的衰落而走向失敗。

同樣的道理,在投資方面,李嘉誠也堅持這樣的認識,那就是當某只股票上漲到一定程度時,隨時都可能下跌,如果你貪心太多,繼續(xù)等待下去,可能會把到嘴的肥肉葬送掉。所以,他堅持認為,該放棄的時候一定要斷然放手。從某種層面來說,只有勇于放手的商人才會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大商人。

在這方面,猶太商人的投資策略與李嘉誠的投資策略頗為相似。當事業(yè)不順利的時候,他們會選擇堅持和忍耐,但并不是一味地忍下去,他們知道應該忍到什么程度,什么時候應該放棄。當他們決定在某項事業(yè)上投資時,一般都會制定三套投資計劃,分別是短期投資計劃、中期投資計劃和長期投資計劃。

當短期投資計劃投入之后,如果他們發(fā)現(xiàn)實際情況與事前的預測有差距,他們會毫不吃驚,也會毫不動搖,而是繼續(xù)按原計劃實施投資方案;之后當中期投資計劃實施了仍收不到預期的效果時,他們仍然會繼續(xù)追加投入,設法實施各項投資策略。如果這個時候依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放棄這項投資,即不再繼續(xù)實施長期投資計劃。

也許你認為短期投資計劃和中期投資計劃已經實施,為此投入了不少成本,這樣放棄有些可惜。但猶太人卻認為,放棄了已實施的兩套投資計劃是明智的,即使虧掉了投入的成本也無所謂。因為生意雖然沒有如人愿,但及時止損了,不會為未來留下隱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長痛不如短痛”。

詹姆士是一個花花公子,有很多惡習,當他把父親留給他的財產都敗光之后,才在艱難的生活中醒悟過來,于是他決心從零開始,從頭做起。他從哥哥那里借來一筆錢,開辦了一家小藥廠。他親自負責生產和銷售工作,每天工作18個小時,然后把賺到的錢攢下來,用于擴大再生產。幾年后,他的藥廠有了很大的規(guī)模,他每年贏利幾十萬美元。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和分析,詹姆士意識到藥廠的市場前景有限。同時,他了解到食品市場前景光明,因為世界上人口多達幾十億,每天都要消耗掉大量的食物。深思熟慮之后,他把藥廠轉讓出去了,再向銀行貸了一部分資金,買下了名叫加云食品公司的控股權。

加云食品公司是一家專門制造糖果、餅干及各種零食的企業(yè),同時還經營煙草,雖然它的規(guī)模不大,但是經營品種豐富。詹姆士掌控公司后,通過一番行之有效的改革,對產品的規(guī)格和樣式進行了擴充,比如,增加了巧克力、口香糖等品種。接著,詹姆士大力進行市場推廣,在法國巴黎、美國紐約和華盛頓等多個國際知名的大都市開設分店,形成廣闊的連鎖銷售網。隨著公司業(yè)務的增多,詹姆士的資金越來越雄厚,他開始收購其他食品公司,使其形成大集團。

詹姆士的成功,得益于他當初果斷地放棄小藥廠,同時果斷地收購加云食品公司,而這種斷然抽身與果斷進入,并非盲目性行為,而是經過市場調查和理智分析的。由此可見,在商業(yè)經營和投資中,適時出手、適時放手是一種可貴的經商投資智慧。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