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軍史鄉(xiāng)土 >回頭看中國 > 第十一章 全民放話網(wǎng)
第十一章 全民放話網(wǎng)
作者:安子登   |  字數(shù):22235  |  更新時間:2015-03-02 11:53:20  |  分類:

軍史鄉(xiāng)土

001

1853年,馬克思在其著作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中,指出了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的原因:毫無疑問,正是英國的大炮推動了這次的大爆發(fā)。所以可以有把握地說,中國革命將火星拋到現(xiàn)今工業(yè)體系這個火藥裝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醞釀已久的普遍危機引爆。

002

1857年,馬克思在其著作波斯和中國一文中說道:“洪秀全創(chuàng)建的太平天國,是國際政治運動的一部分,是強大的革命。古老而腐朽的中國,它的末日即將到來。用不了多少年,我們將會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作垂死的掙扎,同時我們也會看到一個嶄新的國度冉冉升起。”

003

1862年6月,馬克思在撰寫的中國記事一文中,對太平天國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180度的轉變,他指出:“太平軍用丑惡萬狀的破壞來與腐朽對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給予民眾的驚惶比給予老統(tǒng)治者的惶恐還要厲害。即使太平天國能取得最后的勝利,除了改朝換代以外,沒有任何任務了。太平軍就是中國人幻想中所描繪的那個魔鬼的化身,這類魔鬼是停滯的社會生活的產(chǎn)物?!?/p>

004

1861年,擔任中國第一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李泰國因“健康受損”,請假回國療養(yǎng)。根據(jù)他的推薦,英國暫派羅伯特·赫德代理總稅務司職務。1863年,赫德被正式委任此職。后來,羅伯特·赫德為這個天上掉下的餡餅給他的好友、中國海關駐倫敦稅務司金登干寫信:“真的為李泰國感到可惜,他丟掉了一個多么光明而燦爛的未來!倘若他在1863年腳踏實地地干,他今天就會成為東方的俾斯麥!現(xiàn)在,是該我成就這一重任的時候了?!?/p>

005

1865年,羅伯特·赫德在公開發(fā)表的局外旁觀論一文中,把清政府說得是體無完膚:“在政治上,清政府盡職的人很少,營私的人很多。在財政上,清政府之官下取于民者多,而上輸于國者少。在軍事上,清政府的軍隊平時拉弓舉石,只講架式,股肱怠惰,只得養(yǎng)鳥消遣,兵勇之數(shù),動稱千百萬,按名排點,實屬老弱愚蠢,充數(shù)一成而已。在知識界,知識分子書籍非不熟讀,詩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應曉之事,問之輒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

006

美國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其作品龍夫人——慈禧故事中寫道:“1894年10月底,恭親王建議光緒皇帝把德國貴族漢納根召來,這位德國陸軍工程師在1881年指導了旅順口防御工事的修筑。皇帝同意聘請漢納根擔任中國陸軍總教習,賦予其充足的資金和足夠的權力,希望在一位西方將領的領導下,訓練出另一支能扭轉頹勢的常勝軍。但就在第二天,那些被自己極端仇外的情緒弄瞎了雙眼的鐵帽子們義憤填膺,苦苦說服光緒收回成命,放棄聘請洋人的計劃。中國的皇帝總是這樣優(yōu)柔寡斷。某天,一支十萬大軍(包括2500名外國軍官)被批準成立,第二天就被撤銷,然后就是賠款。除了說清國皇帝軟弱無能,窩囊成性,別無其他?!?/p>

007

1897年,74歲高齡的李鴻章在外國記者眼里,幾乎是個“工作狂”。他帶著一身病,在當時交通極不便的情況下,堅持訪問歐美八國,到處展望“愿景”,說回來以后要這樣干那樣干,這般學那般學。在德期間,還有報道稱:“李鴻章會見了德皇威廉二世,跑老遠去視察克虜伯大炮。李鴻章專程從漢堡坐了一個小時的火車,趕到前首相俾斯麥所在的小鎮(zhèn),兩人密談了很長時間,話題很敏感。以此可以窺見,倘若沒有一定的抱負和一顆堅定的恒心,李鴻章是挺不過這次遠行的。”

008

1896年9月3日上午8時半,李鴻章在華爾道夫飯店接受紐約時報記者采訪,當紐約時報記者問及李鴻章是否贊成將美國或歐洲的報紙介紹到中國時,李鴻章如此回答:“清國辦有幾家報紙,但遺憾的是,清國的報紙編輯不像貴國的編輯一樣講真話,傳遞真信息。清國的編輯們在講真話時十分吝嗇,他們只講部分的真實,而且清國報紙的發(fā)行量也沒有貴國的報紙這么大。一份偉大的報紙必是文明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我們的報紙還承擔不起這份重任?!?/p>

009

美國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其作品龍夫人——慈禧故事中這樣講述:“1896年,沙皇派遣烏赫托姆斯基公爵陪同李鴻章總督一起出席了在圣彼得堡舉行的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李總督權衡了再權衡,之后與俄國人訂立了一份秘密協(xié)議,給予俄國對遼東半島的控制權,以阻撓日本人對同一地區(qū)的圖謀。在談判期間,俄國財政大臣維特送給李鴻章50萬盧布的賄賂……從俄國出發(fā),李鴻章又滿世界周游了一年,會見了威廉皇帝、維多利亞女王和格羅弗·克利夫蘭總統(tǒng)。美國報紙把李鴻章稱為中國最偉大的政治家。為了避免遭到對頭的暗算,在旅游期間,李鴻章謹慎地對待每一件事情,即使是出席地方招待會上,他也從不吃任何東西,除非是自己的廚子為他做的,這些廚子他到哪兒都帶著?!?/p>

010

1898年10月22日,日本神戶記事報透露:“大島號帶來了‘一件非常貴重的禮品’——梁啟超。比起康有為來,梁啟超最多也就能稱得上是‘非常貴重’了。康梁可算是博斯韋爾和約翰遜博士的中國副本:康有為表演,梁啟超記錄。一直以來,梁記者還只是個為康有為出謀劃策的無足輕重的角色,一只‘狽’(正如那個成語所暗示的),他想昂首闊步地前進,可自己的腿太短了。他缺乏康有為的攻擊性,但善于通過自己的筆拐彎抹角地達到自己的目的。梁啟超幸運地躲過了清廷的追殺,全憑日本人的鼎力相救,日本人的營救把他推到了世界舞臺上,這使得他日后成為那個時代最具有殺傷力的抹黑宣傳員,一位毒筆大師。他的主要靶子就是慈禧?!?/p>

011

美國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其作品龍夫人——慈禧故事中寫道:“1899年3月,梁啟超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指斥慈禧、榮祿和剛毅三人是中國滅亡的設計師。他寫道:‘有人謂西后與榮祿等今雖守舊,而他日受友邦之忠告,或更值艱難,必當翻然變計也?!又盅a充道:‘彼其愚迷,至死不悟?!麑⒁淮蠖奄濏炛~給了光緒皇帝:‘天生圣人,以拯諸夏……今雖幽廢,猶幸生存,天之未絕中國歟?!呒壒賳T,包括維新派曾經(jīng)的支持者張之洞總督,讀過這份雜志也不免義憤填膺。張之洞警告總理衙門,他正在造謠生事,毒害百姓的頭腦。當軍機大臣剛毅拿了一本給慈禧,她氣憤地將本子扔在地上。無論按什么標準,這都是大逆不道之罪。慈禧發(fā)表了一篇諭旨,懸賞捉拿康梁二人,‘不論死活’。”

012

德國八國聯(lián)軍統(tǒng)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在他的著作拳亂筆記中寫道:“英國絕不會心甘情愿地看到法國占領云南、日本占領福建。而日本也不樂意讓德國獨占山東。各國對英國占領長江流域也很不滿。而美國,一向都是很反對瓜分中國的,他們注重中美之間的貿(mào)易往來。俄國方面,只要不阻撓它獨占滿洲,其他國家干什么都沒意見。所以我相信,各國在爭奪中國的地盤上,彼此之間利益犬牙交錯,倘若操之過急去瓜分中國,不見得都能撈到什么好處。關于德國在山東吞并較大土地一事,尚有一種困難,即中國人置諸德國官吏治理之下是也。想想看,假如中國一旦復欲奪取山東,則德國方面……戰(zhàn)事一旦挑起,非至財政破產(chǎn)不可。陛下威廉二世常有‘瓜分中國’之籠統(tǒng)思想,當然是為了擴充我們在山東的地盤,甚望能將該省大部分均置諸自己勢力之下,以作‘瓜分中國’后我們應得之部。……然實則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tǒng)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013

1900年6月18日,英國的泰晤士報發(fā)表了該報駐北京的特派記者莫理循的電訊:“6月13日那天,連接北面俄國的電報線路被切斷了,這是北京與國外的最后一條通訊線路。連通天津的線路,也已在三天前被切斷。一次嚴重的反對外國人的騷亂爆發(fā)。數(shù)以千計的外國人包括當?shù)氐幕酵降?,在距皇宮兩公里內(nèi)遭到屠殺,城里最好的建筑被焚燒。天主教堂的東堂,是所有教堂中最大的,結果也沒能幸免。這是一個令人焦慮的夜晚。他們匯集在一起,由外國衛(wèi)隊保護。如果外國衛(wèi)隊的援軍今天仍不能到達,可以預料騷亂將進一步惡化。據(jù)勘察,尚無英國人受傷。因為電報線路被切斷,莫理循為了這個稿子,花了二十兩銀子雇人把這條電訊稿送到了天津?!?/p>

014

1900年6月20日,泰晤士報又發(fā)表了莫理循千方百計發(fā)回的電訊:“使館區(qū)被團團圍住,這里與外界的一切聯(lián)系都被徹底切斷。遭圍困的有外交官、衛(wèi)隊以及上千名中國教民。美國記者克里爾曼和我都被圍困。”

015

1901年,在美國國務院公布的“對外關系”檔案中這樣寫道:“李鴻章周旋于各國列強之間,采取了‘和戎’的外交政策,想要以夷人制夷,利用列強間的矛盾來互相牽制。對于李鴻章這套在各國列強中間公然玩弄指鹿為馬的把戲,法國人和德國人猶為惱火,這也正是李的高明之處,況且美國人早在聯(lián)軍進京之前就已經(jīng)默認了李鴻章的這套說法,并且早于7月3日時,美國國務卿就已經(jīng)搞了個‘備忘錄’在各國中‘循環(huán)照會’,申明美國對中國的態(tài)度和對此事件的看法和立場,美國推行的‘門戶開放’政策,其中突出保證中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這一條。美國的立場已經(jīng)很明確,英國也表示了最大的支持?!?/p>

016

英國作家麥肯齊在揭去面紗的東方中寫道:“1902年的袁世凱正年富力強,還不到五十歲。他曾統(tǒng)領一支三千人的中國軍隊在朝鮮當?shù)仄絹y。如今,這種局面也讓他難以置信,擁有四億人口的中國居然連一個只有四千萬人口的日本國都消滅不了。他意識到,如果不像日本人那樣積極主動地學習西方的知識和技術,中國將難以重振雄風?!?/p>

017

袁世凱正是靠了嚴正的軍紀,有錯必究,決不偏袒,才造就了一支足以使袁世凱左右中國歷史的軍隊。麥肯齊在揭去面紗的東方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一位來自英國的高官與袁世凱一起檢閱新軍。有一名士兵沒有向那位英國高官敬禮,正好被袁世凱看到了。他派一名副官把那個士兵叫到他面前,并吩咐軍官:‘馬上拉下去斬首示眾!’那位高官嚇了一跳,抗議道:‘這太過分了,他只是忘了向我行禮,哪能就此砍了一個人的頭?!蛔忠活D地說:‘我知道,我只能用這種方法給他們一個教訓,讓他們記住什么是紀律,所以我必須這么做?!莻€士兵就這樣失去了性命。不久之后在訪問直隸新軍時,無論離兵營和軍官們有多遠,他們(新軍)都會馬上立正和敬禮。顯然,那個教訓使他們長了記性,更多的是畏懼?!?/p>

018

英國作家麥肯齊在其作品揭去面紗的東方中這樣寫道:“義和團運動失敗之后,清廷發(fā)現(xiàn)龐大的直隸省受到了外國士兵的蹂躪和懲罰,而袁世凱治理下的山東省卻沒有受到八國聯(lián)軍的騷擾。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理所應當?shù)乇惶岚位乇本?,從?zhàn)略和政治角度上看被認為是中國最重要行省的直隸總督。在他訓練有素的士兵們的支持下,袁世凱的影響力目前已十分大,號召力開始遍及整個中國。他首先大規(guī)模擴充了自己的新軍,又從歐洲那里購買了大量的先進槍支和大炮。與此同時,他發(fā)動了一場進行社會和市政改革的運動?!?/p>

019

英國記者莫理循在發(fā)給泰晤士報的一條電訊中這樣寫道:“在北洋大臣袁世凱的轎子里發(fā)現(xiàn)了一枚定時炸彈,幸虧被及時發(fā)現(xiàn)了,否則這位中國最偉大的改革者將再也無法為革命作出貢獻了。這枚炸彈卻讓袁的國際地位提升了許多,‘改革者袁世凱’成為西方輿論眾望所歸的關鍵人物?!?/p>

020

1907年,法國時代雜志的記者采訪了孫逸仙博士,當時他正在河內(nèi),記者發(fā)回電訊說:“孫博士明確地說:他要不惜一切努力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和歐洲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別’的‘社會主義共和國’?!?/p>

021

美國紐約時報1908年11月15日報道:“光緒皇帝于下午5點過后去世?;噬先ナ赖南⑹怯苫蕦m宣布的?;侍笞约旱撵`柩也已在宮內(nèi)準備就緒。她的病情同樣嚴重,并且,親王于今天早上帶給她的皇帝死訊導致了她精神崩潰。這種狀況讓她再也無法利用她和皇儲之間的血緣關系來鞏固她的權力了。按照大清體制,這種關系會極大地助長她的權勢。在清國百姓中間,人們還和往常一樣,鮮有跡象表明他們有悲傷的情緒?;实酆突侍蟮氖攀溃@件事對清國人并沒有什么影響。清國人所追求的是一種安穩(wěn)的、不受列強欺負的生活,根本不會為了這兩個人的死而悲傷?!?/p>

022

1908年11月16日,紐約時報和泰晤士報同時報道:“大清國的慈禧皇太后已于當日下午2點駕崩。大清國的光緒皇帝剛剛于周六去世,兩人死亡時間距離如此之近,甚至令人懷疑二人的死亡背后是否有謀殺。慈禧皇太后是大清國的獨裁者,自1861年以來,她就把持著朝政,其間也有過大臣或皇室成員進行阻撓,但都沒有成功,之后一直到今天,也沒有人起來反對她。北京市容已大變,所有帶有紅顏色的東西都一并被移走,取代以肅穆的藍青色。慈禧與她的子民之間的接觸甚少,清國百姓又不容易動情,但得知太后死訊,舉國上下都為之哀傷。據(jù)說,慈禧太后能歌善舞,還會吟詩作賦,她天性幽默機靈,她所說的俏皮話常在宮廷內(nèi)引起哄堂大笑?!?/p>

023

1908年6月14日,紐約時報上刊載了一篇特約撰稿人托馬斯·密勒撰寫的題目為袁世凱審慎攬權心懷機謀的文章,文中說:“袁世凱完全具備政治家應有的素養(yǎng),而且他的性格也很有趣。清國政治最大的缺陷就是朝廷里能干的官員實在是少之又少,能委以重任的更是鳳毛麟角,這使得清國官員中有限的幾位先進人物成了清廷的救命稻草,顧不及休息,整日操勞。對清國的領袖人物來說,過度工作在所難免,清國鐵腕袁世凱更是如此?!?/p>

024

美國學者費正清在他主編的劍橋中華民國史一書中說袁世凱是新舊思想的混合體:“他妻妾成群,僅兒子就有十七個。他除在正式場合穿西式軍服外,都穿中式服裝。他不懂英語,也從來沒有出國到比朝鮮更遠的地方旅行過。他雖然在科舉考試中失利,但受到儒家課本的教育,并相信其道德上的功效。另一方面,他沿著日本的路子向西方學習進行官方改革,這一巨大的功績讓他在清朝贏得赫赫聲名。他招募了許多受過外國教育或有外國經(jīng)歷的隨從,他還專門培養(yǎng)了一些有朝一日用得著的外國人,他派遣了幾個兒子到英美國家去接受西方先進的教育。他的這點做派很像是從李鴻章那里借鑒來的??磥?,他是在不斷追求新舊的融合,相信這個混合體最適合中國國情。”

025

1909年,天津時聞報館著名報人佐藤鐵治郎在其著作袁世凱一書中評價:“袁世凱當日的謀略,實在是令人可驚又可畏,使清政府與李鴻章能明斷敏速,出師圖韓,一躍而登,真是令我日軍無從措手。袁的外交,的確有彪悍的手腕?!?/p>

026

1910年,美國紐約日報刊登了美國學者百森評論中國時局的文章:“1908年,滿清皇室承諾成立代議制政府,他們保證在數(shù)年后建立代議制政府。1910年10月,清廷組建了資政院,但它的實質僅僅是一個咨詢機構。后來,人民極力要求成立真正的國會。這突如其來的請愿對清國皇室是一個巨大的震動,他們以各種理由搪塞和回避人民的這類請愿,由此點燃了辛亥革命的導火索。革命爆發(fā)后,舉國各省市紛紛響應,起義軍每到一地都勢如破竹,這足以表明大清帝國孱弱不堪,已趨于瓦解的邊緣,同時,也見證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p>

027

1911年10月13日,紐約時報報道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國時局:“倘若不出現(xiàn)意外,著名的流亡革命家、反清革命領袖孫中山將眾望所歸成為民國的第一任總統(tǒng)?!苯又?,該報又對孫中山在海外的籌款活動、政治觀點等進行了詳細的報道,還刊登了孫中山的畫像。

028

1911年11月13日,法國駐上海領事喇伯第在給駐華公使館的一封信中說:“伍廷芳(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學家,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為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中墨通商條約)加入革命運動的消息將會得到外國人士的熱烈歡迎,他辦事穩(wěn)重,且有見識,他對西方世界各種現(xiàn)代機構的深刻了解均被認為是非??煽康谋WC。這是一個有能力勝任他所接受的職務的再好不過的人選?!?/p>

029

1911年11月13日,在美國,人們把目光都集中在了伍廷芳身上??突壬YR革命黨人所取得的成就,而伍廷芳在寫給卡耐基的公開信中說:“我們感謝您。我們?yōu)樽杂珊瞳@得一個好政府而奮斗。請您請求貴國政府承認我們。”卡耐基回電如下:“我國肯定是首批歡迎一個兄弟共和國的國家之一?!?/p>

030

1911年11月18日,英國星球報刊登了滿人統(tǒng)治中國的歷史簡介,文章中這樣報道:“自1900年以后,皇室成員總是與各種危機相關聯(lián),似乎一有什么大的事情發(fā)生,人們就不約而同地擔心,如今的清皇室是否還有能力處理危機,并且讓自己生存下去。這或許可以看做是外界對皇室的信心日漸減少的一種證明?!?/p>

031

1911年11月13日,日本駐上??傤I事有吉向外務大臣內(nèi)田匯報說:“伍廷芳態(tài)度頗為傲慢,講起話來更是喋喋不休,讓人甚是討厭。伍廷芳之態(tài)度已使各國領事產(chǎn)生不少惡感。”次日,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寫信給外交大臣格雷就說:“伍廷芳秉性難移,還愛出風頭,簡直就是在香港當過律師的饒舌的老家伙?!?/p>

032

1911年12月29日,法國的求精報發(fā)表文章介紹孫中山的革命歷程,并刊登了他與歐洲革命同志的合影,文中這樣寫道:“作為一名與西方交往頗深的政治人物,他的夫人、子女也在一些畫刊上出現(xiàn);在他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之后,他所參與的一些政治事件和重要的活動更是經(jīng)常性將他帶入西方讀者的視野。其實,早在1896年,英國的圖畫報在中國剛剛發(fā)生革命時,就預言孫中山有可能成為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tǒng)。之前孫先生雖輾轉國外到處籌錢,但還是沒能從外國借到款,這讓人們曾一度產(chǎn)生諸多抱怨,經(jīng)過黃興的解釋,人們對孫中山的責難才漸漸平息了。”

033

1912年1月5日,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莫理循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孫中山在人們心中仍留有非常好的印象。人們認為孫中山隨身攜帶巨額外幣,因此對他有好印象,但好印象到底多少卻很難說。根據(jù)我的了解,此次他盡管到處游說,但是沒借到什么錢。一旦此事被傳出去,人們很可能會對他產(chǎn)生反感?!?/p>

034

1912年1月22日,英國泰晤士報的布拉姆給駐華記者莫理循寫信聲稱,“讀了伍廷芳在美國的講話后,我只能用三個字來形容他‘大叫驢’?!倍硌仉娹D述了伍廷芳給英國駐北京武官喬治·柏來樂的印象,“一個純粹閑扯淡的家伙,不是一個倡導革命的人。”同時,還轉述了袁世凱對伍廷芳的評價,袁世凱對莫理循說,伍廷芳是“真正的中國人”。

035

美國外交官芮恩施在一個美國外交官使華記中這樣寫道:“1912年2月14日,孫中山先生正式辭掉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并推選袁世凱為新總統(tǒng);2月15日,南京參議院全票選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tǒng)。至此,隆裕太后和南方的革命黨人都把政權交給了袁世凱。2月16日下午3時15分,袁世凱把海軍上將蔡廷斡叫至外務部大樓,讓蔡為他剪辮子。袁世凱碩大的頭顱一甩,將身后一條長辮子甩到面前。手握著辮稍,他看了好一會兒,這才大聲地說:‘把它給我剪了?!驮趦商烨?,蔡廷斡秘書還在抱怨袁世凱太‘頑固’,他向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里循訴說:‘袁世凱實在是討厭至極,他連辮子都不肯剪掉。’等袁世凱的辮子一掉,他的秘書蔡廷斡就把這個‘獨家消息’告訴了莫里循。蔡告訴他:‘在剪的時候,袁自己不斷哈哈大笑,談話中顯出異乎尋常的高興。這種極其開心的表現(xiàn),在袁世凱的一生中都非常少見?!?/p>

036

紐約時報記者在采訪黃炎培后,向紐約時報發(fā)回電文,文中這樣寫道:“黃炎培說:‘袁世凱的記性絕好,非一般人能比得上,他從不會忘記任何人或者事。因此,當一個地方官員受他接見,談及地方事務和私事時,袁常常以其廣博的學識和記憶力使來訪者大吃一驚。他的部屬亦因此而害怕他。他的精力永遠是那么充沛,簡直就是健康和精壯的化身?!?/p>

037

1913年7月,紐約時報記者莫里循采訪黎元洪后,發(fā)回電文:“黎元洪在談及孫中山時,口吻藐視,在黎的眼中,孫中山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空想家’。黎元洪這樣說:‘世人對孫逸仙有錯誤的認識。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中他根本沒做什么實際的工作。他返回中國時,革命已經(jīng)結束了。除了一些道聽途說的模糊印象外,我?guī)缀鯖]有聽說過他這個人。孫中山離開中國時間長,與這里的任何勢力均無關聯(lián)。他在國外經(jīng)常到處宣講,所以在國外名氣很響,因此他似乎適合這個位置。我從未聽說他對革命工作提供過什么實質性的幫助。他的名聲在很大程度上是虛構的……’”

038

1916年7月9日,袁世凱總統(tǒng)去世后不久,紐約時報的兩位美國女記者韋爾和艾瑪森采訪了前中國駐美公使伍廷芳先生,采訪后發(fā)回電文如下:“伍先生表示,中國下一代人民的思想觀念將有巨大改變,并取得更輝煌的成就。記者直接問他:‘您什么時候將再次訪問美國呢?美國民眾非常期待您的到來?!牛椰F(xiàn)在不準備去,但一定會去的?!袂閲烂C地回答,‘我告訴所有人,我會活到200歲。嗯,也許150歲更好,因為我希望在200歲前死去。不論怎么樣,我都保證將在1959年再去美國。你們可要記住。到時候我能在美國看到你們嗎?你們會在紐約、芝加哥還是舊金山呢?’我們調(diào)皮地說,會在舊金山碼頭歡迎他。他聽后和善地笑了起來?!?/p>

039

1923年10月15日,美國時代周刊以新總統(tǒng)為題報道了中國的選舉:“東方的快速簡直令西方世界難以置信。中國議會重新召集,在分外嚴肅的國會大廳里,選舉一位總統(tǒng)。北京裝點熱鬧;街上巡邏的士兵比以往多了一份警覺,一副充滿希望的樣子。這一選舉在此之前曾舉行過,但出席的國會議員沒有達到選舉總統(tǒng)法定的人數(shù),選舉日期推延。然而,隨著從天津來的火車載著38名新增加的議員的到來,人數(shù)早已超過了法定人數(shù)。他們受到了同派議員的熱烈歡迎。一共有590名議員集中至國會大廳,并被‘鎖’在里面。總統(tǒng)的選舉終于在10月5日有了眉目。這一天,國會大廳選舉會場重兵把守,戒備森嚴,在提前已收受的每票5000至10000元的賄賂下,議員們都選擇了曹錕,他以593票中的480票的絕對優(yōu)勢當選為中華民國新總統(tǒng)。曹總督是位軍事強人,如果他能成功地贏得吳佩孚將軍(長江流域的督軍)的支持,他的地位從軍事角度來看將牢不可摧。不過,他缺少性格魅力,缺乏政治才能;更何況他完全被一幫‘邪惡高參們’包圍著。如果他不是采用賄賂的方式當上了總統(tǒng),恐怕他在中國的現(xiàn)代歷史上將不會如此重要了。”

040

1923年10月22日,美國時代周刊報道了曹錕就任總統(tǒng)的場面:10月10日,早上7時45分,北京的天空一片晴朗,中華民國成立十二周年(據(jù)中國年歷),當選總統(tǒng)的曹錕元帥走下抵達北京的專列。他坐上敞篷汽車,在氣氛被裝點得喜慶的大街上駛過。凱旋牌樓前醒目地站立著挑選出來的士兵,從火車站一直排列至總統(tǒng)府,場面甚是氣派。至于民眾的反應,各家報社爭相報道的也是不盡相同。有的說人民都在熱烈歡呼,也有的報道說,沒有聽到他們的歡呼聲。曹錕剛步入總統(tǒng)府,那些政府的主要官員已經(jīng)在畢恭畢敬地等候了。曹錕元帥向他們宣讀了一份簡短的就職演說,完畢后三鞠躬,退下。

041

美國紐約時報于1924年5月15日宣稱,中國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已去世。然而在1924年的最后一天,孫中山先生卻乘坐火車到達了北京。

042

1924年,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當選美國第31任總統(tǒng)后,曾親自寫信誠邀晚清外交家唐紹儀:“歡迎到美國一游,與舊友重敘和觀賞敝國的發(fā)展?!保保梗担衬辏诤鸪霭娴幕貞涗浿?,多次提到唐紹儀,胡佛對他的評價是:“為人正直,深謀遠慮,極具才干,對中國的未來懷有遠大的抱負。”

043

美國第一位黑人國務卿鮑威爾在他的對華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在北伐軍逼近武漢之時,也就是在1926年與1927年之交的那個冬天,我最后一次采訪吳佩孚,這也許是他最后一次接見外國記者了。他時任‘討賊聯(lián)軍’總司令,總部設在漢口。盡管他的頭銜大得嚇人,其實他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事實上,他是北軍抵抗從廣東開來的國民革命軍的最后一道防線。吳把他的總部設在一座古典式的中國庭院里,我就在那里見到了他,并一起用了早餐。他喝酒比以往的時候更加厲害了,而且精神狀態(tài)也不是很好,看上去很沮喪,情緒低落。由于部隊受到先于北伐軍出發(fā)的受俄國訓練的宣傳隊的影響,士氣盡喪,河南一戰(zhàn)已是潰不成軍。共產(chǎn)人也竭盡全力為擊敗吳佩孚而工作……以圖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北伐軍猛攻武昌,經(jīng)過激烈的戰(zhàn)斗,北伐軍登上武昌城頭,孤注一擲的吳佩孚徹底失敗,全線潰退?!?/p>

044

1927年1月17日,美國時代周刊報道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從漢口逃到上海的人,帶來一張傳單,內(nèi)容是國民黨號召民眾反對英國的一組漫畫。風格有點像美國的‘滑稽漫畫連載’。一共是三幅,第一幅畫的是四肢勻稱的俄國,向年輕的中國伸出友誼之手;第二幅畫的是臃腫的約翰牛(指英國人),穿著硬邦邦的靴子踩在兩個中國人的脖子上,兩個中國人突然奮力站起來掀倒約翰牛;最后一幅是,約翰牛在群情激昂的中國人中間被刺死?!?/p>

045

1927年,美國時代周刊報道:“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會晤。徐州府,距北京400英里,初現(xiàn)這一聯(lián)盟業(yè)已形成的景象。國民黨總司令蔣介石來了,他現(xiàn)在的實力已經(jīng)占領了南方的半個中國。隨后,在整齊而嘹亮的歡呼聲和標語叢中,馮玉祥大元帥也來了,他長得魁梧健壯,特別是身高超過常人,動若猛虎,上周他沒有刮胡子,威風八面,趾高氣揚,為自己擁有新的權威而驕傲。僅僅在14個月之前,馮玉祥被大軍閥張作霖趕出了北京,張至今仍統(tǒng)治著北京。馮元帥為了保存實力,撤退到了蒙古,在那里安營扎寨。隨即,他前往莫斯科,據(jù)說,他獲得大量的經(jīng)濟援助還有裝備和軍火,這讓他能夠東山再起。然而,上周他又讓人們有了這樣一個印象:馮元帥不是一個共產(chǎn)主義者,但并非反對或拋棄蘇聯(lián)政府?!?/p>

046

美國學者費正清在其作品劍橋中華民國史中這樣寫道:“蔣介石的下野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北伐戰(zhàn)事受阻被認為是最直接的原因。到1927年的8月份,南京集團幾次遭到軍事挫折。張宗昌7月25日奪回徐州,孫傳芳則向長江三角洲老根據(jù)地挺進。在南京集團內(nèi)部,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為首的桂系與蔣介石的黃埔學生之間存在沖突。甚至何應欽對蔣的支持也是不可靠的。在8月12日軍事委員會的一次會議上,蔣談了他要辭掉總司令之職,并把首都防務交給其他將領的意圖,竟沒有一個人提出反對,令他非常尷尬和惱火,這是對他不可容忍的侮辱,于是離開南京前往上海。之后,在8月13日,蔣發(fā)表了引退聲明?!?/p>

047

蘇聯(lián)駐華顧問團譯員維什尼亞科娃·阿基莫娃在其出版的中國大革命見聞(1925—1927):蘇聯(lián)駐華顧問團譯員的回憶中這樣寫道:“1928年初春,我與宋慶齡的最后一次見面是在莫斯科‘梅特羅波爾’旅館,她住在鮑羅廷的隔壁房間。鮑羅廷請我陪同宋慶齡觀光莫斯科。當我來到她的住所時,見她滿臉淚痕。宋慶齡強忍悲切對我表示感謝,請求我改日再來。我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茫然地離開了,只是后來才悟出,我去看她的那天,恰好是孫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3月12日?!?/p>

048

1927年,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在見到宋慶齡后,這樣贊嘆:“你認為我們卓越的宋慶齡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麗鮮花嗎?不,不,她是一頭沖破天羅地網(wǎng)的雄獅?!?/p>

049

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這樣贊美宋慶齡:“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溫柔、最高雅的女性?!倍绹骷液陀浾吆?#183;斯諾則這樣贊美宋慶齡:“我認為,當時在上海,只有一個光輝燦爛、無與倫比的人物,她就是勇敢、美麗而又孤獨的孫中山博士的遺孀?!边B新西蘭記者貝特蘭都透露:“印度總理尼赫魯?shù)呐P室里有兩張女人的照片,一張是他已故的妻子,另一張就是宋慶齡女士。”

050

京津泰晤士報、美國聯(lián)合社記者伊斯雷爾·愛潑斯坦這樣評價宋美齡:“她又勇敢又漂亮。在我眼里,宋慶齡就是中國,中國就是宋慶齡。她很講究,很愛干凈,她是個上海小姐,卻是革命的?!?/p>

051

1928年7月2日,美國時代周刊這樣報道:“1913年,馮(玉祥)少校在美以美會的亞斯理堂參加穆德的布道會后,報名參加了教會查經(jīng)班。此后,他又讓自己的500名手下全部加入了基督教。1915年,他成為少將,在四川省主持了一次祈雨儀式,背誦圣經(jīng)中以利亞先知為加爾默羅山祈雨而做的祈禱。馮將軍信奉上帝后采取的進一步行動,當他被任命為一個省的統(tǒng)治者后,數(shù)年之間他嚴格按照圣經(jīng)的要求做人,正義凜然地反對吸煙、酗酒、鴉片和嫖娼。與此同時,他開始學習寫作,還自己編寫軍歌,題為士兵之精神。”

052

1928年7月2日,美國時代周刊在講述馮玉祥的“優(yōu)點”的同時,還以叛徒的過去這樣一個小標題,講述了馮玉祥叛變的故事以及不同人的種種議論:“所有這些,都是過去的故事。中國新的歷史在國民革命軍占領北京、張作霖去世、張學良主政東北之時掀開了。各方自然對擁有重兵的馮玉祥有了新的觀察和新的期待。只是,期待的同時,人們根據(jù)他以往的舉動而懷疑他的真誠,甚至有人認為他還會改變支持蔣介石的立場。上周,這位最強者似乎高興地去掉了自己身上背著的‘叛徒’這一烙印。相關報道稱,他完全與新政權融為一體了。并稱,他很有可能與國民黨的總司令蔣介石短期訪問北京,一同參加那里的慶典活動,慶祝整個中國在民族主義口號下得到了統(tǒng)一?!?/p>

053

1931年6月22日,美國時代周刊以新元首為題報道了蔣介石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消息中這樣寫道:“上周,蔣介石元帥再次當選中國主席,此次不是由中國人民選舉,他們沒有參與投票,而是由在南京的國民黨第五次大會選舉產(chǎn)生。從上周的情況看,蔣主席還未如他所許諾的那樣從南京進軍至內(nèi)地消滅共產(chǎn)的軍隊。蔣的政府承認,共產(chǎn)的軍隊最近‘在福建、湖南、江西省的一系列戰(zhàn)斗中,消滅了2萬政府軍’。蔣許諾將派遣20萬軍隊清剿紅軍。”

054

1931年9月初,廣州政府派軍隊北上討蔣,寧粵之戰(zhàn)爆發(fā)。就在此時,“九·一八”事變爆發(fā)。美國時代周刊隨即以中國聯(lián)合?為題報道了中國的這一最新動向:“和過去每當遇到日本威脅時做出的反應一樣,派別林立的政府們上周試圖聯(lián)合起來對外。就在今年春天,廣州政府還在謾罵‘南京徒有其表’,而南京政府也不示弱,攻擊廣州政府的外交部長陳友仁是布爾什維克赤色分子。他們之間的指責不是空穴來風,至少各有一半真實。但在上周,南京和廣州雙方有可能互派代表和解,并秘密簽訂一項協(xié)定。陳先生有可能出任計劃成立的聯(lián)合體的外交部長,他曾長期待在莫斯科,這就有可能使中國的政策帶有更明顯的左翼色彩?!?/p>

055

1931年9月28日,美國時代周刊在報道中提到了“中村事件”(1931年6月,日軍參謀部大衛(wèi)中村震太郎,到中國東北從事間諜活動,6月26日被當?shù)伛v防的中國屯墾軍第三團所部拘獲,由于間諜罪證確鑿無疑,團長關玉衡下令將中村等人處死而引發(fā)的事件),文中這樣表述:“顯而易見,中日之間存在已久的世仇,造成了日益貧困卻渴望和平的人民對日益發(fā)展成功的軍事化鄰居的厭惡。這一仇恨在中國發(fā)現(xiàn)滿洲逐步被蠶食后愈發(fā)加深。在中國,到處都是揮著軍刀的日本軍。一年多來,東三省也一直出現(xiàn)反日浪潮。上個月,日本陸軍的中村大尉離開沈陽,前往勘察繪制滿洲內(nèi)地的地圖。他帶有經(jīng)中方當局簽發(fā)的許可證明,但對于不識字的中國士兵來說,就是廢紙一張,沒有任何意義。中村大尉就這樣被作為間諜逮捕并處決。”

056

1931年10月5日,美國時代周刊以部長被打為標題,報道了中國代表團在聯(lián)合國的表現(xiàn):“中國代表團在上周日內(nèi)瓦舉行的國聯(lián)理事會上完全無所作為。事實很明顯,是日本在為所欲為,軍隊和飛機攻占滿洲地區(qū),中國軍隊和人民死傷無數(shù)。流血無疑就是戰(zhàn)爭。對一批批愛國的青年學生來說,因自己的祖國受到打擊而怒火燃燒。在北平、上海、南京街頭,學生們高呼:‘打仗!打仗!’中國外交軟弱而無所作為,指望國聯(lián)出面干預終成了泡影。中國民眾尤其是從上海來到南京的大學生們憤怒了!他們火氣沖沖地沖向外交部,首當其沖聲討的是那位‘該死’的外交部長——王正廷?!?/p>

057

1931年年底,美國時代周刊報道:“‘攘外必先安內(nèi)’是蔣介石既定的方針政策,不會因為‘九·一八’事變來臨而改變。1931年11月30日,蔣介石在一次重大的國民會議上稱:‘攘外必先安內(nèi),統(tǒng)一方能御侮,未有國不統(tǒng)一而能取勝于外者?!虼?,盡管蔣介石在口頭上一再聲稱要全力抗日,但很大程度上卻是在做一種姿態(tài)。蔣心里清楚,中國的軍隊和武器與日本相比懸殊很大。1931年,在他看來,中日交戰(zhàn),中國勝算不大。然而3000名學生在南京聚會,他們大多都是熱血青年,也很窮,他們發(fā)誓在那里請愿,甚至是絕食,直到政府采取具體行動來維護‘中國的名譽’?!?/p>

058

1933年11月27日,美國時代周刊報道:“臨近廣東的福建省宣布已經(jīng)‘獨立’。上周,福建大膽的造反者宣稱,他們才是真正代表中國的政府,而非南京。他們制造廣泛的社會輿論,猛烈抨擊蔣委員長以及他統(tǒng)治的政府,并宣布他們的軍隊將由蔡廷鍇將軍指揮,蔡廷鍇將軍是著名的十九路軍的司令,曾率軍隊殊死保衛(wèi)上海。更為嚴峻的是,新的福建政府擁有‘智囊人物’——陳友仁,他可是南方中國人的政治家中的佼佼者,先后任廣州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正是他的出現(xiàn)使得南京政府的統(tǒng)治面臨嚴重的危機,是他迫使蔣委員長匆匆離開軍事會議,緊急調(diào)遣精銳部隊,親自戎裝上陣對付福建?!?/p>

059

1933年11月27日,美國時代周刊這樣描述陳友仁:“陳友仁是新一波反蔣運動的重要領袖,兩眼炯炯有神、沉默寡言而堅強的陳,與列寧頗有幾分相似。他出生于英屬特羅尼達,曾經(jīng)在倫敦酒吧打工,據(jù)他的許多中國敵人說,他不會說也不會寫中文。在中國,大多數(shù)政治家都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所以陳先生也就很少磕磕絆絆地講中文了。他暴躁的脾氣是出了名的,自從被任命為孫逸仙博士的原廣州政府法律顧問之后,這一性格使他更具影響力。去年,陳先生與征服者蔣先生發(fā)生爭執(zhí),此后,憤怒至極的他暴跳如雷,猛烈抨擊委員長是‘中世紀思想’、‘政治騙子’、‘向日本出賣中國’、‘沒有靈魂的、將毀掉國民黨的獨裁者’?!?/p>

060

蔣介石的美國顧問歐文·拉鐵摩爾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1934年,美國的亞洲學專家約翰·杜勒斯來中國訪問,他倒是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方針表示贊賞,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這么想。我記得大約在這個時候,約翰·杜勒斯抵達了北平。他正以某個美國傳教協(xié)會理事會的名義在整個亞洲旅行。之前,在美國大使館的一次宴會上我曾遇到過他,他堅定地認為,以中國現(xiàn)在的處境,讓國民黨在解決中共問題之前抵抗日本侵略,那肯定是荒謬的,更是不現(xiàn)實的。只有將中共這個后患解決了,他們才能騰出手來全力以赴對抗日本。杜勒斯的觀點和蔣介石那時的看法完全相同?!?/p>

061

美國記者、中國人民忠實的朋友埃德加·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即西行漫記)中這樣描寫毛澤東:“一個曾在歐洲學習、精通醫(yī)道的紅軍醫(yī)生,在給他做全面體格檢查,我正好在他的屋子里,結果宣布他身體非常健康。他從來沒患過肺病或任何其他‘不治之癥’,并不是像那些想入非非的旅行家們所謠傳的那樣。盡管他經(jīng)常煙不離手,滿屋子都飄著煙味,但他的肺部是完全健康的。在那段艱苦的長征歲月里,毛澤東和李德(另一個煙癮很重的人)進行了獨特的植物學研究,遍嘗各種葉子,要尋出一種能代替煙葉的植物來?!?/p>

062

1936年10月3日,張學良答應了美國密勒氏評論報記者海倫·斯諾的采訪。海倫·斯諾是張學良那時候唯一能見到的外國記者,張學良想通過海倫的丈夫埃德加·斯諾在每日先驅報發(fā)表言論,暗示蔣介石,當下的形勢必須得“遵從民意”一致抗日,否則“億萬人民永遠不會允許”,國民政府也就“無法生存”。

063

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這樣描述1936年12月12日的凌晨:“在京西飯店爆發(fā)的事件令我毫無準備,盡管我和紅軍之前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開始我還以為是蔣介石的藍衣社特務在西安發(fā)動了暴動。我隱隱感到要有重大的事情發(fā)生,那天夜里,我徹夜未眠,穿著整齊地在房間里來回踱步。窗外遠遠就聽到了連射的機槍和單發(fā)的步槍聲。西京飯店里居住著蔣介石的大批高級官員,自然成了華清池之外的另一中心。當我從走廊里聽到嘈雜的叫聲和激動的呼聲時,我的心臟緊張得幾乎要蹦出來了;緊接著又聽到有人使勁踹門和玻璃在地板上砸碎的聲響;人們慌亂地走來走去的腳步聲、叫罵聲……”

064

1936年12月12日,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貝特蘭報道:“這一天正是北洋大軍閥段祺瑞出殯的日子。然而西安事變卻讓這里一片混亂。身著皮上衣的特警手握槍支,在狹窄的小巷和胡同里毒打學生,他們只是拳腳相加,并沒有開槍。五千左右游行示威者因此得以舉著橫幅標語集結在一起,高呼口號:‘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萬眾一心,共御外侮!’”

065

美國記者阿班就西安事變的發(fā)展做了跟蹤報道,并在他的回憶錄民國采訪戰(zhàn)中這樣記述:“接下的兩周呈現(xiàn)出好勢頭,可謂是好戲連連,最終結果皆大歡喜,蔣介石終于得到了最好的結局,對中國,這也是幸事。宋子文與端納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飛抵西安。蔣夫人這時也表現(xiàn)出了非比尋常的英雄氣概,飛抵西安,參加一次次重要的談判。最終,不僅總司令毫發(fā)未損,獲無條件釋放,而且由事件的主角張學良親自陪同,凱旋般飛回南京?!?/p>

066

1936年12月15日,美商大陸報為了支持主和派的和平努力,制止主戰(zhàn)派的武力討伐,在社論中向中國各界大聲疾呼:“唯有統(tǒng)一中國,鞏固與擴大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才能支持長期戰(zhàn)爭與爭取最后的勝利,唯有于統(tǒng)一中求得出路……俾此項變亂,于最短時間內(nèi),達成解決?!?/p>

067

西安事變后,張學良召見了德國法蘭克福日報記者史沫特萊,向她闡明了西安事變的意義,委托她主持對外英語廣播,報道事變的真相。1936年12月19日,張學良致電泰晤士報記者弗拉塞,為自己的正義行動進行辯解,聲明雖說紅軍與他們的政治見解有分歧,但在國難面前都是中國人,至少不會像日本人一樣殘害同胞,危害中華民族。

068

德國法蘭克福日報記者史沫特萊在西安事變期間,根據(jù)自己的所見所聞,根據(jù)自己對西安的紅軍代表、救國會領袖、軍政官員的采訪,及時詳盡地用英文向國外廣播了西北軍楊虎城、東北軍張學良兩將軍扣押蔣介石、逼蔣抗日的有關事變的新聞報道。史沫特萊把事實真相告訴了全世界,澄清了“蔣介石被殺害”、“西安城落入紅軍手中”等謠言,對人們尤其是外國記者了解事變真相,對張學良擺脫困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還熱情贊揚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斗爭,表示:“你們的斗爭是正義的,你們是世界偉大的反法西斯運動的一部分?!?/p>

069

西安事變發(fā)生后,英國記者詹姆斯·貝特蘭受斯諾夫婦委托,以英國每日先驅報記者和堅定的反法西斯主義者身份來西安考察、采訪,對外報道西安事變的真實情況。王炳南安排他和史沫特萊采訪了楊虎城。楊虎城對于外國報刊,特別是蘇聯(lián)報刊攻擊、誣蔑西安事變表示不滿,他公開表示:“蘇聯(lián)和其他民主國家應當同情我們?yōu)槊褡褰夥哦M行的民主主義運動。”他情緒激昂地說:“各位國際友人,這次事變并不是什么突發(fā)性的事件,也不是只由兩位將軍采取的行動。它是西北所有軍隊和將士一致的要求,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們發(fā)動這次事變,絕不是因為個人的怨恨,我們所要求的只是抗日,并結束內(nèi)戰(zhàn)?!?/p>

070

西安事變后,蘇聯(lián)真理報和消息報譴責張學良,贊美蔣介石,甚至還捏造一個消息來證明,西安事變是前中國行政院院長汪精衛(wèi)和日本帝國主義共同炮制的。德國法蘭克福日報記者史沫特萊在接受西安的解放日報和民眾刊物學生呼聲記者采訪時對此這樣評論:“蘇聯(lián)真理報和消息報這兩大報攻擊此次西北運動即西安事變,是一種不幸。這只能說明,蘇聯(lián)的民眾沒有獲得此次西北運動正確的新聞。他們相信了南京的宣傳。但是,蘇聯(lián)的人民是誠心誠意地希望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能取得全面的勝利。”

071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fā)時,南京國民政府切斷了西安方面的通訊和交通,南京、上海等地的民眾對西安事變的真實情形難以知曉。南京和上海謠言四起,眾說紛紜。一家外國電臺竟然爆出消息:“張學良已告知電臺,他如何把蔣介石殺死,以及殺死他的理由。”于是美國時代周刊報道:“東亞今后的命運將掌握在蔣夫人和她哥哥宋子文以及她姐夫孔祥熙博士他們的手里?!?/p>

072

1936年12月17日,周恩來到達西安后,張學良拿出蘇聯(lián)的消息報說:“一直以來,我是希望能與蘇聯(lián)取得聯(lián)系,盼望蘇聯(lián)支持我們的抗日。我通過李杜,通過新疆,都試圖竭力溝通。這個問題,你我4月在膚旋會談時也曾商討過。但是,我怎么也沒有想到莫斯科電臺卻連日來大罵我是親日派,斥責我們的抗日行動是搞‘暴亂’,搞‘投機’,搞‘分裂’,比任何電臺都罵得難聽,如此態(tài)度,是我萬萬沒有預料到的,弄得我和楊主任進退失據(jù),啼笑皆非,感到壓力很大?!?/p>

073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夜間軍事演習。演習中,一名日本士兵“失蹤”,日軍憑此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拒。20分鐘后,這個士兵自行歸隊,但日軍大隊長一木仍下達命令,攻擊宛平城。日本駐華北總領事森島守人在他的回憶錄陰謀·暗殺·軍刀——一個外交官的回憶里描述了七七事變當天的情形:“據(jù)事后判明,該名士兵只不過是出自生理上的要求而離開了隊伍片刻,但是部隊卻仍提出了要開進宛平縣城搜尋的要求。當?shù)伛v軍在沒有調(diào)查清楚的情況下,就提出進入宛平縣城搜查的要求等,實在是一種輕率的行為?!?/p>

074

1937年10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這樣寫道:“在我看來,毛澤東是一個令人極感興趣而復雜的人。毛澤東身上有一種天命的力量。毛澤東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對歷史和哲學都有著深入的研究。他的記憶力超乎常人,有演講和寫作的才能,專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尋常,個人習慣和外表落拓不羈,但是對于工作卻事無巨細,一絲不茍。他精力過人,即使每天工作到深夜都不知疲倦,是一個頗有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戰(zhàn)略家。許多日本高層都認為他是中國現(xiàn)有的最有才干的戰(zhàn)略家,這對中國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我有段時間每天晚上都去見他,向他采訪黨史。有一次,一個客人送給了他幾本哲學新書,于是毛澤東就要求我改期再談。他像獲得珍寶一樣花了三四夜的工夫專心閱讀了這幾本書,在這期間,他似乎是什么都不管了。他不僅潛心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而且也讀過一些古希臘哲學家、斯賓諾莎、歌德、黑格爾、康德、盧梭等人的著作。毛澤東常常與幾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到華南山林中做長途的徒步跋涉,在嚴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著脊梁——這一切都是為了要鍛煉他們自己。他們憑直覺知道,中國的來日需要他們有忍受最大的艱難困苦的能力?!?/p>

075

1937年10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這樣寫道:“記得有一天我和毛澤東正在談話的時候,看見他心不在焉地松下了褲帶,搜尋著什么寄生物,當時,我很好奇。有一次我訪問林彪的時候,毛澤東也這樣做過?!?/p>

076

1937年11月28日,倫敦通電:“上海戰(zhàn)區(qū),華軍猛烈抵抗,并能按預定的計劃作有秩序的撤退至業(yè)經(jīng)布置妥當之防線,令世人感到欽佩。”英國泰晤士報就此發(fā)表社論:“華軍之英勇抵抗使得日軍尚未獲得其摧毀中國軍隊之主要目的。這兩次中日大戰(zhàn),雙方傷亡慘重,但華軍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之榮譽,這在之前是從來沒有過的。須知若干華軍器械,猶未充分,但一般所認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種奇跡,自屬難能可貴。上海一隅的頑強奮戰(zhàn),對于整個中國的戰(zhàn)事意義非凡。”

077

1937年11月28日倫敦路透社電訊:“淞滬戰(zhàn)事,在世界各地都好評如潮,本社對于此次作戰(zhàn),中國軍隊所表現(xiàn)出的英勇智謀表示最大的敬意,繼謂日軍欲使華軍有計劃退卻變?yōu)榭倽⑸?,殆將感力盡精疲之苦。日軍之最大與唯一目的,在摧毀中國陸軍,使之不復有堅強有效之戰(zhàn)斗力,日軍縱謂殺死華兵甚多,縱謂上海戰(zhàn)事此后不必再延長,然實則未必如是,上海十周血戰(zhàn),證明中國的軍隊如鋼鐵長城一般,兵力絕非薄弱之輩。華軍現(xiàn)已從滑稽故事之迷霧中脫穎而出。目前,華軍武裝未齊備,訓練也未足,雖如此,他們?nèi)阅芤运麄兊姆绞降挚瓜冗M的現(xiàn)代化武器,作有秩序之撤退,此種精神將在各處發(fā)生影響?!?/p>

078

1937年11月28日,路透社倫敦電訊:“中國軍人在滬與敵的浴血奮戰(zhàn),在世界歷史上書寫了最英勇光榮的一頁。滬地華軍之忠勇抗戰(zhàn),當可感動參加九國公約之諸代表。為維護國際法起見,同取均勢之堅決立場,各國有較中國所有更強之武器,力能發(fā)起對日之國際抵制,此舉可使日本早日屈膝,而迫令放棄侵略之狂暴行為。”

079

重慶美國新聞處秘書史蒂芬通過到敵后抗日根據(jù)地與共產(chǎn)人接觸并進行采訪,將對中國共產(chǎn)人的印象發(fā)回美國國內(nèi):“很幸運,我有不少機會接觸到共產(chǎn)人,并和他們交談。我和他們一起吃過幾次晚餐,他們到我們的地方來參加過兩次聚會。周恩來將軍的面孔,見過一次,永生難忘。尤其是他那雙深炯的眼睛在一般中國人中不尋常。有好幾個晚上,我和他,還有葉(劍英)將軍及其他人一起談話,他們講話的語速不是很快,因為他們的英語不太流利。他們總是很熱情地歡迎我,并把我看做‘把龔澎的孩子帶到上海去的姑娘’。”

080

1937年底,王公達(喬治·KTWang)加入美籍后,受美國合眾社派遣,作為隨軍記者返回中國,遍赴抗日各戰(zhàn)區(qū)深入采訪。1938年2月,王公達在延安采訪了毛澤東。其間,他向毛澤東提出了9個問題:包括國共合作的前景、第八路軍的戰(zhàn)況、中國抗戰(zhàn)的力量、中國抗戰(zhàn)的前途、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建立新中國的打算、共產(chǎn)所主張的“民主共和國”的內(nèi)涵、對目前中央政府的態(tài)度、對東三省義勇軍的抗日活動領導情況和對美國的感想。毛澤東針對他的問題全面客觀地分析了抗日戰(zhàn)爭的背景和戰(zhàn)爭的進程,指出“日本的弱點逐漸暴露了出來,中國的力量則逐漸加強起來,日本必將走上完全崩潰之途”。最后,毛澤東對抗戰(zhàn)形勢作了異常清醒而又符合實際的判斷:“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在艱難困苦面前不屈不撓、團結奮斗的光榮傳統(tǒng),所以,中國抗戰(zhàn)的過程必然是先敗后勝、轉弱為強!”

081

1941年,國民黨制造了皖南事變后,宋慶齡和何香凝等聯(lián)合聲討蔣介石,宋子文為了維護國民黨集團利益,在美國發(fā)表了一篇關于退出“保衛(wèi)中國同盟”的聲明。在聲明中,宋子文明確提出:“起初我擔任保衛(wèi)中國同盟會會長一職時,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即同盟將致力于向國內(nèi)外的朋友募捐物資,以援助中國的抵抗力量和幫助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平民。如今同盟已逐漸成為國內(nèi)政黨的工作,現(xiàn)在它未征得我的同意,就在它的新聞報紙上刊登這類性質的文字,我很遺憾,我必須離開它?!?/p>

082

美國傳記作家漢娜·帕庫拉在宋美齡傳中這樣寫道:“蔣夫人表現(xiàn)出來的不僅僅是她丈夫的妻子;我們看見的是一位才華橫溢、詭計多端、故意迷惑人而非常勇敢,但又十分腐敗的變色龍一般的女人。她十分清楚自己身上的每一個優(yōu)點,并使用得恰到好處。她是蔣介石與美國人耍手腕的主要工具。蔣介石和宋美齡向來是很會偽裝的,但騙不了杜魯門的眼睛,他十分鄙視蔣介石和宋美齡。有一次,杜魯門對他的傳記作者說:‘蔣介石和他的夫人,以及宋氏家族都是小偷,每一個人都是。蔣介石將我給他們的350億美元中的75億據(jù)為己有?!?/p>

083

1940年3月底,“宋氏三姊妹”從香港聯(lián)袂飛往戰(zhàn)時首都重慶。這是靄齡、慶齡首次踏足“陪都”,三姊妹一道走訪了醫(yī)院,視察了防空設施、兒童保育院、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以及巡視中國工業(yè)合作協(xié)會所屬工廠,會見了中外各界人士,并通過美國NBC廣播網(wǎng)全面向美國現(xiàn)場轉播她們的演講。宋慶齡在演講中說:“中國人民不做亡國奴,已經(jīng)拿起了武器,爭取自己的自由,同時也為你們大家爭取自由”。宋靄齡說:“中國各將領間,毫無問題地團結一致。同時,非常感謝美國人民對中國人民抗戰(zhàn)的關注與支持”。宋美齡則巧妙地說:“中國應該立刻得到正義的援助,也希望得到公平的對待。中國人民為了正義,更為了不當亡國奴,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近三年的流血奮戰(zhàn),表達了中國人齊心協(xié)力,堅決抵抗強敵的決心?!?/p>

084

1943年,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向重慶市民贈送卷軸,贊頌說:“余謹代表敝國人民向重慶市敬贈斯軸,以表吾人欽佩該市英勇之男女市民。當該市遭遇空前未有之空襲時,人民堅定鎮(zhèn)靜,不被征服,足證恐怖主義對于爭取自由之民族,不能毀滅其精神。此種為爭取自由表現(xiàn)之忠實,將鼓舞來世而不朽?!?/p>

085

美國傳記作家漢娜·帕庫拉在宋美齡傳中這樣寫道:“1943年,宋美齡乘坐美國的軍用飛機回國,但是途中為了減輕飛躍駝峰時的載重,她的行李在阿薩姆必須轉移到其他飛機上,根據(jù)當時在戰(zhàn)爭新聞處中國辦事處工作的作家畢克的說法:行李搬運是在機場的一處比較偏僻的地方進行,負責搬運的美國大兵不小心摔了一只箱子。箱子裂開,瞬時,里面的東西滾了出來,全是化妝品、內(nèi)衣和足夠蔣夫人撐過戰(zhàn)時的一大堆美食零嘴。美國大兵氣炸了,因為此時正是駝峰運補最吃緊的一段時候,許多美國飛行員為了載運作戰(zhàn)物資到中國而犧牲性命。士兵把他們搬運的箱子統(tǒng)統(tǒng)打開,把每一件貂皮大衣、琳瑯的首飾、罕見的掛鐘丟到地上踢來踢去,然后才把東西胡亂塞進箱子抬上飛機?!?/p>

086

1943年,中國抗戰(zhàn)已堅持6年,進入了最為艱難的僵持階段。外國記者來到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其中有紐約時報的阿特金森,合眾社、泰晤士報的福爾曼,美聯(lián)社的斯坦以及時代周刊的愛潑斯坦等人,他們集體采訪了中共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董必武。董必武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共和國民黨沒有根本性的爭論,因為我們同樣贊成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的基本思想。自1937年戰(zhàn)爭爆發(fā)后,我們所做的事沒有哪一件是違反了三民主義的。任何一個人到當?shù)厝フ{(diào)查都能親眼看到?!?/p>

087

美國紐約時報外交專欄作家沙滋柏格采訪丘吉爾夫婦時,丘吉爾夫人提及自己耿耿于懷的一段往事:“1943年,有一天羅斯福總統(tǒng)對丘吉爾說:‘我想介紹你見見蔣夫人,她是一位漂亮的女人?!_斯福立即打電話給蔣夫人,邀請她第二天到白宮與丘吉爾一道用餐,但宋美齡拒絕了,她直接說,丘吉爾要先打電話給她的丈夫,她才會赴約。午飯終于沒有吃成。后來,羅斯福的夫人對丘吉爾的夫人說,宋美齡是‘一個偉大的人,她勇敢地接受世界上最前沿的戰(zhàn)斗’?!?/p>

088

一個美國記者這樣報道宋美齡:“二戰(zhàn)期間,蔣夫人經(jīng)常前往機場鼓勵中國的飛行員,而那個機場是日軍主要攻擊的目標。這是一種展示她所有生活的決心的方式?!?/p>

089

1944年,美國著名記者哈里遜·福爾曼在他的著作北行漫記中,詳細記述了自己在晉綏前線的見聞,文中這樣描述:“過去有人告訴我說,八路軍不打仗,沒有傷兵,沒有俘虜,人民害怕八路軍,恨八路軍,今天這些謊話已被事實揭穿了。我看到了八路軍在英勇地作戰(zhàn),八路軍有很多傷兵,有大批的俘虜,人民熱愛八路軍。我要用我的筆將所見到的八路軍英勇斗爭的事跡,寫成文章,用相機拍成照片,告訴全世界的人士,爭取美國對八路軍給予軍事上的援助,盡早粉碎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090

1944年底,周恩來在美國駐華特使赫爾利的陪同下從延安返回重慶,他在機場與夫人吻別。一名美國駐華記者報道說:這是“在公眾場合見到的一個驕傲的中國人表達私人感情的難得的一次”。而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有一名外國記者想為難周恩來,他提問道:“你更多的是中國人,還是共產(chǎn)人?”周恩來回答說:“我首先是中國人,其次才是共產(chǎn)人?!?/p>

091

1944年,美國著名記者哈里遜·福爾曼作為紐約時報駐中國記者,在給羅斯??偨y(tǒng)特使帕特里克·J赫爾利寫的一封信中,無奈地抱怨了蔣介石的檢查制度,讓他“有腿不能走路,有口不能說話”,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要求與赫爾利同機回國。1944年底,福爾曼回國后,急不可耐地出版了來自紅色中國的報道一書,他在書中寫道:“中共領導的紅色政權已經(jīng)在中國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他們用實際行動贏得了人民的尊敬和合作?!?/p>

092

1945年8月28日,香港大公報的女記者彭子岡報道:“在機場迎接毛澤東的隊伍沒有口號,沒有鮮花,沒有儀仗隊。當毛澤東面露微笑,大踏步走下扶梯時,鞋底還是嶄新的,這顯然是他的新裝。”

093

1945年11月,美國記者約翰·羅德里克前往延安,與所有那些中國共產(chǎn)人見面后,在他的報道中國中這樣寫道:“我欽佩一個事實,即他們正試圖為貧困的中國人做些事情?!?/p>

094

1945年,美國記者約翰·羅德里克第一次來到緊鄰戈壁灘,處于封鎖之下的中共圣地延安,驚愕地注視著那里1萬多個窯洞,他在報道中國中這樣寫道:“這里有一個由美國官兵組成的小兵營,存在僅4年,但創(chuàng)造了一項紀錄:它是第一個與中共主席毛澤東及其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戰(zhàn)友們接觸的美國官方組織。”

095

1946年初,美國時代周刊記者威廉·格雷報道:“中國的內(nèi)戰(zhàn)時好時壞,這種現(xiàn)象不是一次二次了?,F(xiàn)在局勢嚴重惡化了。國共雙方都想在馬歇爾將軍來華前盡快加強自己的地位。盡管馬歇爾自赴中國以后,做了巨大的努力,但中國還沒有出現(xiàn)廣大的美國人認為的國共雙方達成妥協(xié)的跡象。共產(chǎn)明確表示,妥協(xié)即使在某些特殊的時候是有利的,也意味著失去所得或喪失機會。今年春天的機會是建立在政府方面的饑餓、通貨膨脹和困難上?!?/p>

096

1946年5月5日,南京各界大約有5000人士,在中山陵舉行隆重的國都還都典禮。當天,重慶新華日報發(fā)表文章稱,還都南京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1946年10月10日,世界日報在社論中指出:“重慶對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抗戰(zhàn)勝利之前夕,將明定重慶為永久陪都,以示國家對重慶的重視之意?!?/p>

097

美國記者約翰·羅德里克在報道中國中這樣寫道:“1946年,我曾親眼目睹毛澤東在機場迎接馬歇爾的情景。在延安逗留期間,我很慶幸能有機會更多接觸到中共的高層領袖。我經(jīng)常與朱德一同打乒乓球,但輸多贏少?!?/p>

098

1946年2月初,美國記者約翰·羅德里克接受毛澤東的邀請,共進晚餐,他在報道中國中記錄了當時的情景:“毛澤東居住的地方很簡陋,家具非常簡單,他身上穿著的是一條打著補丁的舊藍衣褲,很顯然,他的衣服很少,一直在反復清洗。他的鞋子也磨損了,松散地打著結。話匣子一打開,毛澤東和我就談了兩個小時。毛對中國的前途有著高度的自信,我們促膝而談,中間有黃華做翻譯,聊得熱火朝天。我說,晚餐很不錯。毛告訴我,魚是來自50英里以外的小溪。我打趣說,共產(chǎn)人的生活很好呀,有天然的美食享受。毛看著我,笑著說,羅德里克先生,因為你是我們邀請的客人。在平日里,我們不像這么吃?!?/p>

099

1947年12月20日,美國紐約時報刊出這樣一條醒目的消息:“南京政府今日宣布,馮玉祥去年被派赴美考察水利,任務已經(jīng)結束,著令其在年前返國,此令由駐美中國大使館傳達予馮。”

100

1947年年底,馮玉祥回國,在舉行記者招待會次日,華僑日報和美國各大報均在頭版頭條以大字標題發(fā)布了題目為為被召回國事招待報界會議的消息,消息稱:“馮玉祥發(fā)表重要聲明,指出蔣介石此舉違反行政手續(xù)。當時馮夫人不在紐約,聞訊后,急書一封短信鼓勵丈夫說:‘玉祥,國民黨員要重新登記了。老蔣召你回國,這一切都證明你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更高,高得使他怕極了!努力吧,光明就在眼前?!?/p>

101

1949年2月,美國生活雜志報道:“中共的軍隊頗具傳奇色彩,幾乎完全是一支神秘之師。十年的國共戰(zhàn)爭,他們一直以幽靈般的游擊戰(zhàn)跟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進行對抗,看似無論如何都不會成功。但十年之后,毛澤東仍然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登上了時代周刊封面?!?/p>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