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數(shù):2208  |  更新時間:2012-08-20 17:40:40  |  分類:

兒童教育

知識就是力量

出處

英國思想家、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1620年出版的主要著作《偉大的復興》的第二部分《新工具》中說:“人的知識和人的力量結(jié)合為一……達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達到人的知識的道路是緊挨著的,而且?guī)缀跏且粯拥摹!薄爸R就是力量”便是對上面的一段話的提煉。

相關故事

“知識就是力量”、“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quán)威的女兒”。這是培根的兩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名人中被尊稱為“文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

培根于1561年出生于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思想進步,反對教皇干涉英國內(nèi)政。母親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才女。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各方面都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才智。12歲時,他就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

1579年,培根的父親突然病逝,他的生活開始陷入困窘。自此以后,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四處奔波,卻始終不得志。這一時期,培根在思想上更為成熟了,他希望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把經(jīng)驗觀察、事實依據(jù)、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

1602年,伊麗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繼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相蘭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賞識,培根因此平步青云。他很快被封為爵士,官職一路高升,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但培根的才能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在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shù)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培根是個唯物主義的哲學家,在科學事業(yè)上他沒有從事某項具體的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他要做一個科學上的哥倫布。他在1605年出版的《學術(shù)的進展》一書中,主要闡述了這種觀點。在這一觀點的主導下,培報從哲學原理出發(fā),深入地研究和論述了科學的方法問題。首先他明確指出,科學的目標是用新發(fā)現(xiàn)和新發(fā)明來改善人類的生活。在此時,他已經(jīng)意識到知識對人類的改造力量。

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4萬英鎊,監(jiān)禁于倫敦塔內(nèi),終生逐出宮廷。雖然后來罰金和監(jiān)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卻因此身敗名裂。從此他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

作為一個科學哲學家,培根在歷史上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他是以新唯物主義哲學指導科學發(fā)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最早認識到科學的歷史意義以及它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的人。

在其巨著《偉大的復興》中,培根闡述了他一系列的有關科學的認識論。其中第二部分《新工具》,是這一著作的核心。在《新工具》里,他指出:“人的知識和人的力量結(jié)合為一……達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達到人的知識的道路是緊挨著的,而且?guī)缀跏且粯拥??!苯又痔岢隽艘粋€響亮的口號:“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認為,當時的學術(shù)傳統(tǒng)是貧乏的,原因在于學術(shù)與經(jīng)驗失去接觸。他主張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shù)相輔相成。他反對經(jīng)院哲學和唯心主義。他極力批判經(jīng)院哲學,主張打破“偶像”,鏟除各種偏見和幻想。他主張雙重真理說,強調(diào)發(fā)展自然科學在人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認為自然是物質(zhì)的,物質(zhì)是多種多樣的、能動的,人類掌握知識是為了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

話外音

知識從定義上來講是不具有生命力的,是被動的,是無法自我實現(xiàn)價值的。我們知道石油不經(jīng)提煉,不通過化學或燃燒過程對人類沒有任何價值。知識不也是如此嗎?試想,如果我們把知識都儲存到計算機中,不去學習運用它,這些知識會變成什么力量呢?沒有人知道如何使用知識,知識本身就不會產(chǎn)生任何力量,不會對人類的文化、經(jīng)濟,以及生活產(chǎn)生任何影響。也就是說,知識本身不是力量,知識只有在合理利用的時候才會被轉(zhuǎn)化為力量,才能在前人所積累的知識上不斷發(fā)展,為社會創(chuàng)造新的財富。

我們必須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長期以來,中國的教育制度深受“知識就是力量”的毒害。誤以為只要學生把知識背得滾瓜爛熟,牢記于大腦之中,在考試中取得高分,那么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由此形成的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是多么的可悲?。∏杏?,知識本身不是力量,知識只有在被合理利用的時候才會轉(zhuǎn)化為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東漢著名哲學家王充即有相同的言論。他在《論衡?效力》中說:“人有知學,則有力矣。”明確地提出了“知為力”的思想。

相關鏈接——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17世紀反映歐洲各國正在形成中的資產(chǎn)階級要求的思想、文化運動。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紀波及德意志、尼德蘭、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等地。

13世紀末14世紀初,意大利在歐洲最早產(chǎn)生資本主義萌芽;但由于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先進地區(qū)只限于少數(shù)幾個城市,尤以佛羅倫薩、威尼斯為最。地處意大利中部的佛羅倫薩出現(xiàn)了以毛織、銀行、布匹加工業(yè)等為主的七大行會,它們不僅控制佛羅倫薩的經(jīng)濟,也直接掌握城市政權(quán)。佛羅倫薩的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長老會議的成員只能由七大行會從其會員中遴選,貴族被剝奪參政權(quán)。正是在這種政治、經(jīng)濟背景下的佛羅倫薩,成為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發(fā)源地和最大中心。

“文藝復興”的概念被意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廣泛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以后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中國曾有人直譯為“再生”或“再生運動”。

文藝復興著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為師的一面,但它并非單純的古典復興,實際上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文藝復興主要表現(xiàn)在人們對科學、文學和藝術(shù)追求的熱情空前高漲。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