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人物傳記 >康熙教子密語 > 第一章 居安思危處變不驚
第一章 居安思危處變不驚
作者:趙潤田   |  字數(shù):5052  |  更新時間:2015-04-03 14:40:03  |  分類:

人物傳記

居安思危處變不驚

訓曰:曩者三孽作亂,朕料理軍務,日昃不遑,持心堅定,而外則示以暇豫,每日出游景山騎射。彼時,滿洲兵俱已出征,余者盡系老弱。遂有不法之人投帖于景山路旁,云:“今三孽及察哈爾叛亂,諸路征討,當此危殆之時,何心每日出游景山?”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聞。不久,三孽及察哈爾俱已剿滅。當時,朕若稍有疑懼之意,則人心搖動,或致意外,未可知也。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護,令朕能堅心籌劃,成此大功,國已至甚危而獲復安也。自古帝王如朕自幼閱歷艱難者甚少。今海內承平,迥思前者,數(shù)年之間如何閱歷,轉覺悚然可懼矣!古人云:“居安思危。”正此之謂也。

注解

曩(nn):過去,從前。孽(ni):妖孽。三孽,指發(fā)動叛亂的吳三桂等“三藩”??滴跏辏ǎ保叮罚衬辏?,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明降將先后反清;因其降清后封藩稱王,故稱“三藩”之亂。昃(z):日偏西。遑:閑暇。暇豫:悠閑逸樂。景山:即今北京景山公園。察哈爾叛亂:指察哈爾布爾尼叛亂??滴跏哪辏ǎ保叮罚的辏?,蒙古的察哈爾部頭目布爾尼舉兵叛清,失敗身死。垂佑:對下邊的護佑。加護:加意保護。悚然:恐懼的樣子。

譯文

以前,吳三桂等人發(fā)動“三藩”叛亂,我處理軍國事務,從早到晚,沒有空閑時間,但我保持著內心的堅定,表面上給人以悠閑逸樂的樣子,每天都到景山騎馬、射箭。那時,我們滿洲八旗兵都離開京城奔赴前線,留下來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者。在此情況下,便有一些不法分子在景山的路旁扔下一些書帖,上面寫道:“現(xiàn)今正有‘三藩’和察哈爾布爾尼的叛亂,各路大軍忙于征討,在此危急之時,為何還有心思到景山去游玩呢?”對這種造謠生事的現(xiàn)象,我就像沒有看見、也沒有聽見似的。

不久,“三藩”之亂和察哈爾叛亂都先后剿滅。當時,倘若我稍稍表現(xiàn)出驚疑、害怕的意思,那么人心就會動搖,或許會發(fā)生一些難以預料的意外之事。這都是上天保佑,祖宗神明加意保護,使我能夠堅定信心,認真謀劃,終于成就此功業(yè),使已面臨危亡的國勢重獲安定。

從古至今的皇帝,像我這樣從小就經歷了不少艱難的,實在不多??!而今,四海之內又是太平盛世,但回想起往事,在幾年的時間里我所經歷的種種艱難,反而有些后怕。古人說:“居安思危?!敝v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開宗明義的第一篇庭訓中,康熙大帝闡述了作為一國之君、統(tǒng)領天下的領袖人物,首先應該具有的是一種沉穩(wěn)大氣的雍容心態(tài),即所謂“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的大將風度。因為,利害沖突或兩軍對壘之時,勝利的一方往往是那些具有決斷力和膽略的將軍,而不是學識更高一籌者??滴趸实垡簧闹挝涔Γ锓鰧A的清帝政,對領袖的統(tǒng)馭才干自然是深有感觸的。

評語

吳三桂、察哈爾布爾尼發(fā)動叛亂,清廷邊關軍情緊急,康熙帝卻每天照常騎馬出行、射箭游樂,“暇豫”之狀,成了一些人攻訐他的口實。但不久叛亂迅速被平定,國勢轉危為安。很顯然,康熙悠閑逸樂是一種安定人心的策略,是優(yōu)秀政治家的良好素質及杰出才干的體現(xiàn)。作為帝王韜略,安定人心,在必要時不得不示人以閑適快樂的假象。當決定命運的大事突然發(fā)生時,把握處世行事的尺度很難,這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還要有豐富的人生歷練的經驗作為基礎。生活中,我們很欽佩那種在危急關頭臨陣不慌、鎮(zhèn)定自若的大將風度,敬服那些喜怒哀樂不露于形的強人。當然,這種風度絕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于后天的修持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遠大志向決定的。

治心之要首在克己

訓曰:順治元年五月己亥,諭內閣:前任太常寺少卿李棠階奏條陳時務一折。據(jù)稱:用人行政,先在治心;治心之要,先在克己。請于師傅匡弼之余,豫杜左右近習之漸,并于暇時講解御批通鑒輯覽及大學衍義等書,以收格物意誠之效。

注解

太常寺:掌禮樂郊廟社稷事宜。有卿、少卿各一人。李棠階(1798-1865年):河南河內(今沁陽)人。字樹南,號文園,又號強齋。道光進士。先后任廣東學政、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侍郎、御史、軍機大臣、工部尚書。條陳:分條陳述意見。時務:當世的要務??镥觯簠f(xié)助,輔正。豫:通“預”,事先做好準備。杜:杜絕。近習:指君王親幸之人。

御批通鑒輯覽: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官修。共116卷。起自黃帝,終于明末。編年紀載,綱目相從。批語為高宗(弘歷)所撰。此處所指當為順治時的御批通鑒輯覽,但沒有流傳下來,無從考知。大學衍義:宋真德秀撰。43卷。以大學為本,援引儒家經典和史事,并附己說,講修身、齊家、治國之道。格物意誠: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禮·大學:“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奔赐凭渴挛镌恚苏枷?。

譯文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己亥,諭告內閣:前任太常寺少卿李棠階所奏有關當代時事看法的條陳折文。據(jù)他所說:用人之事,首先要治其心;而治心的關鍵,則首先約束自己。希望在師傅輔佐、指導之外,預先杜絕左右親幸之人的壞影響,并在閑暇之時,講解御批通鑒輯覽和大學衍義等書,通過這種方法,以求達到使自己能推究事物的原理、端正思想的目的。

評語

用人先要治心,而治心首先克己。就是說,有什么樣的領導,就會有什么樣的下屬。作為領導和經營者,要達到這種境界和修為,必須得到老師的匡正輔導,必須認真讀書,近君子遠小人,避免受到狂妄小人的壞影響。

仁者之心隨感而應

訓曰:仁者以萬物為一體,惻隱之心,觸處發(fā)現(xiàn)。故極其量,則民胞物與,無所不周。而語其心,則慈祥愷悌,隨感而應。凡有利于人者,則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則去之。事無大小,心自無窮,盡我心力,隨分各得也。

注解

觸處:隨處,處處。極:窮盡。量:限度。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意為泛愛一切人與物。愷悌:歡樂相愛。

譯文

仁愛的人把萬物看作一體,一視同仁,同情心隨處都可以發(fā)現(xiàn)。所以最大限度地說,他把百姓當做同胞兄弟,把萬物都視為同類,仁愛之心遍及天下萬物。說到他的心,則是慈祥和樂,隨著感覺相應而發(fā)生。凡是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就去做;凡是不利于他人的事情,就放棄它。不論事情的大小,仁愛之心是無窮無盡的,只要盡心盡力去做,照樣會有歡樂的收獲。

評語

人的追求一旦化為一種自覺,便會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當一個人以人類或民族或時代之苦難為己難,以人類或民族或時代之責任為己任,內心中便會泛出一片愛心。有利于人民的就去做,無益于人民的絕對不會去做,同情和關愛便會油然而生。自古至今的圣賢偉人,都講求以德服人,仁德在心,化除私欲。

循規(guī)蹈矩才是真孝

訓曰:凡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者,不在衣食之奉養(yǎng)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歡心,其可謂真孝者矣。

譯文

一個人要盡到孝道,討得父母的歡心,不在于穿衣、飲食方面對他們的奉養(yǎng)。只有保持著一顆善良的心,一舉一動符合古人所教誨的道理,以此告慰父母而得到父母的歡心,才稱得上是真正孝順的人。

評語

中國古代有一整套倫理道德體系,這套體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固然有其落伍之處,但許多道理在日益重視金錢的現(xiàn)在,仍不失其現(xiàn)實意義。不論是敬老尊賢的公德意識,還是養(yǎng)兒防老的反哺思想,對穩(wěn)定社會都有著積極意義。人生在世,對朋友有友愛之情;在家里,安享天倫之樂,正表現(xiàn)出人的一種善良美好的本性。正是這種家庭人倫之愛,維系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傳統(tǒng)。這種愛是自然的,是金錢權力所不能交易到的,是不存在恩惠觀念的,是感情生活中的一塊凈土??滴趸实墼谶@篇庭訓中告誡兒孫,真正的孝道不僅是從生活上侍奉老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行和孝心對社會盡其責任,使父母為之感到欣慰和驕傲。應該看到,這種孝道所包含的內在道理,除去其宣揚忠孝的封建統(tǒng)治思想之外,也是今天社會所應提倡的。

體貼君親忠出至誠

訓曰:為臣子者,果能盡心體貼君親之心,凡事一出于至誠,未有不得君親之歡心者。昔日太皇后駕詣五臺,因山路難行,乘車不穩(wěn),朕命備八人暖轎。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請轎步履維艱,因欲易車。朕勸請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轎近隨車行。行不數(shù)里,朕見圣躬乘車不甚安穩(wěn),因請乘轎,圣祖母云:“予已易車矣,未知轎在何處,焉得既至?”朕奏曰:“轎即在后。”隨令進前。圣祖母喜極,拊朕之背稱贊不已曰:“車轎細事,且道途之間,汝誠意無不懇到,實為大孝?!鄙w深愜圣懷而降是歡愛之旨也??梢?,凡為臣子者,誠敬存心,實心體貼,未有不得君親之歡心者也。

注解

君親:指皇帝和父母。駕:帝王的車乘。五臺:五臺山,在山西五臺縣東北。暖轎:有帷幕遮蓋之轎。校尉:指衛(wèi)士。請轎:指為皇上等抬轎。圣躬:皇帝的身體。此處指太皇太后的身體。

譯文

凡是作為臣下、人子的,確實能盡心體貼國君、父母之心,做什么事情都能出自真誠,那么,決不會得不到國君和父母的歡心的。原先,我祖母駕幸五臺山,因為山路難行,坐車不穩(wěn)妥,我就命人準備了八抬暖轎。我祖母天性仁慈,考慮到抬轎的侍衛(wèi)們行走困難,因而要改轎為車。我再三請求,她不答應,不得已,我只能命轎跟隨在車后面行走。走了沒幾里路,我注意到祖母坐在車里不怎么安穩(wěn),因而還是懇請她坐轎,祖母說:“我已經換乘車了,不知道轎在哪里,哪能馬上就到?”我啟奏說:“轎就在后面。”隨即就命令把轎抬到祖母跟前。祖母高興極了,撫摸著我的背,對我稱贊不已說:“車、轎都是些小事情,況且是在路途之中,但是你的誠懇之意卻是無微不至,這實在是大孝順?!边@是由于事情做得合乎祖母的心愿因而賜下來的歡愛意旨??梢娮鳛槌枷?、人子者,真心的敬愛,實在的體貼,沒有得不到國君、父母的歡心的。

評語

篇中告誡兒孫,為臣為子者,必須細心體察君王或父母的意愿和要求。在這里,封建統(tǒng)治者有意地將忠君和孝親聯(lián)系在一起,其目的,乃是希冀封建王朝和倫理綱常代代相傳。但其中的某些道理,時至今日仍有其積極意義。

順適為安自然為孝

訓曰:嘗觀宋史,孝宗月四朝太上皇,稱為盛事。孝宗于宋固為敦倫之主,然而上皇在御,自當乘暇問視,豈可限定朝見之期?朕事皇太后五十余年,總以家庭常禮出乎天倫至性,遇有事奏啟,一日二三次進見者有之,或無事即間數(shù)日者有之。至于萬壽誕辰、嘉時令節(jié),朕備家宴,恭請臨幸。則自晨至暮,左右奉侍,豈止月覲數(shù)次!朕巡狩江南,出獵塞北,也隨本報三日一次恭請圣安外,仍使近侍太監(jiān)乘傳請安,并進所獲鹿、狍、雉、兔、鮮果、鮮魚之類。凡有所得,即令馳進,從不拘定日期。且朕侍皇太后家人禮數(shù),以至順適為安,自然為樂,并不以朝見日期限定禮法而稱孝也。

注解

孝宗(1127-1194年):指宋孝宗趙(古“慎”字)。宋太祖七世孫,宋高宗趙構無子,立為皇太子,在位二十七年。月四朝:每月四次朝見太上皇。太上皇:一般指皇帝父親生時的稱號,也用于禪位后的先帝。這里指禪位后的宋高宗趙構。敦倫:勉力于倫常。在御:在位,在世。至性:淳厚的性情。奏啟:向上請示報告。巡狩:同巡守。帝王離開國都巡行境內。乘傳:古代驛站用四匹下等馬拉的車,此處指驛傳。狍:大鹿。

譯文

我曾經閱讀宋史,宋史記載宋孝宗每月要四次朝見太上皇,并把它稱為盛美之事。宋孝宗在有宋一代,固然算得上是敦厚、篤于人倫的國主,但是太上皇還健在,就應當抽出時間,隨時隨地去探望、問候,怎么能夠限定一個朝見的時間呢?我侍奉皇太后五十多年,總是保持著家庭日常的禮節(jié),一切做法都出自天倫的本性,遇到有事需要稟告的,一日拜見二三次的情況也有;沒有什么事間隔幾天才去拜見的情況也有。至于皇太后的誕辰、嘉慶的日子、節(jié)日,我準備了家庭宴席,恭請?zhí)笈R幸。從早到晚,我都在她身邊侍奉,豈止一個月去拜見幾次!我巡視江南,到邊塞去狩獵,隨著三天一次的奏折附上我對太后的恭敬問安之語,并且還經常派身邊的侍從太監(jiān)借助驛傳去向太后請安,并呈獻上我捕獵所得鹿、野雞、鴨兔以及新鮮水果、鮮魚等。只要獲得什么,我即派人快馬給太后送去,從來不限定什么日期。我侍奉皇太后按照家庭的禮節(jié),僅以恭順安適為好,以自然、不造作為快樂,并不認為定下日子去拜見、執(zhí)行這些禮法才是孝順。

評語

孝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相當重要的倫理規(guī)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對于子女而言,孝是衡量每一位作為人子者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對孝的推崇,在相當程度上強調的是:孝要出自愛,出自子女對父母親的一種深厚的感情??鬃拥摹吧y”說法(見論語·為政),在認為侍奉父母,時時刻刻做到和顏悅色是件難事的同時,指出孝順的兒子對于父母只有深愛,才能不煩不惱,總是保持愉悅之色。康熙的這則庭訓,就是對先秦儒家倫理規(guī)范的一種發(fā)揮?!绊樳m為安,自然為樂”,即不拘泥于孝的形式,而注重于內心的情感,其理論的核心是正確、合理的。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猜你喜歡