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數(shù):1932  |  更新時間:2012-08-20 16:59:03  |  分類:

軍史鄉(xiāng)土

第30章

音樂大師貝多芬因何猝死貝多芬天才似乎總要受到更多的磨難,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便是這樣。他一生與病痛為伴,飽受折磨,尤其是耳朵失聰幾乎斷送了他的音樂前程,他曾一度絕望得企圖自殺。這顆音樂巨星于1827年3月26日下午5時30分隕落,給世人留下無限遺憾和感慨。

關(guān)于貝多芬是什么原因致死的,人們大都認為:這位作曲家的死是由嚴重酗酒而引起肝病所致,他在55歲時發(fā)現(xiàn)患有嚴重肝病。但是英國尤維爾區(qū)醫(yī)院風濕科顧問醫(yī)師帕爾福曼對這種看法提出了異議。他認為折磨這位作曲家的許多病痛是一種少見的風濕病引起的,這種少見風濕病會使身體的每個器官發(fā)炎,并逐漸侵襲全身。貝多芬禁不住要自殺主要應是因為這種病痛非常劇烈。最后,貝多芬被這種風濕病折磨致死。他還認為,如果用現(xiàn)代的類固醇給他治療,并做肝臟移植手術(shù),貝多芬可以多活許多年,足以讓他完成“丟失”的第十首交響曲。法國著名作家阿爾方斯·卡爾是貝多芬的同時代人,他的《在椴樹下》一書為貝多芬之死的原因和具體情況提供了新的線索,并詳細介紹了作者自己的觀點。他寫道:作曲家死前不久的一天,他的侄子來信說自己在維也納被牽連進一樁麻煩的事件中,只有伯父出面才可以幫他脫離困境。貝多芬接到信后立即徒步上路。夜宿于一家農(nóng)舍,到了夜里,貝多芬感到渾身發(fā)燒,疼痛難忍。他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睡于是爬起身,赤著雙腳到田野里徜徉。由于時間呆得太長,夜寒侵骨,回來時他已冷得發(fā)抖。主人從維也納請來一位醫(yī)生為其診治。最后醫(yī)生確診為肺積水。醫(yī)生說他的命已危在旦夕。得知貝多芬病重的消息后,德國著名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胡梅爾來看他,但貝多芬已無法與其交談,他僅用飽含感激的目光凝視著他。胡梅爾通過聽音筒向他表示他的悲傷之情。貝多芬以聽音筒依稀聽見幾句大聲的喊叫之后,頓覺暢然,他兩眼灼灼生輝,對老朋友說:“胡梅爾,我果真是個天才嗎?”說完后,他張大嘴,兩眼直勾勾地瞪著胡梅爾,溘然長逝。

另外,還有一些研究專家試圖從貝多芬的家庭關(guān)系上來揭開作曲家的死亡之謎。我國學者趙鑫珊在《貝多芬之魂》一書中認為:貝多芬侄兒卡爾對他長期的煩擾,大大損害了音樂家的健康,給他的精神帶來了莫大的痛苦,導致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侄子在別人面前稱呼貝多芬“老傻瓜”,而且只要人家看到他同這個“老傻瓜”在一起,他就覺得丟臉。只要貝多芬對他稍加嚴格,言語過重,這個無賴就會用自殺來威脅。但是盡管如此,貝多芬對他慈父般的愛還是有增無減,并且一再容忍他。1826年12月1日,卡爾不聽貝多芬之勸,硬要去軍隊服役,貝多芬只好陪他上路。就是在旅途上貝多芬得了嚴重風寒,從此一病不起。他回到維也納時,完全是個去日無多的老人??墒遣概P床不起的消息傳到卡爾那兒后,他竟無動于衷,依然自娛自樂。嚴重的肺炎過后,接著便是肝硬化,最后引起水腫。有的學者非常明確地說:實際上,貝多芬是被侄兒氣死或逼死的。有關(guān)貝多芬的真正死因或許我們永遠都無法得知,但我們不會就此放下探索的腳步。

誰是萊蒙托夫死亡的罪魁毀滅了詩人!——這不自由的正直戰(zhàn)士,倒下了,這一世受了讒言誹謗的人。

胸里懷著鉛彈和焦渴的仇恨,他低低地垂下了驕傲的頭顱!

這首詩以極其深沉、哀痛的調(diào)子,訴說著俄羅斯人民對1837年2月8日在與丹特斯決斗中死去了的詩人——普希金的深深同情,同時也表達了寫詩者的滿腔悲憤。這首《詩人之死》是近衛(wèi)軍騎兵團22歲的年輕旗手、俄國19世紀上半葉的重要詩人、被譽為“普希金繼承人”的萊蒙托夫所作。然而,誰都不會想到,《詩人之死》竟最終導致了萊蒙托夫之死。4年后,即1841年,萊蒙托夫因病到帕吉戈爾斯克療養(yǎng),7月15日,詩人在同退伍少?,敔柾⒅Z夫的決斗中死亡?,F(xiàn)在一般認為,萊蒙托夫之死和《詩人之死》一詩的發(fā)表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在誰是導致萊蒙托夫直接死亡的真正元兇這一問題上,卻有著明顯的意見分歧,主要有三種看法:一種意見認為是沙皇尼古拉一世唆使手下人策劃了這次決斗,最后導致萊蒙托夫之死。根據(jù)是:(1)《詩人之死》一詩發(fā)表后,它像一面旗幟,在整個俄羅斯大地上回響。有一個情緒激昂的讀者抄錄了這首詩,并標上“革命的宣言”五個字,寄給了沙皇本人。惱怒和驚恐的沙皇,于是下令逮捕了萊蒙托夫。(2)經(jīng)過幾天的匆忙審查,沙皇尼古拉一世最后下了一道“圣旨”:調(diào)騎兵團旗手萊蒙托夫去尼席戈羅德龍騎兵聯(lián)隊。當時,這個聯(lián)隊正在高加索作戰(zhàn),這一調(diào)動無疑是想讓萊蒙托夫死在戰(zhàn)場上,以解沙皇心頭之恨。(3)然而,幸運的萊蒙托夫并未戰(zhàn)死沙場,加上萊蒙托夫當時畢竟是名震俄國詩壇的著名詩人,使得沙皇也要考慮社會影響,沒有馬上采取進一步的過激行為。于是,沙皇命令手下人采取了決斗這一較隱蔽的謀害方式,以利其平息眾怒、挽回社會影響。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