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數(shù):1246  |  更新時間:2012-08-20 17:03:12  |  分類:

軍史鄉(xiāng)土

第6章

商朝的諸侯國大彭和豕韋不愿臣服于商,拒絕納貢,武丁也把他們消滅了。經(jīng)過一系列戰(zhàn)爭,商朝不但從周邊的民族那里獲得了大量的人口和財富,也與他們進行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各個諸侯國紛紛加入到商王朝,使商朝的版圖和政治影響迅速擴大,達到了最高峰。于是,人們就把這個時期的統(tǒng)治稱為“武丁中興”。武王伐紂周朝的祖先是我國西北地區(qū)一個古老的部族,和羌族中的姜姓部落有過婚姻關(guān)系。傳說周的始祖姓姬,叫棄,曾在大禹王時作過農(nóng)官。后來因為在原來的居住地經(jīng)常受到戎狄部族的侵擾,其后代就遷居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陜西岐山縣),改變了戎狄的習俗,修建城郭房屋定居下來,初步形成一個小小的方國,成為商朝的一個小侯國,從此才叫周。

到了古公直父的兒子季歷時,周族逐漸強大起來,并與商王朝發(fā)生矛盾。于是商王文丁便把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昌繼位,昌在晚年自稱文王。文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人。他重視農(nóng)業(yè),親自參加生產(chǎn)勞動;田獵游樂很有節(jié)制,整天勤于政事;他繼承古公、季歷禮賢下士、廣羅人材的傳統(tǒng),受到當時名士的愛戴,太顛、閎夭、散宜生于、鬻子等賢人都遠道前來投奔,成了周朝得力的輔佐之士,其中廣為傳頌的是文王訪得姜尚的故事;文王還與許多商朝的部落、方國結(jié)為同盟,調(diào)解了虞(今山西平陸縣)、芮(今陜西大荔縣)兩個小國的矛盾,征服了犬戎、密須(今甘肅靈臺縣)、黎(今山西省長治縣),勢力發(fā)展到了商朝中心地區(qū)的邗(今河南沁陽縣),并將都城新建于豐(今陜西長安西北)。

商朝的許多部落、方國都紛紛投奔周文王,這就是史書上稱的“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的主要功績是為武王滅商做了充分的準備。文王死后,他的兒子姬發(fā)繼位,稱武王。他完成了文王未竟的事業(yè),結(jié)束了商紂王的統(tǒng)治,成為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武王伐商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周軍深入商地,一直攻到孟津。許多諸侯聽到消息,前來助戰(zhàn)。武王認為商朝的力量還強大,周人的力量還不足以一下子滅掉商朝,便在孟津大會諸侯,舉行軍事演習,約定積極準備、等待時機的成熟。同時,派間諜入商朝觀察情況,去的人回來說紂王生活腐化,民怨沸騰。

武王認為雖然如此,但時機還不夠成熟,不可討伐。又過二年,武王看到商王朝內(nèi)外交困,一些重要貴族、大臣紛紛逃奔周族,認為時機成熟,于是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0000余人,又聯(lián)合許多方國,第二次東進伐商。周武王在距朝歌70里的牧野地方舉行誓師大會,列數(shù)了商紂王的許多罪狀,鼓動軍隊和商紂王決戰(zhàn)。這時,商紂王才停止了歌舞宴樂,和那些貴族幸臣們商議對策。但是紂王的軍隊主力還在其他地區(qū),一時也調(diào)不回來,只好臨時將大批的奴隸和俘虜來的東南夷武裝起來,湊了17萬人(一說70萬)開向牧野,迎戰(zhàn)周軍。不料,商紂王的士卒紛紛陣前倒戈,掉轉(zhuǎn)矛頭引導周軍殺向紂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前徒倒戈”的故事)武王聯(lián)軍直搗商都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臺放火自焚而死,商朝宣告滅亡,西周王朝建立。周公輔政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叫姬旦,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